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朱良春热病不可废附子

太医说:朱良春先生指出:热病用附子,要见微知著,如果出现四肢厥冷、冷汗大出、脉微欲绝、口鼻气冷而后用之,即置患者于姜附桶中,亦往往不救。他曾提出以下标准:舌淡润嫩胖,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面色苍白;汗出,四肢欠温;小便色清,虽同时兼见高热、神昏、烦躁、脉数,亦当用附子,以振奋衰颓之阳气,避免亡阳厥脱之变。

关键词:温里药;肾系病证;心系病证;急危重症;仲景学说;水肿;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章次公;祝味菊;朱良春;附子;何绍奇;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整理者:何绍奇(·)(一说年生),男,四川省江油县武都镇人(后迁梓潼),著名中医学者和中医临床家。年从蒲辅周先生门人陈新三及当地名医肖安相、郭崇智学医,工作后,又为名医姜春华、朱良春、叶橘泉遥从弟子。年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首届研究生班,年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院执教,并从事内科临床。后担任《中国中医药报》“绍奇谈医”专栏作者,兼任张仲景国医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多所学校的教授、名誉教授,《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中国医药学报》、《中医杂志》特约编辑,欧洲中医进修培训中心终身教授、阿姆斯特丹门诊部主任、荷兰中医学会学术部专家。在学术上,他精通经典,涉猎诸家,过目不忘,堪称“中医活字典”;其文笔犀利,文风质朴,见解独到,且尤重视剖析临证得失,实事求是地记录自己的失察失误,以警同道及后学。自谓:“书读百家浑忘老,医学群贤愧未谐”。其一生著述甚丰,曾任《章次公医术经验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卷》《实用中医内科学》《朱良春用药经验》等书籍的主编、副主编及编委。著有《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

正文:

附子,是中药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黄、附子)之一,四大主药又称之为“药中四维”,可见其重要。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

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氏。

仅以《伤寒论》六经病中用附子者而言,在太阳篇者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泻心汤、芍药甘草附子汤;

在太阴篇有理中汤(丸):

在少阴篇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茯苓四逆汤;

在厥阴篇有乌梅丸。

小编批注:

麻黄细辛附子汤在原书中居少阴篇,不在太阳。)

几近二十方之多,竟占全书方的六分之一强。

在使用附子的处方中,最为重要的,乃在于其强心作用的四逆汤诸方,盖热病死于热者不多,而死于心力衰竭者众。

昔章次公先生独具慧眼地指出:“仲景是发明热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而抢救热病心衰,也就是“救逆”的首选药物,即为附子。

30年代,祝味菊先生以善用附子称誉于上海。

时人称为“祝附子”。

虽高热神昏,唇焦色蔽,息促脉数,仍力主用附子,就是抓住了热病耗伤心力这个要害,使许多重笃病人转危为安。

章先生曾在陈苏生氏编《伤寒质难》一书的序中说,他非常佩服祝味菊用药的“心狠手辣”。

章先生亦善用附子者,他对热病中、后期,邪势方衰而体力不支,有厥脱之危者,赏用《冯氏锦囊》之全真一气汤,

此方人参、附子与地黄、麦冬同用,强心救逆,养阴益气,在热病治疗中可谓别开生面。

但是,祝、章两先生这样的经验和见解,却是空谷足音,庸浅者且毁滂之,直至近三十年,始重现辉煌。

以四逆汤(及其改进剂型)治疗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广泛用于内科临床,其强心升压,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非常突出。

朱老指出:热病用附子,要见微知著,如果出现四肢厥冷、冷汗大出、脉微欲绝、口鼻气冷而后用之,即置患者于姜附桶中,亦往往不救。

他曾提出以下标准:舌淡润嫩胖,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面色苍白;汗出,四肢欠温;小便色清。

虽同时兼见高热、神昏、烦躁、脉数,亦当用附子,以振奋衰颓之阳气,避免亡阳厥脱之变。

二十多年前,在朱老的指导下,我曾把附子用于许多例重危病人,特别是小儿中毒型菌痢、麻疹合并肺炎,虽高热脉数,亦在所不忌,有效地挽救了许多重危症的生命。

前些年,医院儿科会诊一朱姓肺炎患者,高热持续8日不退,昏睡,烦躁不安,呼吸迫促,脉搏每分钟次,

而面色苍白、有汗、舌淡、溲清,我当即用了红人参、附片、龙骨、煅牡蛎、白芍、炙甘草、苏子、葶苈子、枳壳、桔梗等。

病区主任看了处方,问:人参大补,附子大热,现在孩子体温39℃以上,照你们中医的说法是,邪热方炽,合适吗?

笔者反问她:“如果心衰,你们用不用抗心衰药?这就是中医的抗心衰药。”

结果连续3天用了3剂药,病情日见好转,体温显著下降到低热,脉搏也降到每分钟次以下。

现在这个小孩已经上中学了。

附子强心的有效成分为去甲基乌头碱,现代研究证实其强心作用可靠,有改善外周及冠脉血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已有参附注射液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更有效地发挥了附子急救的作用。

急性热病如此,慢性病过程中出现的充血性的心力衰竭,用附子亦有著效。

盖心衰以阳气虚衰为本,血瘀水停为标,对心衰而见心悸怔忡、自汗短气、神疲乏力,甚至身寒肢冷、浮肿尿少、夜尿多、舌淡苔白、脉弱或结代者,

朱老常用附子为主药,振奋心肾之阳,伍以人参、茯苓、白术、生姜、赤白芍、桂枝、葶苈子、仙鹤草、丹参、益母草等,每收捷效。

照仲景用法,附子用于厥脱之急救,挽阳气之亡失于顷刻,须用生者,其力始宏。

但生附子应用不当,常致中毒。

目前市售之生附子又往往告缺,朱老认为用熟附子效果亦甚显著,似不必拘泥。

附子温肾阳,既用于肾阳虚惫不能化气行水、尿少所致之水肿(如人参汤、真武汤),又用于虚劳之夜尿频多、腰痛神疲之证(如金匮肾气丸)。

泌尿系结石方中稍佐附子3~5克,有增强排石之功。

附子温脾阳,对脾阳虚水谷运化失职之久泻、水泻,或暴泻损及脾阳者,附子合炮姜、焦白术、茯苓、炙甘草、人参、伏龙肝,少佐乌梅、黄连,取效亦捷。

附子亦温肺阳及肝阳,中医术语中习惯上不称肺阳虚、肝阳虚,实际上肺气虚而有寒象者即为肺阳虚(如咳喘、咯痰清稀、背冷、形寒);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肝阴肝血为本,肝阳肝气为用,肝阴肝血虽多不足之证,肝阳、肝气亦有用怯之时。

其证疲惫乏力,悒悒不乐,巅顶冷痛,胁肋、少腹隐痛,阴器冷感,脉弦缓。

肺阳虚可用附子合干姜、炙甘草;

肝阳虚可用附子合桂枝、黄芪。

?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朱良春用药经验集·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朱步先、何绍奇等整理,题目为小编新拟。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方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zz/123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