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督学兴皖归去来兮辞皖藩稿赏析中贸

Lot沈曾植辞皖藩稿

旧写本3页纸本?

尺寸不一

估价:RMB,-,

著录:《沈曾植遗墨集》(年西泠印社出版)P、P、P。

出版物封面

释文:为病难速痊,呈请假缺,以便就医事,窃署司少长京华,体宜寒,服官赣皖,聩受风湿,始患胕肿,徒增肺疾,近复怔忡不寐,劳损肝脾,伤屈计一旬月以来,休假几经百日,伏念皖省,百端待理,藩司总财政之枢,金布令严,饷敕需责重统一,既无成效,理粗成眉目统筹济,又乏良方,势绌才疏,心劳形契,未便以孱躯充位,旷职瘝官,为此披沥上陈,伏望宪台矜察,据情入奏,俾能开缺就医,实为公私德便至。目下急需款项,筹备预算事宜,以及冬春赈济之方,远署司虽病榻缠淹,仍当祭扫,尽力支持,不敢避难,诿之来者所有。窃以三十二年冬间来皖,暌违两舍,已阅三年,本年六月间,浙省雨水过多,迭接家书,先垄新旧,均有损动,松楸悬念,枕馈难安,乙单门寒族,无期功强近之亲,两弟皆供职粤东,负土之役,非亲身回家不可,惟是句宣任重、金布科严清理,甫见端倪,筹侪尚顷擘画,断不敢以私情家事旷职,瘝官为此,披沥上呈,伏望宪台矜察,据情入奏,俾得开缺还乡,修理坟墓,不胜恳企。昨检前日短笺,高轩略陈委曲不意,重劳驺从,悚仄万分,非所敢承仄万分。旅琐孤拙谋回皇靡定,过蒙鉴微,曲赐筹量,德以传密,顾旋何以堪,此乏优容。节盦来述尊指,感愧实形望外,尊者之命不敢逆,而无事之人,良非所安,容更熟思有可以自效者,缓期上覆。家兄曾棨昔年委署,实荷殊旋约已酬知在泰州创书院,办风潮于本地,绅商尚相浃洽,世无损越,倘得一取一奖,定兴一削目,不难再绾司符。外书两函,计十一册,送呈尤旋。所有怀而未能遽此者,节盦率尔言之,公慨然,论此为感,助益无多涯。朕顾惟冘散水事,老谍将何图折称耶?肃布。昨日奉拟趚前节述公命,令今即往,谨先叩谢,乘风载仰,言司符谅,可望再绾也。曾昔邀殊特拔济阳,初甚不怡萨事,数月而后,以文牍谈明,公事谙练,浸加礼遇。在职年余,常以曾荷陶甄,时以晚越为惧,绕会天希,办风潮、立书院,士论商情,均尚浃洽。刻在扬,为更事之负,倘荷移书,稍加奖目。前日接奉手笺,曲垂开谕,竹箭有心,何敢不勉自敦本,以承雅训。无如肝脏积亏,虚阳上僭,十九晚忽懦头眩,精神躁扰,稍加思虑,即苦怔忡。两日公牍,竞稽判阅。

注:沈曾植号乙庵,信中以“乙”自称。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八月,沈曾植赴皖任安徽提学使,第二年(一九〇七)十二月,兼署安徽布政史,他治皖五年期间,重治人而尚礼治,政无巨细,皆以身先。其任学使,广教育,设存古学堂,又兴实业,创造纸诸厂,且能攘外自强,严辞拒绝外国人开采铜官山矿的无理要求,如此惠政善政,为皖省种下了深厚的福基。但另一方面,沈曾植感时忧世的性格并未令他停止对国祚命运的牵挂。宣统二年(一九〇一),六十有一的他最后一次向朝廷上言救亡大计,却被视为迂腐而无人理睬,无奈、失望交织着孱弱的病体,令他再一次萌生了退隐之心。其实更早的时候,沈曾植致缪荃孙的一通信札里便已提及辞官之事:“弟羸病日增,醉心如归,前曾陈情安帅,乞代奏开缺就医,未荷批准,刻尚未敢遽为再渎。”然而当时他“陈情”未被许可,受理的上司便是信中所提到的“安帅”张人骏。然而,在宣统二年(一九〇一)春夏之交,出现了一幕令人始料未及的变数,庆亲王之子载振路经皖境,上司命沈曾植拿出藩库巨款以供招待,沈曾植因拒绝受命而得罪了权贵,这促使他立即再次呈交了乞退书,这次受理的上司仍然是张人骏,但因多方的压力,请辞很快就得到了批准。于是沈曾植便偕大弟沈曾桐迁居上海,开始了退隐沪上的寓公生活。以上,便是此通《辞皖藩稿》的缘起,标志着沈曾植仕宦生涯的一个重要的转捩点,也为五载皖垣的案牍劳形写下了完整的句号。此通辞职公牍陈情恳切,言辞婉转,情理兼备,其文采于公牍间游刃有余,堪称典范。起首开门见山以病请辞,随后作述职总结,力陈不善,并隐诲点出离职的真实缘由—拒释藩库:“藩司总财政之枢,金布令严,饷敕需责重统一,既无成效”,可谓举重若轻。余下三分之二篇幅,再细数残躯病体、私情家事等等,其中化用李密名篇《陈情表》作句:“乙单门寒族,无期功强近之亲”,大大增强了文辞的感染力。全篇虽曰请辞,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对皖垣之不舍,可谓情真意切,读之令人潸然。此稿共分三纸,书于自用的“禊帖界格”水印笺纸之上者,为“辞皖”内容的最重要部分,其书法出入山谷与海岳之间,波磔灵动,骨力畅达,以短锋兼毫入纸,大字多湿笔浓墨,点划丰肥,又多作涂抹修改,蝇头小字充盈其间,形成了粗细、大小、疏密等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颇有沈著痛快的意气。另一通书于沈曾植平日信件往来废弃的信封之上者,亦为辞皖相关的书稿,可圈点之处当属精妙入神的小字行书,其点划细劲、精神团结,结字含章草风貌,提按、转折又矫健硬朗,若笔力聚之毫端,发之一瞬,字虽小而通篇尤有一泻千里的气势。最后一通为书于红笺纸上者,亦为信稿,有别于前二者的书风,更近于米字,为沈曾植六十岁后的一种典型风格。张晏《跋祭侄文稿》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无论从史料或书法角度观之,此三稿都极为可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zz/13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