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中医执业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单元20版

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第一单元 儿科学基础

第01讲 小儿年龄分期

 小儿年龄分期   1.胎儿期 受孕至分娩,共40周——妊娠中期15周、妊娠晚期13周损伤,易致早产。   2.新生儿期 出生至生后满28d——易致产伤、窒息、硬肿、脐风。   3.婴儿期 生后至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及各种传染病。   4.幼儿期1~3周岁——易发生脾系病证,传染病发病率增高,易发生意外事故   5.学龄前期3~7周岁——易发生溺水、烫伤、坠床、错服药物以致中毒等   6.学龄期7~12周岁——防止近视,防止龋齿,减少精神行为障碍   7.青春期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保障青春期的身心健康

第02讲 小儿生长发育

小儿生长发育 一、 体重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测量体重,应在清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的状况下进行。平时于进食后2小时称量为佳。   小儿体重的增长不是匀速的,在青春期之前,年龄愈小,增长速率愈快。出生时体重约为3kg,出生后的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5kg,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约2kg。临床可以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   ≤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6+0.25×月龄   2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

临床意义   ①体重是衡量小儿体格生长和营养状况的指标之一。   ②体重是临床计算用药量的主要依据之一。   ③体重增长过速可能为肥胖症;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85%者为营养不良。

二、身长(高)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测量方法及正常值3岁以下小儿仰卧位以量床测量从头顶至足底的长度,称身长。3岁以上可用身高计或固定于墙上的软尺测量身高。   出生时身长约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25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2cm。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2周岁后至青春期身髙(长)增长平稳,每年约7cm。临床可用以下公式估算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   身高(cm)=75+7×年龄   2.临床意义   ①身高(长)是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增长与种族、遗传、体质、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有关。   ②身高的显著异常是疾病的表现,如身高低于正常均值的70%,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三、囟门测量方法、闭合时间:   前囟是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以囟门对边中点间的连线距离表示。   出生时约1.5~2cm,至12~18个月闭合。   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   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正常情况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   临床意义: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   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   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或极度消瘦者,称囟陷;   囟门凸出反映颅内压增高,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称囟填。

五、胸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   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用软尺由乳头下缘(乳腺已发育的女孩,定于胸骨中线第4肋间)向背后绕两侧肩胛角下缘1周,取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值。   新生儿胸围约32cm;   1岁时约44cm,接近头围;   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胸围-头围(cm)≈年龄-1   临床意义:   胸围反映胸廓、胸背的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   一般营养不良或缺少锻炼的小儿胸廓发育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早。

六、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时间、数目正常值:   牙齿萌出时间及正常值   乳牙20颗:4~10个月萌出(顺序先下颌后上颌,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尖牙例外),2~2.5岁出齐;2岁内:出牙数=月龄-(4或6)。   恒牙出齐32颗: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1颗恒牙,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   最后一颗恒牙(第三磨牙)一般在20~30岁时出齐,也有终生不出者。   临床意义:   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营养不良等。

七、呼吸、脉搏、血压的正常值及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呼吸、脉搏与年龄的关系   年龄越小,呼吸及脉搏越快

年龄呼吸(次)脉搏(次)呼吸:脉搏新生儿45--:3≤1岁40--:(3-4)1+-3岁30--:(3-4)3+-7岁25--:47+-14岁20--:4第03讲 小儿生长发育(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感知、运动、语言、性格发育特点   1.视感知的发育:   新生儿视觉在15~20cm距离处最清晰,可短暂地注视和反射地跟随近距离内缓慢移动的物体;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6个月时能转动身体协调视觉;9个月时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岁半时能区别各种形状;2岁时能区别垂直线与横线,目光跟踪落地的物体;5岁时可区别各种颜色;6岁时视深度已充分发育。   2.听感知的发育:   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已相当良好;3个月时可将头转向声源;4个月时听到悦耳声音会有微笑;5个月时对母亲语声有反应;8个月时能区别语声的意义;9个月时能寻找来自不同方向的声源;1岁时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时听懂简单的吩咐;4岁时听觉发育已完善。

  3.正常动作发育:   1个月睡醒后常做伸欠动作;   2个月扶坐或侧卧时勉强抬头;   4个月可用手撑起上半身;   5个月眼与手的动作协调(考点);   6个月能独坐片刻;   7个月会翻滚;   8~9个月会爬走;   10个月扶走,拇、食指拾东西;   12月后可独走(考点)。

4.语言发育   新生儿会哭叫;   2个月发出和谐喉音;   3个月发出咿呀之声;   4个月发出笑声;   7~8个月发出复音(考点);   1岁可说出简单生活用语;   1.5岁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2岁后能简单交谈;   5岁后用完整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

性格发育   性格是指人在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婴儿期:以相依情感为突出表现   幼儿期:相依情感与自主情感或行为交替出现   学龄前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主动性,   学龄期:如果学习方面得到表扬,会变得勤奋上进   青春期:有明确的身份意识及未来目标

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   小儿脏腑娇嫩,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   形气未充,又常常表现为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够稳定、尚未完善。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断地发育完善。   “纯阳”学说:“纯”指小儿初生,未经太多的外界因素影响,胎元之气尚未耗散;“阳”指以阳为用,即生机。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的生理现象

病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外感因素: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卫外功能弱   乳食因素:脾常不足,易为乳食所伤   先天因素:胎产因素,如遗传病因、妊娠期损伤   情志因素:最常见的是惊恐   意外因素:意外伤害   其他因素:如污染、放射等   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肺常不足:肺系疾病发病率最高   脾常不足:脾系病发病率第二位   肾常虚:先天禀赋不足疾病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第04讲 儿科四诊特点(一)

  儿科四诊特点   概述:儿科四诊应用特点   小儿疾病的诊断方法,与临床其他各科一样,均用望、闻、问、切四种不同的诊查手段进行诊断和辨证。因乳婴儿不会说话,较大儿童虽已会说话,也不能正确叙述自己的病情,所以问诊较成人困难。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吵闹,影响气息脉象,造成诊断上的困难。所以,历代儿科医家对于小儿诊法,既主张四诊合参,又特别重视望诊。

望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望神色

热证

面红耳赤,咽红,脉浮

风热外感(实热证)

红色午后颧红潮热,口唇红赤阴虚内热,虚火上炎(虚热证)虚阳上越两颧艳红如妆,面白肢厥,冷汗淋漓正常肤色新生儿嫩红,小儿白里透红面白浮肿阳虚水泛之阴水白色寒证、虚证面色惨白,四肢厥冷滑泄吐利,阳气暴脱之脱证面白少华,唇色淡白血虚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疳证黄色脾虚证、湿浊面黄无华,脐周阵痛,夜间磨牙肠寄生虫面目色黄而鲜明湿热内蕴之阳黄面目黄而晦暗寒湿阻滞之阴黄面色白中带青,表情愁苦皱眉里寒腹痛青色重症寒证、痛证、瘀证、惊痫面青而晦暗,神昏抽搐惊风和癫痫发作面青唇紫,呼吸急促肺气闭塞,气血瘀阻面色青黑,手足逆冷阴寒里证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呕吐药物或食物中毒黑色面色青黑晦暗(危重)肾气衰竭先天肾气充足肤色黑红润泽,体强无病

五部配五脏(《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   左腮——肝,   右腮——肺,   额上——心,   鼻——脾,   颏——肾。

望形态

  望形态

头颅头方发稀,囟门宽大,当闭不闭五迟证头大颌缩,前囟宽大,头缝开解,目睛下垂解颅前囟及眼窝凹陷,皮肤干燥泄泻后阴伤液脱躯体胸廓高耸形如鸡胸佝偻病、哮喘肌肉松弛,皮色萎黄厌食、偏食、反复感冒四肢腹部膨大,肢体瘦弱,发稀,额上有青筋显现疳积毛发头发稀细,色枯无泽肾气亏虚或阴血内亏头发脱落,见于枕部气虚多汗之枕秃发细结穗,色黄不荣气血亏虚,积滞血瘀脱落成片,界限分明血虚血瘀之斑秃面容面容瘦削,气色不华气血不足面部浮肿,脸肿如蚕水湿泛溢耳下腮部肿胀邪毒窜络之痄腮或发颐颔下肿胀热痛多为热毒壅结之臖核肿大

 望舌体

面容五官不正,眼距缩小,鼻梁扁平,口张舌伸先天禀赋异常之痴呆口角歪斜,眼睑不合,偏侧流涎,表情不对称见于风邪留络之面瘫苦笑貌风毒从创口内侵之破伤风面肌抽搐风邪走窜经络之惊风或痫症小儿面部表情异常,或眨眼,或搐鼻,或咧嘴,或龇牙,或多咽抽动障碍正常病理表现及临床意义舌体柔软、伸缩自如舌体胖嫩,齿痕—脾肾阳虚,水饮痰湿内停;舌体肿大,色泽青紫—气血瘀滞(考点);舌体强硬—热盛伤津;舌体短缩,舌干十绛者—热甚津伤;舌体肿大,板硬麻木,转动不灵,甚肿塞满口,为木舌—心脾积热,火热循经上行舌下红肿突起,形如小舌,称为重舌—心脾火炽,上冲舌本;舌体不能伸出唇外,转动伸缩不灵。语音不清,称为连舌—舌系带过短;舌伸出属外,来回拌动,掉弄如蛇,称为弄舌—大病之后,心气不足,或智力低下;舌吐唇外,缓缓收回,称吐舌—心经有热;吐舌不收—心气将绝;时时舌舔口唇,致口唇四周灰暗或有脱屑、作痒,称舔舌—脾经伏热舌质淡红(考点)、润泽舌质淡白—气血虚亏;舌质绛红,有红刺—温热病邪入营入血(考点);舌质红少苔,甚则无苔而干—阴虚火旺;舌质紫暗或紫红—气血瘀滞;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见于丹痧(猩红热)舌苔干湿适中的薄苔,新生儿舌红无苔和哺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象(考点)苔白—寒;苔黄—热;苔白腻—寒湿内滞,或寒痰食积;苔黄腻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剥苔—热性病为阴伤津亏;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胃之气阴不足(考点);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需鉴别染苔:吃橄榄、乌梅、铁剂等—苔色染黑(考点);服青黛—苔色染青;牛奶、豆浆—苔色染白;吃橘子、蛋黄—苔色染黄;吃有色糖果—糖果色

察目

黑睛等圆,目珠灵活,目光有神,开阖自如肝肾气血充沛眼睑浮肿水肿之象眼睑开阖无力元气虚惫寐时眼睑张开而不能闭合脾虚气弱之露睛平时眼睑不能开阖自如气血两虚之睑废两目呆滞,转动迟钝肾精不足,或惊风先兆两目直视,瞪目不活肝风内动白睛黄染黄疸目赤肿痛风热上攻目眶凹陷,啼哭无泪阴津大伤

 察鼻

鼻塞流清涕风寒感冒鼻流黄浊涕风热客肺长期鼻流浊涕,气味腥臭肺经郁热鼻孔干燥肺经燥热伤阴鼻衄鲜红肺热迫血妄行鼻翼煽动,伴气急喘促肺气郁闭

 察口

唇色淡白气血不足唇色淡青风寒束表唇色红紫瘀热互结唇色樱红暴泻伤阴唇白而肿唇风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猩红热口腔破溃糜烂心脾积热之口疮口内白屑成片鹅口疮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麻疹黏膜斑上下臼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无脓水流出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牙龈红肿,齿缝出血而疼痛胃火上炎牙齿萌出延迟肾气不足新生儿牙龈上有白色斑点斑块马牙咽红恶寒发热外感咽红乳蛾肿痛外感风热或肺胃之火上炎乳蛾溢脓热壅肉腐乳蛾大而不红瘀热未尽,或气虚不敛咽痛微红,有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白喉

察耳

耳壳丰厚,颜色红润先天肾气充沛耳壳薄软,耳舟不清先天肾气未充耳内疼痛流脓肝胆火盛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疼痛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察二阴

男孩阴囊不紧不松肾气充沛阴囊松弛体虚或发热阴囊中睾丸肿大透亮不红水疝阴囊中有物下坠,时大时小,上下可移小肠下坠之狐疝阴囊、阴茎水肿阳虚阴水女孩前阴部潮红灼热湿热下注,注意有无蛲虫病肛门潮湿红痛尿布皮炎肛门脱出中气下陷之脱肛肛门裂开出血大便秘结,热迫大肠所致

 辨斑疹(结合传染病章)

疹细小状如麻粒,潮热3-4天出疹,同时见麻疹粘膜斑麻疹低热出疹,分布稀疏,色泽淡红,出没较快风痧发热三四天后热退疹出,疹细稠密,如玫瑰红色奶麻壮热,肤布疹点,舌绛如草莓丹痧或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出没,瘙痒难忍瘾疹丘疹、疱疹、结痂并见,疱疹内有水液色清水痘疱疹相对较大,疱液混浊,疱壁薄而易破,流血脓水脓疱疮

察二便

望大便新生儿生后3-4天内,大便呈粘稠糊状,褐色,无臭气,日行2-3次胎粪婴儿大便呈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气,日行3次左右单纯母乳喂养大便色淡黄,质较干硬,有臭气,日行1-2次牛羊乳喂养大便燥结实热或津伤内热大便稀薄,夹有白色凝块内伤乳食大便稀薄,色黄秽臭肠腑湿热下利清谷,洞泄不止脾肾阳虚大便赤白黏冻湿热积滞,常见痢疾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肠套叠大便色泽灰白不黄胆道阻滞望小便小便黄褐如浓茶,伴身黄、目黄湿热黄疸若小便色红如洗肉水,或镜检红细胞增多尿血鲜红色为血热妄行淡红色气不摄血红褐色瘀热内结暗红色阴虚内热若小便混浊如米泔水脾胃虚弱,饮食不调所致,常见于积滞与疳证

小儿指纹诊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自虎口向指端:1风关,2气关,3命关。   小儿正常指纹: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   辨证纲领: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当指纹与病证不符时,当“舍纹从证”、

浮指纹浮现,显露于外病邪在表沉指纹沉伏,深而不显病邪在里红纹色鲜红浮露外感风邪纹色紫红邪热郁滞纹色淡红内有虚寒紫纹色青紫瘀热内结纹色深紫瘀滞络闭,病情较重淡指纹色淡,推之流畅气血亏虚滞指纹色紫,推之滞涩,复盈缓慢实邪内滞,如瘀热、痰湿、积滞三关纹在风关病邪初入,病情轻浅纹达气关病邪入里,病情较重纹进命关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指纹达指尖,透关射甲病情危重,也可正常第05讲 儿科四诊特点(二)

  闻诊特点及临床意义——听声音   啼哭声

哭声洪亮有力实证哭声细弱无力虚证啼哭声音尖锐,阵作阵缓,弯腰曲背腹痛啼哭声嘶,呼吸不利谨防急喉风夜卧啼哭,睡眠不安,白天如常者夜啼或积滞

 呼吸声

呼吸气粗有力外感实证,肺蕴痰热呼吸急促,喉间哮鸣者哮喘呼吸急迫,甚则鼻扇,咳嗽频作者肺气闭郁呼吸窘迫,呛咳或面青不咳异物堵塞气道

 咳嗽声

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燥邪犯肺,或肺阴受损咳声清高,鼻塞声重外感干咳无痰,咳声响亮咽炎咳嗽频频,痰稠难咯,喉中痰鸣肺蕴痰热,或肺气闭塞咳声嘶哑如犬吠状者白喉、急喉风连声咳嗽,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顿咳(百日咳)

 语言声

呻吟不休身体不适妄言乱语,语无伦次,声音粗壮谵语,多属心气大伤语声低弱,多语无力气虚心怯语声重浊,伴有鼻塞风寒束肺语声嘶哑,呼吸不利毒结咽喉小儿惊呼尖叫剧痛、惊风语声謇涩热病高热伤津,或痰湿蒙蔽心包

嗅气味

口气口气臭秽胃热嗳气酸腐伤食口气腥臭血证,如齿衄口气如烂苹果味酸中毒大便大便酸腐伤食下利清谷,无明显臭味脾肾两虚小便小便气味臊臭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如水脾肾阳虚呕吐物吐物酸臭食滞化热吐物臭秽如粪肠结气阻,秽粪上逆

 问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问寒热

恶寒发热无汗外感风寒发热有汗外感风热寒热往来邪郁少阳但热不寒里热但寒不热里寒大热、大汗、口渴不已阳明热盛发热持续,热势枭张,身热不扬,午后热盛,面黄苔腻湿热内蕴夜间发热,腹壁及手足心热,腹满不食者内伤乳食

问出汗

白天汗出较多,稍动尤甚,不发热者气虚卫外不固的自汗入睡则汗出淋漓,醒后汗止阴虚或气阴两虚的盗汗热病中汗出热不解者表邪入里若口渴、烦躁、脉大、大汗者里热实证

问头身

头痛而兼发热恶寒外感风寒头痛呕吐,高热抽搐邪热入营,属急惊风头晕而兼发热外感头晕而兼面白乏力气血不足头痛如刺,痛有定处瘀阻脑络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痹证肢体瘫痪不用,强直屈伸不利硬瘫,多为风痰入络,血瘀气滞痿软屈伸不能软瘫,多因肝肾亏虚,筋骨失养

问二便

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完谷不化,或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内伤乳食大便溏薄不化,或先干后溏,次数较多,或食后欲便者脾虚运化失职便泻日久,形瘦脱肛者中气下陷便次多而量少,泻下黏冻,或见脓血,并伴里急后重痢疾小便频数短赤,伴尿急尿痛湿热下注膀胱之热淋排尿不畅或突然中断,或见尿血鲜红,或排出砂石为湿热煎熬之石淋

 问饮食

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嗳气吞酸伤乳伤食多吃多便,形体消瘦疳证之胃强脾弱渴欲饮水,口舌干燥胃热津伤渴而不欲饮,或饮而不多湿热内蕴

 问睡眠

小儿白天如常,夜不能寐,啼哭不休,或定时啼哭夜啼睡卧不安,烦躁不宁邪热内蕴,心经郁热睡中磨牙胃热兼风,或是虫积夜寐不宁,肛门瘙痒蛲虫睡中露睛脾气虚弱

切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一)脉诊   健康小儿脉象平和,较成人软而稍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小儿病理脉象主要有浮、沉、迟、数、无力、有力六种基本脉象,分别表示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浮主表证,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二)按诊   按头囟

囟门隆凸,按之紧张,为囟填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囟门凹陷,为囟陷阴伤液竭之失水或极度消瘦颅骨开解,头缝四破,头大颔缩,囟门宽大者,为解颅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髓热膨胀

按颈腋

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咀嚼障碍痄腮触及质地较硬之圆形肿块,推之可移,头面口咽有炎症感染痰热壅结之臖核肿痛仅见增大,按之不痛,质坚成串瘰疬

按胸腹

胸骨高突,按之不痛鸡胸脊背高突,弯曲隆起,按之不痛龟背胸胁触及串珠,两肋外翻佝偻病剑突下疼痛胃脘痛脐周疼痛,按之痛减,并可触及条索状包块蛔虫病腹部胀满,叩之如鼓气胀叩之音浊,按之有液体波动之感腹水右下腹按之疼痛,兼发热,右下肢拘急肠痈

 按四肢

四肢厥冷阳虚手足心热阴虚内热或内伤乳食高热时四肢厥冷热深厥甚四肢厥冷,面白唇淡虚寒四肢厥冷,唇舌红赤真热假寒

 按皮肤

肤热无汗热炽肌肤肿胀,按之随手而起阳水水肿肌肤肿胀,按之凹陷难起阴水水肿

儿科辨证概要   小儿常用的辨证方法   儿科常用的辨证方法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以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为临床分析辨证的依据。在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的基础上,钱乙博采各家之学,结合自己对小儿“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生理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的认识,首创了儿科五脏辨证学说。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各脏证有虚、实、寒、热之分,方有温、清、补、泻之别。   1.肺、大肠病辨证症见咳嗽、气喘、咯痰、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泄泻等。   2.脾、胃病辨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水肿、痰涎壅盛、衄血紫癜等。   3.肝、胆病辨证临床可出现动风抽搐、黄疸、急躁易怒、胁痛、呕吐、肢体痿痹等症。   4.心、小肠病辨证出现心悸怔忡、心烦易惊、夜啼多汗、少血出血、行为失常、神志失聪等症。   5.肾、膀胱病辨证常表现为藏精、主水、纳气等功能失常,生长发育障碍等,出现水肿、小便异常、久喘、生长障碍、发育迟缓等症。

八纲辨证   由于小儿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证情往往错综不清,不易分辨,再加上“四诊”不全,供辨识的主、客观症状和体征不多,故在八纲辨证时一般首先分清寒热,危急重证当辨识虚、实。寒热之辨,主要从唇、舌、咽部颜色及二便的变化来分。虛实之辨,多注意了解病情的缓急、病程的久暂、神色变化、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哭声、先后天情况等。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适用于多种温病,是小儿温病病机辨证的基本方法。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八纲辨证在气血津液不同层面的深化和具体化,也是对病因辨证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常与脏腑辨证结合应用。   病因辨证   中医学病因的内容,除外邪致病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疠疫,内伤致病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外,还包括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积滞等,对儿科亦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辨证方法还有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

 儿科治法概要   用药原则   治疗及时准确;   方药精简灵巧;   重视先证而治;   注意顾护脾胃;   掌握用药剂量。

 用药剂量

年龄

成人量

新生儿六分之一乳婴儿三分之一幼儿二分之一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用量

给药方法   口服给药法;   鼻饲给药法;   蒸气及气雾吸入法;   直肠给药法;   注射给药法。

内治法

适应证

疏风解表法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止咳平喘法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咳喘清热解毒法邪热炽盛的实热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痢疾、血证等凉血止血法出血证候,如鼻出血、齿出血、尿血、便血、紫癜安蛔驱虫法肠道虫证,如蛔虫、蛲虫等回阳救逆法元阳虚衰欲脱之重证

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证

消食导滞法饮食不节、乳食内滞之证,如积滞、伤食泻、疳证等镇惊开窍法小儿惊风、癫痫等利水消肿法水湿停聚,小便短少而水肿健脾益气法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证,如泄泻、疳证及病后体虚等培元补肾法(考点)胎禀不足,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之证,如解颅、五迟、五软、遗尿、哮喘等活血化瘀法血瘀证,如肺炎咳喘、哮喘口唇青紫,肌肤瘀斑瘀点,腹痛如针刺等

外治法

外治法

常用药物及适应证

功效

熏洗法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麻疹发疹初期(考点)发表透疹涂敷法马齿苋—痄腮解毒消肿罨包法皮硝—食积;五倍子粉加食醋—盗汗—热熨法食盐—腹痛(考点)温脏祛寒敷贴法丁香、肉桂—泄泻温脾止泻擦拭法银花甘草液、冰硼散—口疮清火解毒药袋疗法苍术、白芷、砂仁、丁香、肉桂、甘松、沉香、豆蔻、檀香辟秽解毒、增进食欲、防病治病

推拿疗法   1.小儿推拿疗法的主要适应证   包括小儿泄泻、腹痛、厌食、痿证、斜颈等。   2.刺四缝疗法操作方法及主要适应证 四缝是经外奇穴,位置在食指、中指、环指及小指四指中节,是三阴经所过之处。   (1)操作方法: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毫针针刺,约1分深,刺后用手挤出黄白色黏液(考点)。   (2)主要适应证:小儿厌食症、疳证等,作用是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dhzz/7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