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订阅本账号!
医案是最实用的参考资料,小编为中医,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临床医案帮助有相似情况的朋友,也希望能得到同行的学术指正,大家共同研习中医。
李某,男,62岁,主述胃胀,食后加重,不爱消化,胃胀到一定程度自我感觉有气往上顶,然后感觉心脏突突(怔忡),偶尔呃气可缓解,这种情况近三年,曾服中药多次未能除根,每当犯病之时,自服开胸顺气丸,症状即得到缓解,而近期症状加重,自服开胸顺气丸亦不缓解,遂又来就医,小编接诊时,其还伴有大便溏泄,阴茎发凉,阴囊潮湿等症,观其舌,舌质胖大有齿痕,无舌苔,诊其脉,沉迟无力,但左脉大于右脉。
其证为脾肾阳虚。法当以温补脾肾为主,降气纳气为辅。脾主运化,脾虚运化无力,故而胃胀。肾虚不能纳气,故气上冲而迫胃气上逆,胃气上逆又排挤心脏,导致心脏怔忡。脾不但能运化饮食,还能运化水湿,而肾主水,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上犯则舌体胖大有齿痕,水湿下注则阴囊潮湿,大便溏泄,阳虚生外寒,阴茎发凉又是肾阳虚明证。遂为疏方,一诊方如下:
生黄芪20克,人参10克,炒白术15克,生山药50克,茯苓15克,附子10克,干姜15克,桂枝10克,厚朴10克,炒苏子15克,清半夏10克,炒莱菔子15克,炙甘草10克,熟地50克。日一剂,水煎服,日三次,饭前半小时温服,忌腥凉。方用人参,黄芪补气,白术,山药健脾养胃,熟地补肾,茯苓渗湿,附子,干姜,桂枝温阳化气,厚朴温中下气,苏子,莱菔子降气,半夏平胃气上逆,甘草调合诸药。
问:黄芪,甘草皆是胀满忌用之药,小编何以用之?
答:其人脉无力,是气虚明矣,法当补气,而纯用补气之药,即使没有胀满之证,久服也必会生胀满,所以,补气必须兼而行气,才能补而不滞,方用厚朴,不但能化三焦滞气,还兼下气,更有苏子,莱菔子降气,所以不致生胀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甘草虽肿满忌用,但配上茯苓会泻湿满,所以用之。
二诊回来,胃胀已除,已感觉不到气往上顶,心突突(怔忡)已消失,阴茎发凉,阴囊潮湿依旧,为巩固疗效,仍服以原方,为其兼症未除,又加:滑石30克,车前子15克,肉桂10克。
三诊回来,阴茎发凉依旧,阴囊潮湿缓解,舌质胖大有齿痕缓解,胃胀没有复发,本想让其原方略为加减,以温补脾肾为主,利水行湿为辅,但患者说主要调理胃胀,今胃胀已好,其它兼症不重要,虽已缓解,但不想再调理,所以停服。
小编心得:人身虽然复杂,但无非气血而已,中医调理当仅守气血,西医解剖极其精微,但也只能见血不见气,而气尤独重要,所以对于胀满,西医恒束手无措,而中医在这方面就占有绝对优势,中医调理重视整体观,能从根本解决问题。而对于气机运动来讲,主要就是升,降,浮,沉,气升浮过度者敛降,气沉陷过度者升提,如兼有气虚再补气,则调气之法全矣。
长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