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读记大学时的英语课本有《精读》、《泛读》各一本,从此我在阅读中也将二者分得清楚,精读学习词句,泛读增强语感。如今每隔几日便从随手翻的杂志中挑篇短文来精读,要义在于了解每个关键词超出上下文之外的其他用法和寓意,尤其是些有趣的习语和俚语用法,例如《精读小记:杂志里的英文(二)》中的makeasilkpurseoutofasow’sear和《精读小记:杂志里的英文(三)》中的astinginthetail等等。以我有限的阅读量,遇见这些用法的机会并不多,若能借机再关联些不朽名句与诗篇,就更是意外之喜了。友昨日分享的链接中讲到近期热词“甩锅”,将之译为slideblame;我想了想,虽译得毫无问题,但相比之下,passthebuck有“甩”的意思,更为贴切。便以此回复。2.翻译记曾经的Boss讲过,英译中最考验的其实是译者的中文水平。起初我觉得译者彼此间中文水平差异显然不如英文差异大,并不认同。日子久了,看过写过和改过的译文不计其数,这才深以为然。读研时人人忙着翻译国外经济学科教材,要么是为了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要么是为了赚些难得的外快。只要懂英文就能做翻译,大家自然都这样认为。直到Y同学审师弟师妹的译稿,拍案大怒:艰涩难读,不知所云,是可忍孰不可忍!语言的学习和应用,除了勤学多练之外,还是需要有一点点悟性和灵气的。于是,我希望未来一段时间自己的中英文都能够精进,将来有机会用心雕琢些文学作品的翻译。3.三十,还是三十一?朋友圈里看到有出版社的征文大赛,目的是发掘和支持青年作家原创,于是参赛条件之一为“45岁以下”。看得我一阵怔忡,突然有点搞不清楚状况,我今年到底是三十了,还是三十一?4.“只”字头诗句教小妞拼音zh时,顺带与小儿进行以“只”字开头的诗句对答。小儿飞快想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就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回应。这两句含义相近的诗作比,他喜欢王安石的豪情与眼界,我喜欢苏东坡的视角与跳出自我。从王苏二位讲到司马光,他听得津津有味,提问与评论不断。想来我应把手中的两大部《宋人轶事汇编》和《唐人轶事汇编》读完,想必他会听得更有兴趣。5.生日记元宝为十岁生日筹划了很久,连邀请谁来家中玩些什么准备什么餐食的细节都想好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不过也并不遗憾,有阿姨为他精心制作了喜爱的美国队长蛋糕,有全家在一起的温暖陪伴和祝福,有一年一度“爸爸的信”的希冀与鼓励,只愿他的新一岁更加精彩!有小朋友与他生日相近,原计划一起玩耍,也只好取消。我问他还记得朋友的生日吗?他回答,当然记得啦,他的生日是π日嘛,也是霍金辞世的日子,没法更好记了。6.餐桌上的冷笑话晚餐桌上,父子俩总在讲些物理学家数学家的故事。本周从冯诺依曼讲到了费米,他爹讲了个冷笑话:理论物理学家费纸(演算),实验物理学家费钱(烧钱做实验),理论实验物理学家费什么?答:费米......(幸好费马是个数学家啊。)冷上加冷的是,小儿在数他认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有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玻尔、贝尔等等,小女忽然兴奋地问:“贝尔?你在说我吗,还是迪士尼的贝儿公主?”......7.绿豆二用跟风我屯妈妈们,尝试用牛奶盒子发绿豆芽。晋南人偏爱绿豆芽,豆芽炒肉丝乃是筵席标配中的最后一道菜。中学同学曾说,“吃过半生,没有比农村红白事大棚席上的豆芽炒肉和鱿鱼汤更美味的了,大饭店里做的不行……”母校运中有三道千吃不厌百般回味的名菜,独家烧茄子、炒土豆丝和炒凉粉。都是最简单的食材和最基本的做法,食材与做法越简单,就越难被模仿到精髓。正好翻出来半袋绿豆淀粉,与母上大人熬晾了凉粉,晶莹透亮,小锅煎炒,引人垂涎。8.春夜喜雪,清晨客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zz/7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