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黃帝內經陰陽別論》
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我们先看原文∶“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这段话有几个词,第一个是“一阳发病”,一阳就是指的少阳,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指的就是这两经的病。
这两经发病叫做“少气、善咳、善泄”,少气大家都知道,就是少气懒言,没有劲,有的人身体虚弱了之后就不爱说话了,说上一小段之后就停住了,就不想说了,这叫少气。或者有的人说话之后感觉胸中的气也就空了,没有劲说话了,越说话越气短,这也叫少气。这种情况下因为气虚了。他还善咳,善就是比较多的意思,咳嗽比较多,而且容易腹泻,叫善泄。因为三焦经和胆经是全身经络的枢纽。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属于枢纽。三焦是连通上、中、下三焦的,所以身体的上下与前后这两条经络都掌管着。
其传为心掣,就是传变为心掣,心虚掣动的意思,心掣就是心虚掣动,这个词也很难理解,什么叫掣动,张介宾在《类经》里面注解心掣就是“心动不宁,若有所隐,名曰心掣”。有一本古书叫做《锦囊秘录》,是冯兆张写的,冯兆张也是一代名医,他说∶“古无怔忡之名,名曰心掣者是也”,他这个注解就很有意思,整个《黄帝内经》就没有心慌、怔忡这种词,那么《黄帝内经》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症状呢?就是心掣,就是有点心慌,心里边惴惴不安,好像有什么东西牵引住,就是张介宾所说的“若有所隐”,就是这个意思。
张志聪是怎么理解呢?张志聪就认为这不是心慌或者怔忡,他认为这是个痛,叫做心虚而掣痛,就是心气要是虚了之后,他就牵扯性的疼痛,好多人就会胸痹心痛就是这种情况,这就是张志聪所说的心虚而掣痛的表现。无论是张志聪还是张介宾,他两个人都是在临床上非常有建树。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张介宾解释,因为如果是少气、善咳、善泄,说明气虚,三焦经和胆经跟心脉是通着的,这两个地方一旦气虚了之后,身体气虚了之后,就会出现心血亏虚,而出现心慌、心悸。
心慌心气实际上就是心气虚的表现。什么时候多?比如夏天出汗出多了之后,这人是不是就有点心慌?我们生活中也有这种感觉,年轻人可能没有,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到了夏天出了一身汗,天气特别温热,就会出现心慌气短,心总是感觉在那跳,呼吸还特别短,这不就少气吗?前面讲了,现在临床上我们就能对上号了,在《黄帝内经》里边叫做心掣,这是我觉的跟临床上比较能接近的解释。
第二个叫做“其传为隔”,要是第二种传变,病久就会出现隔,隔就是隔塞不通的意思,饮食下不去,有的人甚至大便不通,这就是所谓的隔。古代的隔病跟另外一个字经常是通假的,就是我们腹腔和胸腔中间有一个肌肉,叫做膈肌,一个月字边,右边是阻隔不通的隔的右边,膈肌的膈,这也是个病名,看到膈就知道是胸腔和腹腔这个地方的气堵住了,气堵住了之后的症状是什么?就感觉吸口气沉不下去,或者一吃东西就饱,就顶住了,下不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