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常用中药药性竹茹

竹茹

竹茹

金竹花,淡竹茹,竹二青,竹皮,青竹茹,鲜竹茹,

甘,微寒。归肺、胃经。

止咳平喘,清热止呕,涤痰开郁。

本品善于涤痰止呕,清热除烦,适用于痰热咳嗽、胃热呕哕、呃逆烦躁等证,兼可凉血安胎,用于胎动不安,是一味治胃热胃虚呕逆的良药。

1.清热化痰,用于痰热、肺热咳嗽,痰热心烦不寐。竹茹甘寒性润,善清化热痰。治肺热咳嗽,痰黄稠者,常配瓜蒌、桑白皮等同用;治痰火内扰,胸闷痰多,心烦不寐者,常配枳实、半夏、茯苓,如温胆汤(《千金方》)。

2.胃热呕吐、妊娠恶阻。本品能清热降逆止呕,为治热性呕逆之要药。常配黄连、黄芩、生姜等药用,如竹茹饮(《延年秘录》);若配人参、陈皮、生姜等,可治胃虚有热之呕吐,如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治胎热之恶阻呕逆,常配枇杷叶、陈皮等同用

3.清热除烦:用于热病后余热未尽,心烦意乱,可用竹叶、石膏加竹茹、芦根。

竹茹与半夏,二药均有化痰、止呕、安神作用,对于胆虚痰热郁结所致的烦闷不宁、头晕目眩、反胃呕哕之证,常相互为用,以协同化痰、安神、止呕作用。然竹茹性凉而润,偏治热痰及胃热呕哕,并善以宁神开郁除烦,凡痰热郁结所致的心神不宁及产后虚烦头痛、心中闷乱不解者,用之最好。半夏辛温性燥,偏治寒痰湿痰及痰饮所致的呕哕,并善长辛开苦降,散结消痞,对于痰湿郁留心下所致的痞坚不舒、饮食不下以及泛恶呕吐者,用之最佳。

1.配半夏:竹茹清化热痰,除烦止呕,性偏于凉,长于清利热痰而止呕;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除满,性温偏热,善化湿痰而止呕。二药配合,一寒一热,相互为用,健脾燥湿,和胃止呕力彰,主治脾胃不和、胃气上逆,以致恶心、呕吐、呃逆等证,对痰湿为患,症见眩晕、虚烦不眠诸证者亦佳。

2.配枳实: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竹茹下气消痰,清热止呕。二药伍用,相须使用,相得益彰,和胃降逆,清热止呕,消积化痰,宽中利膈之力增强,主治胃热痰盛、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胸脘满闷等证。

3.配陈皮:陈皮理气健脾,和胃降逆;竹茹清热止呕,下气消痰。二药伍用,一温一寒,温清相济,和胃降逆,除胃中寒热甚妙,主治脾胃虚弱,气机不调,寒热错杂,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4.配生姜:生姜温胃和中,降逆止呕,竹茹清热和胃,降逆止呕,二药合用,一寒一温,相须使用,具和胃止呕、调中降逆之功,主治寒热互结、胃气上逆之呕呃不止,使寒热解、胃气降则呕呃自止。

5.配黄连: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竹茹清化热痰,除烦止呕。竹茹得黄连寒清苦降之助,清胃止呕之力大增,并能燥湿化痰,用治胃热所致之噎嗝、恶心、干呕等证,或痰热阻胃所致之呕吐痰涎、吞酸吐水等证,均为有效之品。此外,对胆火肆逆、挟痰扰心而见胸闷痰多、心烦失眠、惊悸不宁等证,用竹茹人胆,黄连入心,心胆并治,可收清心胆、化痰浊之功。

6.配石斛:竹茹入肺能清热化痰以治咳嗽,入胃可清胃腑之热而降逆止呕逆,入胆而清泻胆火;石斛长于滋阴养胃兼能除胃中虚热,具生津止渴作用。二药并用,同奏清胃热、养胃阴、和胃气、降呕逆之功,清中有补,补中有清,善于治疗胃阴不足、胃虚有热、气失和降所致的饥而不食、反复呕吐、或干呕不止、口干烦渴等,对于妇女妊娠恶阻、胃气受胎热上扰而见的恶心呕吐,也宜用之。

7.配黄芩:黄芩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之效;竹茹有清化热痰、凉血止血之功。二药配伍,相须使用,相辅相成,使其清泻肺热、凉血止血之力大增,临床主治肺热咳嗽、痰涎壅盛及内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证。

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呕者忌用。

内服:3~9克,入煎剂。一般祛痰多生用,止呕多用姜汁炒用。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秆竹或大头典竹等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全年可采,以当年新竹为好。砍取茎秆后刮去外层青皮,然后刮取中间层,晒干或文火焙干。产于中国华东、中南地区及河南等省。

《别录》:“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

《本草经疏》:“经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阳明有热,则为呕啘温气,寒热亦邪客阳明所致,甘寒解阳明之热,则邪气退而呕啘可止矣。甘寒又能凉血清热,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劳复也。”

《本经逢原》:“清胃府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

《药品化义》:“为宁神开郁佳品,主治胃热噎膈,胃虚干呕,热呃,咳逆,痰热,恶心,酒伤,呕吐痰涎酸水,惊悸怔忡,心烦躁乱,睡卧不宁,此皆胆胃热痰之证,悉能奏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zz/8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