摘要:《撷芳要录》成书于清代嘉庆间,现藏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医籍大辞典·本草类》定此书为抄本,未标出编者赵酉樵的名讳。兹利用档案、方志等史料,考定此书为编者赵锡书的稿本,进而梳理了山东冠县人赵锡书的生平家世,揭出了此书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撷芳要录版本赵锡书生平家世
一、《撷芳要录》版本
及编者名讳
《中国医籍大辞典·本草类》
《中国医籍大辞典·本草类》载:“《撷芳要录》四卷(含首一卷),清·赵酉樵编,成书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卷首为天运岁序部,载冬至夏至谚语、群芳谱节录、往哲劳踪、天之四气四变、五运六气、占候等。正文载药三百三十四种,分药性方书部、花卉水草部、木桑苎葛部,每部一卷。每药之下,叙述异名、性味、功效、炮制等,突出主治病症和各症主用药,单方小方用法论述甚详。现存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1]细按此书,卷一开篇即赵酉樵《撷芳要录小引》,颇为重要,全文迻录如下:
余自乙秋赴部,丙春出都,垂老一官,迢遥万里。孟秋抵滇,仲秋抵任,岁值饥馑,斗粟二千,人民鲜食,争控滋多,匆匆诸未暇也。丁丑以来,岁稍丰,而凶年之后,疫疠间作,心弥戚矣。因履亩入山,询诸土人邑何所产,佥曰遍山皆交藤也。余以千余文购之,得百斤携归。捡案头《群芳谱》中何首乌,首乌即交藤也,疗治所主,得“七宝美髯丹”一方,先如法制而服之,初无明效大验,但觉中虚有以实之,夙疴渐而减焉。夫药称地道者,多在滇黔川楚,余历涉其地,每按《本草》辨种选类,以备尊生济人之用。虽宦况萧然,此志不衰,服之经年,登山御马,临食加餐,不觉为七十老人也。并命次子諴检便方配合,以待人之染疫者,亦多所全活。本此意扩而充之,其不敢悖天地山川之生成,不敢视往哲古籍为剿说,且不敢以习见习闻者谓无关体要,其道大,其理明,其事又随时随地简而易行也。
戊寅夏,雨旸时若,年谷顺成,疫疠不作,讼狱?衰矣。往来笔札,委诸汝諴,偶乘一日之闲,复为砚北之身。肇端于五月望后,选《谱》中精要,试之而验者,迄六月望后,得三百三十四种,而益知良苗嘉蔬、草根树皮,皆药笼中有用之物。并载《肘后》《海上》诸方,得二百二十馀页,爰分五部,共为一函。念余以颓龄匝月,抄录数十万字,虽曰未工,其细小纤密,目力不竭,不可谓非何首乌力也!缮既成,适奉调取入闱之檄,遂述其事,广其说,不敢自私,用以公诸人也。题其简曰《撷芳要录》,更取其便于携带,随时随地可以收效云尔。是为叙。嘉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夏六月念七日,录于元阳署南之思牧斋,青城山老人赵酉樵序并题。
赵酉樵《撷芳要录小引》
滑动查看
尾钤“酉樵”朱文方印、“赵叔子”白文方印各一枚。卷首“天运岁序部占验调摄方药附”下方,亦钤此二印。按,此序将编者仕履及编纂经过,交待得颇为清楚。云南元谋县,居元马河之阳,别称“元阳”。检嘉庆二十二年冬《大清缙绅全书》,云南武定直隶州栏:“元谋县,简缺,难。微瘴,(武定)州西北九十里。征银三千一百十二两,额谷八千一百三十六石,牲税四十四两零,养廉八百两。知县赵锡书,山东冠县人,举人,(嘉庆)二十一年正月选。”[2]可知赵酉樵名锡书,山东冠县举人,时任云南武定直隶州元谋知县。
“酉樵”、“赵叔子”二印,在《撷芳要录》显著位置出现两次,不容忽视。“酉樵”乃赵锡书别号,赵锡书为赵其璜第三子(说详下文),也与“叔子”二字契合,两印无疑是赵锡书的私印。赵锡书《撷芳要录小引》中,自言“以颓龄匝月,抄录数十万字”,尾署“青城山老人赵酉樵序并题”,并钤私印二枚。翻检全书,也确为同一人笔迹。可以确定,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撷芳要录》,为编者赵锡书的稿本,而非抄本。
朱畹《寄怀冠县赵酉樵》诗云:“忆自滇南至,飘然似散仙。买山何论价,负郭不营田。箧底灵丹贮,胸中皎月悬。时从赤松侣,采药入云烟。”[3]朱畹为济南人,赵锡书早年同窗。此诗第四、六句,赞赵襟怀坦荡高洁,为官两袖清风。尾联言赵晚年身体强健,仍可入山采草。第五句中的“灵丹”,即指这部《撷芳要录》,知赵锡书归田后,曾向友人提及此书。换言之,即使赵锡书倩人录副,以便在友人间传阅,这部《撷芳要录》也是他目验钤印过的,仍然可以定为謄清稿本。
二、赵锡书的仕履
赵锡书仕履,可划分为学官、知县两段。冠县史志办史钊先生所拟小传为:
赵锡书(~),字麟绂,号酉樵,其璜之子。乾隆四十二年()举人,选青城县教谕、宁海州学正。辞官侍母十年,丁忧起复后,任汶上县学篆。嘉庆二十一年()任云南元谋知县,取士多宿儒。嘉庆二十四年(),不顾抚军挽留,以疾为由,请求休养。归籍后,修祠堂、族谱。道光十年(),协助冠县知县梁永康纂修县志。[4]
《冠县文史大观》赵锡书
滑动查看
小传参考了赵氏后人所藏《大里村赵氏族谱》,记载颇为可信。值得一提的是,赵锡书《冠县志序》,自述乾隆十二年()生,与此小传吻合。[5]嘉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赵锡书自呈履历:“臣赵锡书,山东东昌府冠县人,年六十岁,乾隆四十二年举人,候选知县。嘉庆二十一年正月分,签掣云南武定州元谋县知县缺,敬缮履历,恭呈御览。”[6]推为乾隆二十二年()生。古代官员向有官年、实年之别。赵锡书官年乾隆二十二年()生,实年乾隆十二年()生,二者相差十岁。在《撷芳要录小引》中,赵锡书自言“登山御马,临食加餐,不觉为七十老人也。”于实年并无避讳。
乾隆五十八年春京师荣锦堂刻本《大清缙绅全书》
据《大清缙绅全书》,赵锡书选山东武定府青城县教谕,在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7]父赵其璜(~)乾隆六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卒,赵锡书丁父忧卸任,应即此时。守制期间,曾依胞兄赵锡蒲(~)直隶庆都县官署。[8]服阕后,赵锡书嘉庆五年十一月补山东登州府宁海州学正,至迟八年春去任。[9]参考赵锡蒲仕履,其母钱氏殁于嘉庆十二年,[10]赵锡书服阕任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教谕,或在嘉庆十四、十五年间,六年俸满后,由山东巡抚保荐知县,应在嘉庆二十年。
道光《冠县志》赵锡蒲传
滑动查看
赵锡书赴任元谋前后的行踪,据《撷芳要录小引》自述,嘉庆二十年(乙亥)赴部,嘉庆二十一年(丙子)春掣选后出都,当年七月抵云南省城昆明,八月到元谋令任。嘉庆二十三年(戊寅)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抄毕《撷芳要录》,旋赴省城,充本年恩科乡试同考官。
赵锡书卸任的大致日期,也有据可查。据云南巡抚李尧栋嘉庆二十四年六月十七日题本:“元谋县知县赵锡书,素有怔忡病症,兼以元谋县地方湿热,水土不服,本年二月,旧疾忽发,延医调治,总未见效。现在心神愈形恍惚,难以供职,恳请解任回籍调理。……臣查赵锡书心地朴诚,办事勤慎。今据委验患病属实,并无扶同捏饰,应照例准其回籍调理。”[11]赵锡书此际年逾七旬,离家万里,垂老归乡之愿,实乃人之常情。据《大清缙绅全书》,继任张象乾,本年十月题补元谋令,赵锡书应于本年夏秋之际卸任。
赵锡书解任回籍题本
三、赵锡书的家世
赵锡书服官元谋,“心地朴诚,办事勤慎”。编纂《撷芳要录》,以“尊生济人”,自身夙疴渐减,部民亦多所全活。云南人李文耕,适于赵锡书归里时宰冠县,有《奉和赵酉樵明府即赠》诗,“政成滇水绵遗爱”句自注:“先生(赵锡书)祖官滇建水牧,口碑在人。先生继治元谋,复多惠政,吾乡人来东者恒颂之。”[12]始知水源木本,其来有自。今节引赵锡书父、兄墓志及先世小传,参考史钊先生的考证成果,以窥其家世大概:
公姓赵氏,讳其璜,字中理,别号牟山,初自山西迁于冠,遂为山东人。太高祖光远,明隆庆丁卯()举人,万历己丑()进士,户部主政,历升员外郎、郎中,外擢保定府知府,祀乡贤。父焜,云南建水州知州,内擢部郎;母冯氏,封宜人。公幼而岐嶷,比长,工诗古文词及行草书。性伉直,重然诺,是非不可毫发假。乙酉()膺选拔,或劝之进取,公以亲老不忍离也。冯宜人卒十年,又十年而建水公卒,公先后并行古丧礼,人以为难。其任昌乐教谕也,子锡蒲先选得新城,锡书后选得青城,不数月间,父子同官,为时称羡。任昌五载,新学宫,饬士习,舆论翕然。锡蒲迁知县,迎养无极县署,既又摄唐县事,所至有循声,皆公之教也。……公以乾隆六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卒于锡蒲官廨,年七十有三。授修职郎,赠文林郎,应晋奉政大夫。娶钱氏,候选州同知燕公女。子五人,长锡躬,早卒;次锡蒲,丁酉()拔贡,新城教谕,署直隶无极、唐县知县事;次锡书,丁酉举人,青城教谕;次锡信、锡章。
先生讳锡蒲,字建男,秋渠号也,又号石农山人,姓赵氏,冠县人。远祖光远,明进士,保定知府,通永兵备道。祖焜,云南建水州知州,有德于民,州人为作《赵公雨》诗。父其璜,乾隆乙酉()拔贡,昌乐教谕,性耿介,教有义方。先生早擅文誉,乾隆丁酉()拔贡,由新城教谕保举知县,分发直隶。……嘉庆十九年()六十九岁,卒于易州官舍,三州五县,新旧部民,塞衢赴吊,如哀亲戚。先生历官三十年,无声色之娱,惟爱佳山水,好聚书,常以数千卷自随。所止居,累石穿泉,翛然尘外。先生卒后,弟锡书选官云南元谋县知县,三载报最,遽引年归,囊槖风清,亦雅士也。[13]
据赵锡书之祖赵焜墓志,明初山西洪洞人赵成,来山东冠县城南大里村落籍,是为大里村赵氏始迁祖。子孫繁衍,至赵锡书为第十四世。二至十三世祖,名讳依次为福、智、文宗、羡、克念、光远、九逵、之琦、、楚龄、焜、其璜。六世祖赵克念,“性介直,无缘饰”,“以嘉靖乙丑()拔贡,入成均,授嘉善簿。有志节,官舍萧然,闻讣不能具道途费,上官闻状,赀给之,始得还。会轻舟遇风几覆,实以土,乃免载归,人笑之。”七世祖赵光远,“性谦冲,不竞于物。年十七,中隆庆丁卯举人,久不第,随父之嘉善主簿任。”中进士后,“任平谷令,调繁邢台,复除陕西泾阳,所至以宽得民”,仕至保定知府,殁后入乡贤祠。八世祖赵九逵,监生。九世祖赵之琦,诸生,“天性孝友,兼聪颕异人。失怙时,年甫成童,又值家计中衰,而能奋志力学,蜚声艺林。”高祖赵,曾祖赵楚龄,皆廪贡生。祖赵焜,监生,“乾隆十五年选授云南建水知州,莅任多惠政。自冬徂春,四月不雨,焜徒步二十余里,虔祷于黄龙潭,甘霖大沛,州人呼为‘赵公雨’,有诗咏歌其事。擢部郎,未赴任,引疾归。捐谷百石,周恤本乡贫户;捐金八百,增修文庙两庑。”父赵其璜“事亲孝,居丧尽礼。……与乡人处,慷慨重然诺,直声震一时。”[14]
赵锡书出身书香门第,其家族是名副其实的“科举家族”。[15]赵其璜以父母年高不忍离,双亲殁后始入仕;赵锡蒲昆仲亦皆引疾终养,孝亲之举,一脉相承。赵锡书服官鲁、滇,远法先祖,近效父、兄,从容按节,故士民交颂之。赵锡书后嗣亦能勉绍前徽,有闻于时。如长子赵汝毅(~),道光二十六年优贡,性恬淡,不求闻达,著有《宛松斋古文集》《史质》等。次子赵汝諴,嘉庆十八年拔贡,道光二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任青州府临淄县教谕。赵汝諴子赵秉桢,诸生。赵秉桢子赵增荣,急公好义,宣统间任冠县议事会议员。赵增荣子赵健民(~),曾任山东省长、云南省委书记、中顾委委员等职。
参考文献
[1]《中国医籍大辞典》,裘沛然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版,上册,第页。
[2]嘉庆二十二年冬《大清缙绅全书》,载《清代缙绅录集成》,大象出版社年影印,第8册,第页。
[3]朱畹《红蕉馆诗钞》,道光二十一年种竹山房重刻本。
[4]史钊《一脉相承的大里村赵氏杰出人物》,载《冠县文史大观》,政协冠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年版,第~页。
[5]赵锡书《冠县志序》有云:“余自少壮,即志于此,今且八十有五岁。……时道光辛卯春月,邑人赵锡书酉樵谨序。”道光《冠县志》,梁永康等修,赵锡书纂,道光十年修,民国二十三年补刻本。
[6]《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秦国经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影印,第25册,第页。另据《嘉庆帝起居注》,赵锡书于嘉庆二十一年二月初一日引见。
[7]《大清缙绅全书》,乾隆五十八年春京师荣锦堂刻本。另据咸丰《武定府志》(咸丰九年刻本)卷十六《职官·青城》,赵锡书到青城县教谕任,在乾隆五十五年。另,赵锡书《撷芳要录小引》中,自称“青城山老人”,应与青城县无涉,青城县并无青城山。四川青城山,为天师道圣地,赵锡书云:“夫药称地道者,多在滇黔川楚,余历涉其地,每按《本草》辨种选类”,知曾入川采药。自称“青城山老人”,有服膺道教卫生术之意。
[8]李符清《海门诗钞》(嘉庆二十年刻本)卷十一《六月过庆都,访赵鉴泉同年,招饮小沧浪观荷花,时令弟酉樵同年在座,率成四截句》诗,嘉庆四年六月作。其一“我來欲和沧浪曲,晓度城东铁瓮桥”句,自注:“鉴泉新建铁瓮桥于九龙河口,酉樵书碑。”知赵锡书善书。
[9]《大清缙绅全书》,嘉庆六年夏奎文阁刻本,嘉庆九年春聚锦堂刻本。嘉庆八年二月,李传存选宁海州学正,知赵锡书已于此前卸任。
[10]直隶总督温承惠嘉庆十八年二月十三日《奏请以赵锡蒲调署易州直隶州知州事》折,言赵锡蒲“由教谕俸满,保举知县,拣发直隶,题补定兴县知县。嘉庆九年八月,升补蓟州知州到任。十二年三月,因病解任调理,旋丁母忧。”
[11]云南巡抚李尧栋嘉庆二十四年六月十七日《题为元谋县知县赵锡书因病请解任调理事》题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全宗,档号02-01-03--。
[12]载道光《冠县志》卷九。后一题为刘大绅《恭和赵酉樵先生元韵即赠》诗四首,其三:“甘棠百里久成林,宣发犹堪碧玉簪。下士群奴门外立,劝农一骑野间寻。公庭不碍横秋水,乡思休教赴夜砧。如我啁啾成小鸟,长空遥想凤鸾音。”腹联自注:“先生时宰元谋将三载,士民交颂,忽欲告归,故愿为苍生留之。”
[13]张?《牟山赵公(中璜)墓志铭》,牟廷《赵秋渠(锡蒲)先生传》,均载道光《冠县志》卷九。
[14]以上引文,皆载道光《冠县志》卷七至卷九。
[15]张杰先生首先提出“科举家族”概念,谓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的家族。见所著《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第25页。
原载《中医药文化》年第5期。
感谢“文化与文献研究”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