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痨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
2.肺胀痰浊壅肺证的基本病机是肺脾虚弱,痰浊内生,上逆干肺,肺失宣降,故治宜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3.痰湿蕴肺型咳嗽的表现: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黏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咳,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
4.感冒之风热证若出现发热甚者,宜加黄芩、石膏、大青叶以清解热邪。
5.加减葳蕤汤主要用于:阴虚感冒。
6.安宫牛黄丸的功用是: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7.热痰需用寒凉药物,制南星性热,不适于用于热痰证。
8.肾阳虚衰泄泻的病机是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9.肺痈初期的基本病机是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治宜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疏风清热,轻宣肺气,用于肺痈初起,恶寒发热,咳嗽痰黏;鱼腥草清解热毒。
10.黄疸阴黄的治法是: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11.癌病属于正虚邪实,邪盛正衰的一类疾病,所以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12.肺癌气阴两虚型的基本病机是气虚阴伤,肺痿失用,治宜益气养阴。生脉饮益气生津,适用于气阴两伤者。
13.自汗、盗汗的常见病因有:肺气不足、营卫不和、阴虚火旺、邪热郁蒸。
14.心悸常见证型有心虚胆怯型、心脾两虚型、心血瘀阻型、痰火扰心型。
15.心悸与奔豚相同点:奔豚发作时,也有心胸躁动不安。奔豚为上下冲逆,发自少腹;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16.具有清燥润肺、养阴益气功用的方剂是:清燥救肺汤。
17.水饮凌心型心悸的基本病机是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故治宜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18.阴寒凝滞型胸痹的临床特点是胸痛如绞,遇寒而发,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19.呕吐痰饮内阻证的临床特点是:呕吐痰涎,头眩心悸。
20.水肿湿热壅盛型的基本病机是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治宜分利湿热。疏凿饮子功用泻下逐水,疏风发表,主治水湿壅盛,表里俱病的阳水实证。
21.腰痛病因有外感、内伤、跌仆挫闪。其发病常以肾虚为本,故治疗多配伍补肾强腰药。
22.尿浊是以小便浑浊,白如泔浆,尿时无涩痛不利感为主症的疾患。
23.哮病与支饮均有痰鸣气喘症状。但支饮多逐渐进行性加重,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咳与喘重于哮吼;哮病反复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
24.感冒的病机卫表不和为主。
25.淋证与癃闭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26.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
27.风邪是引起感冒的主要外因:"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为外感病致病之先导。气候骤变,淋雨受凉,出汗后伤风易致风邪侵袭患病。
28.胁痛肝阴不足型的基本病机是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治宜养阴柔肝。
29.加味桔梗汤清肺化痰,排脓泄壅,用于咳嗽气急,胸部闷痛,痰吐脓浊腥臭者。
30.悬饮邪犯胸肺证的病机是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治宜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功能和解清热宣肺利气,涤饮开结,用于悬饮初期出现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等。
31.便秘气机郁滞治宜顺气导痰。六磨汤有调理肝脾,通便导滞的作用,适用于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职之便秘。
32.枳实导滞丸消积导滞,清热祛湿,适用于食积较重,脘腹胀满者。
33.热郁肺喘证的病机为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34.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35.怔忡虚证的基本病机是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治宜养血安神。
36."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充于脑,故内伤头痛,其病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37.肝气犯胃之胃痛,症状表现为:胃脘胀痛,通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舒,脘闷嗳气,善太息,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
38.痫证痰火内盛证的病机是痰浊蕴结,气郁化火,肝风痰火内盛,上扰脑神。
39.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适用于阴虚血少,心悸不安,虚烦神疲,手足心热之证。
40.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导致情志失调,尤以悲忧恼怒最易致病。
41.黄芪汤有补益脾肺,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脾肺气虚,大肠传导无力,糟粕内停所致便秘。特点为粪质不干,欲便不出,便下无力。
42.暖气吞酸是饮食积滞型的特点。
43.痰浊头痛病机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治宜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功能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脾虚生痰,风痰上扰清空所导致的头痛。
44.血府逐瘀汤功用祛瘀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适用于因气滞血瘀,血行不畅所导致的胸胁刺痛,日久不愈者。
45.《血证沦》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46.脾虚湿盛是泄泻的主要病理变化。
47.不寐的治疗大法为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具体治法有:实证有疏肝泻火、清火化痰、消导和中;虚证有益气养血、健脾养心、滋补肝肾。
48.济川煎有温补脾阳,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积滞不行之便秘。
49.胃热壅盛型吐血的基本病机是胃热内郁,热伤胃络,治宜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50.膏淋与尿浊在小便浑浊症状上相似,但后者在排尿上无疼痛滞涩感,可资鉴别。
51.热瘴的基本病机是瘴毒内盛,热邪内陷心包。治宜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52.厥证的治疗原则是:醒神回厥。
53.麻子仁丸有润肠泻热,行气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胃肠燥热,津液不足之便秘。便秘特点是粪质干结,便下困难,肛门灼热。
54.痰火扰心型狂病的基本病机是五志化火,痰随火升,痰热上扰清窍,神明昏乱,治宜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55."痰饮"的病症名称首见于:《金匮要略》。
56.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
57.胃痛寒邪客胃证的基本病机是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郁滞,治宜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暴作、喜热恶寒得胃痛之证。
58.痰热内扰所致失眠的基本病机是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治宜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
59.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60.痰郁互结于咽喉的病证是:梅核气。
61.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62.胃痛的辨证要点为辨急缓、辨表里、辨气血、辨虚实。
63.寒凝、气滞、血瘀、痰浊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引起胸痹之实证。
64.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65.狂证的病位在:心、脾、肝、胆。
66.在外感咳嗽中,病程缠绵,久则导致肺阴亏耗的是:风燥。
67.不寐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以致阴虚不能纳阳,或阳虚不得入于阴故治宜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68.肝胃郁热型胃痛的特点是:灼痛。
69.哮证的基本病理变化以痰为主,其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在此基础上,如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多种诱因,而引起发作。
70.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一般较短,常伴肺卫表证:恶寒、发热、头痛,性质属邪实;内伤咳嗽为久病或反复发作,起病较缓,病程较长,身无表证,但可伴他脏见证,性质多属虚实夹杂。
71.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72.阳黄初起见表证者,其治法是:解表清热利湿。
73.中风中经络之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宜选用:镇肝熄风汤。
74.盗汗阴虚火旺证的基本病机是:虚火内灼,逼津外泄,治宜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具有滋阴清热,固表止汗的功效,适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汗证。
75.痢疾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治宜解表邪,清里热,方用葛根芩连汤。
76.肝郁气滞型痞满的基本病机是肝气犯胃,胃气郁滞,治宜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长于疏肝解郁,善解气、血、痰、火、湿、食六郁。
77.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
78.痉之为病,其病位主要在:筋脉。
79.喘证的发生,主要缘于肺失宣肃,而导致肺失宣肃的病因则有外感、内伤之别,无论邪从外袭还是病从内伤,引起的病理变化均可概括为虚实两个方面。
80.肿痈成痈期,基本病机是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酝酿成痈;溃脓期基本病机是血败肉腐成脓: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血败肉腐,化为痈脓,继则肺损络伤,脓疡内溃外泄。
81.阳黄热重于湿的主症是:大便秘结。
82.风湿头痛的特点是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83.实证感冒的治疗原则是:解表达邪。
84.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干呕的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嗳气是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暖气声。
85.龙胆泻肝汤具有清利肝胆湿热的功用,适用于肝胆湿热而致的胁痛。
86.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
87.肾阳虚水肿的主方是:真武汤。
88.噎膈气虚阳微证,偏于肾虚者,应以温补肾阳为原则,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
89.中脏阳闭证,因风阳痰火炽盛,内闭神机所致。故治宜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90.腹痛虚证的基本病机是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治宜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治疗形寒肢冷、喜按、腹部隐痛之腹痛。
91.雷头风治用:清震汤。
92.中消是因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所引起。玉女煎清胃滋阴,适用于消渴胃热阴虚,多食易饥,口渴等症。
93.邪壅经络型痉证的主症有: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94.痫证风痰闭阻的治法是: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95.汗证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邪热郁蒸。
96.温燥伤肺的症状有: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宜咳出,痰中带血丝,鼻塞、头痛、微寒、身热,舌质红于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97.汗证的治疗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98.厥证虚证的病因有:元气素虚、睡眠不足、疲劳过度、生气悲恐。
99.胁痛的病理特点是肝失疏泄,络脉不和。
.胃火上逆型呃逆的主证是: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