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揭示中医学说气概念的本质,解读灵枢m

摘要:《灵枢·决气篇》关于人体之气“若雾露之溉”的象描述,应以“功能、作用”理解,即吻合古文语意和逻辑;又不违背气/形的阴阳属性。“气”概念相当于现代语言“物质的功能”。该结论能够得到针刺“得气”临床核磁fMRI和以药测藏的实验证明:感传及其神经递质与中枢、下丘脑-靶器官轴向的信息活动密切相关,是它产生无形调节功能作用:平衡阴阳、镇痛调气、“决生死处百病”。气是以隐蔽的脑中枢作为五脏六腑调控中心所表现的生命现象;该“调控中心”就是中医藏象学说之“藏”的物质基础,而“象”指其外在的功能表现“气”。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并非实体,更不是什么神秘的物质。关键词:气,信息,藏象,中枢,《黄帝内经》,经络感传上文完成了气概念的属性证明[1]77,纠正了《教材》[2]96认为气是物质的观点。本文将深入“人体中气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2]31观点的批评。为避免凭空臆造之嫌,以解读经典《黄帝内经》,作为证据。气概念的正确认识,不仅需要理解象思维方式;同时有必要采纳现代生理学的形态事实佐证,才能经得起推敲;只有立足于阴阳哲学的高度,气的内涵才能得到本质地理解。1气概念的经典学说气概念的形成源远流长。为解释上古先哲诸子百家的经典,现代学者的探索和努力[3]近百年了。虽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但就“功能应有物质基础”观点而言,可形成现代中医人的共识。这是论证的前提。否则难免再坠入云雾缭绕之争,陷中医学于玄学之尴尬。“精化为气”[2]19可见精气两者的从属关系是明确的,不必混为一谈。无论古今;无论中医学生理学;所探讨的是同一人体对象,虽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应该有相同的结论。1.1“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篇》。这是岐伯对于人体之气所做的原始定义,兹试作解读如下:“由上焦部位散发;使吸收的营养物质以不同的方式供给肌肤,脏腑、内外等。这些温煦/濡养的功能行为就是气,它好像雾露灌溉土壤那样”。“....之溉,是谓气”-主词,气是指“灌溉”的动作(抽象,无形);“雾露”-副词,是对“气”的修饰(实体、有形)。其一,实施“宣、熏、充、泽”动作,应属于功能作用;并非有形之载体能力所及。依生理学说:载体(雾露)没有直接驱动支配效应器的功能,载体不能替代这个气的调节作用。而产生调节作用唯载体传递的无形的信息。因此“气=载体”的认定是错误的。“信息之载体”与“载体的信息”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其二,“载体”泛指有形质的物质,不具备“无形”的特征。概括起来:气是借雾露之“形态”阐述所产生的无形的“功能”实质。例如,我们常说“收到了一封信”,但是,如果从科学语言定义应该是“脑意识获得了信息”,会让我们的心理心灵感受而产生快乐?悲伤?.......。“信”仅仅是承载信息的纸质介质。同此一理,唯有“脑中枢”才能够接收/支配指令(传递信息),实施“宣/熏/充/泽”作用。而物质“雾露”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1.1.1古代象思维的特点“凡象皆气也”。张载《正蒙?太和篇》。象描述是古代中医普遍的思维方式。“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的描述。实际上是一种比喻:“象(好比).......一样”;提供了我们通过形象探究实质的思路。比如“盖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心为火脏”是比喻,而并不等于火。难道肺等于华盖?肝是将军?“善言气者,必彰于物”虽然中医学以象思维阐述生命科学,以功能认识生命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建立了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在于同一部著作《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从见其飞,不知其谁?”的坦诚疑问,说明当时存在某种认识的模糊和神秘感。“雾露”具有一种似云似雾的流动态之“象”,它包函着对于抽象而广泛的客观存在性现象的概括,如属性、功能、作用、规律、运动.....机制等抽象名词,它们在古代统称之为“气”。显然也是“看不清”其物理本质;是不知其“主体”的另一种说法。古代语言较概括,没有“载体与信息”等具体概念术语的区分。但朴素而严谨的描述逻辑:气=“雾露之溉”,限定了其功能特征值得肯定;虽然保留有“不知其所以然”的余地。1.1.2精化为气“精化为气”句,虽然没有在本句中出现,但是缺少“精”则“气”成为无根之木,无法解释“何至于四项功能”者?缺乏“精化气”的内涵作为凭证而焉能有气乎?有功能乎?解读、推导正是依据这个古代的基础理论,它解释了气的来源。阴精与无形的阳气具有可相互化生关系。人体内生命基础之“精”,虽然具有不同形态层次,cAMP、细胞、生殖之精、神经递质、脊椎神经纤维、经络、脑区(脑皮层、中枢)等,但是关于反馈生命信息/整和细胞组织/释放内分泌信使物质/交换递质信息等等;其中被隐藏着“无形的信息”[1]77现象是它们共同特点和人体的具体存在,它才是实现脏腑调理形体官窍活动的“功能主体”。气又能生精,即无形化有形:脾胃器官的机能吸收精微物质供养生命形质,循环往复。古代定义:“阳在外,阴之使也”。气的物质基础是载体(雾露);而载体的功能表现才是气。1.2气的其它解释1.2.1“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灵枢·邪客篇》。危北海学者认为[5]“这句经文按近代各家的注解,均认为是营气化为血液的形成过程,营气是一种营养物质。由此可以生成为血液。一个物质总是有其他的物质生成,而不会凭空从功能活动中产生,所以‘气化为血的血,便只能理解是由营气生成。营气自然是指一种物质,说明气字的意义,包含着物质的概念。”固然物质不可能凭空生成,但是没有功能活动的参与并不符合常规事实。比如,水蒸气必须有温度变化的物理功能(条件),否则水永远是水。对于高品质的水蒸气甚至要调节系统才能完成。尤其于生命体血液的而言,形成及转化过程仅仅依靠物质而缺乏气化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泌/注/化/荣”动作,本身已经证明“营气”属于“营血”的生成转化输布作用恰当。整句没有脱离上述气概念认同的范围,故而难以承认“营气是一种营养物质”的说法。而且“以应刻数焉”则刻画了营气运转的步骤、操作,具有遵循时间规律的特征;进一步肯定它属于功能特征。1.2.2“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灵枢·营卫生会篇》并认为[5],“水谷精微经过入于胃,传与肺,才能够将营养物质供应五脏六腑”。注意,经文的句型结构,有指代主语和部分省略。兹试作解读如下:(1)人体之气总体上来源于食物,食物入胃消化(原经文省略部分,如右)再经过脾吸收的成为精微物质,然后由精化为气;(2)而气又是通过肺的输布,所以五脏六腑皆有气。(3)其清者为营(“其”属代词,指“精微”)。至于“营气”呢,是“其”精粹部分的功能....。叙述繁简得当环环相扣。气及其几种不同的气,以回答“人焉受气?何气为营?何气为卫?”的疑问。第一句气的来源,第二句气的输布,整句与上面经文气的认定互相补充、一脉相承。至于“水谷精微经过入于胃传与肺”之说。显然不符合“上焦泄气”的常规说法。原因在于“以传于肺”句型的“以”字指代前半句之“气”作为主语。否则容易产生“.....胃传与肺”逻辑失误。第三句,“其”如果指代“精微”,可以理解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它们是转化为“营气、卫气”之气的物质基础;是营卫气之气的来源。营卫指“精微”物质,而营气、卫气指作用。并不涉及“说明水谷精微的消化代谢过程”,或者气“是指营养物质”等。注意,气的来源,可参照《灵枢·决气篇》明确的介绍:“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应作为对本句的注释。1.2.3“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灵枢·刺节真邪篇》兹试作解读如:真气是于人体中“来自于自然原始所赋予的本能(天气)和营养物质作用(谷气)”两者。“所受于天”,与人体的遗传物资DNA有着本质的联系(是指受精卵中包含着个体发育成一个新生命的全部信息),谷气主要指人体食物来源中的营养。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得到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等在肝脏转化后经血液输至于全身各细胞,在相关酶系下,经过有氧分解或无氧酵解后产生的ATP,作为人体各种机能的能源[6]。遗传物资与水谷营养、能量、物质的共同配合“充身也。”指对全身体作用。“........(刺节真邪篇)从此可更明了‘真气’的本身水谷之气与天空之气并合而成,它有充养全身的功能”。[7]笔者同意这个权威解释,它代表五十年代中医界的共识。2气概念表示物质的属性《黄帝内经》气使用达到次[8],总计起来不下上百种。诸如:谷气,邪气,毒气,积气,聚气,湿气,精气,...。归纳起来都是:名词+气=复合词结构。名词修饰气,限定气的类型、性质;以表示该名词的(抽象)属性概念。中医的正确理解,必须以气概念的非物质属性为基础。生命与非生命区别何在?生命是机制(机能)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决不是物质与物质的堆积!那仅仅是仓库。中医的精气,气血关系为什么是亘古真言?因为它告诉我们,“物质与机制”这才是认识生命的基础。缺失机制对物质的作用的理解,只能走向西方医学的歧途。没有调节机制作用,血如何分配?流向何处?需要的多少流量,血压维持多高?显然这是调节机制的功能作用,是某种无形的作用;这个自古以来谁都设看见过的东西,称之谓气的;实际上就是生命信息及其调节作用。中医临症时所称的气,多数是指脏腑机能的障碍。常见的如胸膈痞闷,胁胀脘塞,筋脉不舒,腹内攻冲响鸣,用气滞、气壅、气郁、气积、气聚、气闭等名词,应该作为病理的解释而不是物质。发生这些症状的病症,也就多用气字为病名,如气厥、气膈、气胀、气臌、气呃、气淋、气秘、气瘿、气疝和肝气、胃气痛已及临症所见的厥证、膈证、膨胀病等,它们的成因有多种,多属于气分酿成的。因此只要调畅气机,症状就能消失,因而又有舒气、疏气、调气、理气、行气、散气、顺气、降气、破气等多种治法,都是指调节系统的功能性障碍。尚有指药物的气、味,以寒、热、温、凉为气,均指药物成分的功能作用。如果气是载体(物质)概念,那么古代就已经发现了上百种载体或者物质吗?中医学之“气化”岂不成为“研究物质”的唯物质主义学说了吗?哪里还谈得上以功能联系认识生命的思维特色?反之,如果以“机能、功能、规则、作用”概念理解,则所有的以上名词通解为气概念的外延,因此有“同天下一气”的结论。气具有概念统一性,符合中医学的象描述思维特点。阴气/阳气,邪气/正气是两种性质相反的对立统一的作用。难道,谁能够发现“两种相反对立统一”者是什么物质吗?阴气是什么载体?阳气又是什么载体?谷气是什么载体?木气火气土气金气水气,实际上仅仅是借五种物质不同的属性,借物喻理。因此才谈得上解释生命的功能。从狭义讲,在人体气的功能由“信息”具体体现。古代中医得以借“气”之“形象”,以表达抽象的哲学概念:功能、表现。那么“肺主气”岂不是成为一种空洞说法,还有什么内容吗?肺主气,包括清气(呼吸Q2)与脾的精微物质及肾精共同参与生成后天之精,属人体载体物质。它们是气的来源,然后通过三焦输布于五脏六腑。它对应“形成和输布”功能,这些不都是具体生理学事实吗?反之,肺的这些“形成和输布”,难道是由某载体物质来主导?有人说,气难以采用现代实验方法验证。实际上神经反射弧的实验[4]:通过蛙肢收缩之过程,显示其避害调节机制具有背后所“隐藏”的某种规律(是看不见的作用),符合“无形”特征,不就是中医学的气吗?若仿照古代象语言描述方法可以表达为:“.....蛙肢开发,亟气若雾露之状,若环之流,复抵屈肌,以避伤害,是谓气”。事实上,所有现代的微观研究:细胞,分子层次所探讨的“机理关系”等,都可以称之为“气”的具体化、微观化。因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视而不见,语言表达不同,听而不闻而已。正如古人云:气“充溢”于生命整体乃至细微,无器不有。3人体气之功能由信息具体体现气的调节功能在微观层次方面,“可以理解为人体以及各脏腑的慢速调节和快速调节的能力。主要是DNA通过mRNA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对合成出的蛋白质空间构型的调节能力。因此,气的物质基础与功能关系是物质与运动形式的关系。”[6]实现“慢速调节和快速调节”必然基于生物信息作用。“而人体气的物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体内物质基础主要是DNA;其二激素和神经介质等载体物质。”[6]比如“mRNA”以分子排列表达生命“信息”,决定生命的形式。“mRNA”作为“信息的之载体”,是有形的和可观察的;但是它表达的“信息”,于我们主观而言是无形的(看不见);只有“受体”细胞才能够识别、应答,并产生新蛋白质(由解旋酶、聚合酶实施这个操作),这就是中医的真气(本能)使然。它受控于细胞核的整合作用,细胞作为基本单元组织形成器官,受控于高级中枢。因此基于信息的操作完成生命细胞的复制过程,是“本能、真气”实现的。显见“mRNA”(“信息的之载体”),它不能替代这个调节操作。因此认为“气=载体”是错误的。由此证明在分子层次,气之功能是由信息体现的。4.临床补血、补气的意义4.1心血虚证是心气的机能失调“心血虚是心气虚的物质基础。心气是心血的功能表现。这与临床的实际不符。心血虚与心气虚可以分别存在的独立证型,心气虚并不必然导致心血虚,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证型。”[8]即临床事实没有证明:气是物质的功能表现。笔者认为,虽然血是气的物质基础,但是心脏疾病的不同证型之间,原本就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两者均属于脏腑功能的调理性疾病。无论何证型都可以归纳为“心脏”的“气-心(质)”的脏腑模型关系,基于这种概念基础就容易明确是非。心脏之所以能够推动血脉运动,全赖于心气作用,气的功能包括有推动/濡养、化生等许多方面......;其中,气虚证偏于气之推动功能方面不足。心血虚证包含在心气之生血濡养,生化不足之中,(受制于心气调节),因此血虚属于气的生化机能失调。其次,“怔忡、面白舌淡,脉濡”症状属于心血虚引起之气象(衰弱)表现。司其“象”(外)而揣其“藏”。血虚之失偏信息本身就是由“气”象反映的。血虚具有造血功能的障碍,治宜补心血,安心神方,如四物汤(白芍、当归、熟地黄、川芎)可通过(气)功能调理促进生化。仅仅靠输血浆,铁元素或物质补充是不能够治愈血虚证。由此证明,血虚证是缺乏造血功能的气血调理是本质。诚然,两者“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证型”,但是在临床“气血两虚”(偏盛衰程度的不同)是常见的,并不是绝对的互不关联。即无论心气虚、心血虚都是“心气”调节功能偏盛衰或阴阳失调所致,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气为血之帅,血又为气之母。”血是基础,因为血液及其供应包含有递质钙离子内皮素等信使和营养能量物质基础。其介质激素传递信息产生机能作用,所以脾胃能够生血,肝能够藏血,心脉得以循环往返。虽然气是推动血的主宰;但是没有血的营养基础也不能维持气血的协调。气/血协调统一属于阴阳关系。4.2补气是指系统调理马建平学者报道:四君子方剂各药单独使用时,对肠胃都有直接作用。如对小肠平滑肌党参,白术产生紧张效果;而甘草,茯苓抑制作用较明显。四药合用治疗临床脾胃气虚患者的双向调节,说明了四君子汤对肠胃作用不仅是局部的,某一个细胞,某一个受体,或者是介质。其有效性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拮抗乙酰胆碱和组织胺(递质载体)的作用,使原来紊乱的肠胃分泌和消化功能修复。于是只有中枢神经系统的调理调整,改善紊乱。才是脏腑调理的本质。当然四君子方补气健脾的作用还包括:促进造血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免疫功能和调整内分泌功能等。通过基于信息(气)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调理调整完成。[9]

下期继续刊发,揭示中医学说气概念的本质,解读《灵枢·决气篇》(二),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dhzz/10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