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解读徐文兵老师的《饮食滋味》
心包病的表现:亢奋,悲、哀等负面情绪持续时间长
关于心包病,《辅行诀》是这样说的:“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如果是心包实证的话,它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情绪的波动(“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这句话里面说到的心,指的就是心包,而前面所讲的心,指的是心神)。
患有心包实证的人,一般都容易脸红心跳。他们容易出汗,而且有的人会长时间出现亢奋的情绪,比如喜笑或者是激动等。
如果人患有心包虚症,就会面色无华,容易出现悲和哀等负面、阴性的情绪,而且会持续很长时间,还有,心包气虚的人还容易出现突然晕倒,站不起来的症状。
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就是说父亲去世了之后,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志,就叫孝。
而且,父亲去世后,儿子还必须得在他父亲的墓地边儿搭一个棚子,在那儿守三年的墓。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并不能说明孝。死者长已矣,生者且高歌,把该走的过场走完,让逝者入土为安就可以了。
如果一味沉浸在悲痛当中,只能说明这个人的心气很虚。
小泻心包汤:开水冲泡,泡完之后,快速取汤服下
在中医眼里,心包比心要靠外,心包造表。
因此泻心包的汤,煎的时候一定不能太久,所以就要采用饮的方式。
开水冲泡,泡完之后快速取汤服下(就跟现在泡茶一样)。
所以小泻心包汤,其实应该叫小泻心饮。小泻心饮里面用到了黄连(黄连特别苦,一味药可以顶两位药),苦味儿的,是君药。
这个方子没有臣药,但是有两味佐药――黄芩和大黄。
黄芩和大黄都偏咸,入肺,特别是黄芩。
如果肺里面有实热的话,就可以用黄芩来清肺热,效果特别好。
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在黄芩条下记载了一大篇,因为李时珍说自己“少时犯戒”(他所犯的是色戒)。
犯色戒的结果就是他最后出现了低烧、咳嗽的症状――一到晚上就低烧,而且还不停地咳嗽。
然后身体就一天一天变得消瘦,这是个劳损病啊。怎么治?最后救治李时珍的是一味药――黄芩。
用黄芩煎汤服下,喝完之后,低烧和咳嗽的症状就消失了。
所以他打心眼里感激这个黄芩,对黄芩的记录也就特别多。
黄芩这味药,既入肺,也入心。
大黄是一种泻下的药,泻肺和大肠。
也是一种咸味儿的、偏寒的药,但是它也入心。
所以小泻心包汤的服用方法,只需要把黄连、黄芩、大黄这三味药,用开水泡一顿饭的功夫(差不多是二十分钟到三十分钟),然后把渣滓捞出来,把汤服下就可以了。
大泻心包汤:专治心律不齐,舌上长疮等症状
关于大泻心汤的适用症状,《辅行诀》里载其“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满,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就是说身体上部有虚火,但是肚脐周围又有点儿凉的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心率不齐。心率不齐在中医里叫怔忡,怔是愣怔,突然停跳;忡是突然启动。
心包气特别实的人,会出现怔忡的症状,而且还会舌上生疮(我们常说的“口舌生疮”的依据就在这儿),脸红得就像刚抹完腮红似的(面赤如新妆,意思是脸红得跟新化了妆一样)。
特别是在心包热的时候,还会出现动血(血会往心脏的位置流,影响心神,会迫血妄行,造成人急性出血的现象)。
而且在鼻子、眼睛、口、舌还会出现衄血(一种非外伤所致的,某些部位的外部出血症)的现象。
我治疗过的一位患者就是舌衄,他的舌头当时一个劲儿地往外渗血,这是因为心火过于旺盛而导致的。
大泻心包汤在小泻心包汤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泻肝的药――一点点炮姜,还加入了一些芍药。
如果我们身边有人急性出血该怎么办呢?
如果有小孩子急性出血,比如鼻衄,我们一般会用一点儿白茅根,用水去煮,然后喝下煮好的白茅根汤,这样治疗鼻子出血的效果比较好。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吃藕的方式,来治疗这种鼻子出血的情况,因为藕汁的止血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但是由于这些药都特别凉所以一定要先正确判断患者是实热证,才可以服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