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您的位置:怔忡 > 怔忡治疗 > 辨证学说下 >

辨证学说下

(二)八纲辨证的具体应用

1.阴阳辨证

 ?如上所述,“阴阳辨证”为提挈表里、寒热、虚实的总纲,虽概括性较强,似觉其抽象,但非常具有临床的指导意义。当具体运用于辨证的时候,必须从四诊的各个方面,认真体察,才可以辨识出阴阳的具体内容。

  从望诊言,患者颜面苍白、色浊而暗、舌质淡嫩、舌苔润滑等都属阴证;相反,颜面潮红、色明而光、舌质红绛、舌苔老黄等便属阳证。从闻诊言,静而少言、语言低微、呼吸怯弱、喘息气短等属于阴证;相反,烦而多言、语声壮厉、呼吸气粗、喘息气热等则为阳证。从全身症状言,倦怠无力、身重踡卧、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者渴而喜热饮、腹痛喜按、身寒足冷、小便清长或者短少、大便腥秽或者滑泄等属阴证;相反,狂躁不安、起居难名、口唇燥裂、烦渴引饮、甚至喜得冷饮、腹痛拒按、壮热多汗、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者奇臭难闻等属阳证。从脉象言,沉微细涩、迟弱无力等总属阴证;浮大滑数、洪实有力等多为阳证。

  上为分辨阴、阳的最初层次,细分之,阴、阳中还要分阴、阳。如同为“头痛”,因其久暂、表里之不同,而阴证、阳证各异。暂时头痛的,多为邪气盛,盛则为阳;久病的头痛,多为正气衰,衰则为阴。同样是暂病头痛:因风寒外袭者,则病在表,表为阳;因火邪内干者,则病在里,里为阴。以上虽然是表、里、阴、阳各有区分,但都属邪气有余之证。又如都为久病头痛:有微感即发的,属于表虚者,证属阴;有微热即发,属于阳盛者,证属阳;有水亏于下,虚火上乘而发的,证属阳;有阳衰于上,阴寒上犯而发的,证属阴。诸如此类阴证、阳证的分辨,各有其寒、热、虚、实不同的内容。正因其病变的性质有所不同,所以不能不细致地加以辨别。这里说明了阴阳并不是绝对的抽象,与具体的表里、寒热、虚实结合起来就有了确定的辨证方向。

  不仅如此,临床上从病证的演变趋势来观察,阴证、阳证亦大有区分。阳证,早晨较安静;阴证,夜晚较安静。阳虚证,入夜常加重,因为阳气既虚,需要阳气来帮助,所以朝轻而暮重;阴虚证,清早常加重,阴气既虚,需要阴气来帮助,所以朝重而暮轻。凡是属于阴阳虚损的病变,往往都有这样的规律。如果是实邪的病变,便与上述情况适相反。阳邪盛的朝重暮轻,阴邪盛的朝轻暮重,这是阳逢阳旺、阴得阴强的道理。也有或昼或夜、时作时止变动不常,没有一定的规律,这是机体的正气不能主持,出现阴阳胜负交相错乱的现象。总之,凡属阴证,来既缓而去亦缓;凡属阳证,来既速而去亦速。临床验证,屡试不爽。

2.表里辨证

 ?“表”“里”为躯体与脏腑相对之称,躯体为表,脏腑为里。正如《医学源流论?表里上下》所说:“何谓表?皮肉筋骨是也。何谓里?脏腑精神是也。”据此,“表”“里”基本是指病位而言的。

  其次,“表”“里”还反映疾病发展浅深轻重的趋势。凡病变趋势向于外的都属表证,如发热、恶寒、自汗之类。表证固然标示着病邪浅在,亦象征正气抗病有从外解的趋势。表证之所以必须要发表、外散,就是顺其机势,导之从外解。如病理机转已影响内脏,邪已由表入里。入而未深,尚可察其机而透发出表;入而已深,便当随其轻重,或清里,或攻里,清则使之消散于无形,攻则使之从腑而出。这说明出表入里,既是观察病变的趋势,也是确定治疗原则的关键,所以临床辨证,不能不分清表、里。

  “表证”的辨识,首当分经脉,次要辨邪气。手足十二经脉,六阳经属表,六阴经属里,六阳经中以足三阳经主表,特别是足太阳经是表中之表,故表多始于足太阳经。六淫邪气多是从表而入,但其性质各有不同,反映的病变表现亦各有其特点。如伤风邪,多见恶风、发热、自汗、脉浮缓;伤寒邪,多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伤暑,多发热而烦渴;伤湿,多发热而身重;伤燥,多无汗而咽干、声哑;伤火,多但发热而不恶寒。总之,病必须是自表而入,方得谓之“表证”。若是由内及外,病机虽向于表,但这并不同于表证。

  “里证”总是内在脏腑的病变,凡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都是招致“里证”的主要原因。七情伤五脏,当随其脏腑不同的性质而辨识,如肝多怒而目眦青、肺多忧而面色白之类。饮食、劳倦多伤其脾胃。房室过度,每伤损肾、肝,但亦有精、气、阴、阳、虚、实之分。

  “表证”“里证”的鉴别,讨论的是病变介于“内伤”“外感”之间如何详加分辨的问题。例如表证多发热、汗出,若身虽微热,而濈濈汗出不止,又没有疼、酸、拘急等症状,脉不紧、不数,便说明这种“微热、汗出”,必非表证。又如证似外感,但不恶寒、反恶热、烦渴引饮,显然这是由于热盛于里的里证。如果外有表证,而小便清利,或者饮食正常,胸腹无碍,便说明表邪未曾入里;假使渐次出现呕恶、口苦、心胸满闷、不食,便是表邪传入胸中而至于里了;如果更见烦躁、不眠、干渴、谵语、腹痛、自利等,是邪已尽入于里;若腹胀、喘满、大便硬结、潮热、斑黄、脉滑而实,这已成阳明胃腑里实证是毫无疑义了。李东垣著《内外伤辨惑》一书,在鉴别表证、里证方面甚有经验,值得参考。

3.寒热辨证

 ?“寒证”“热证”总由阴、阳偏胜而成,故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凡外来之寒热,皆由于风寒的外盛;内生的寒热,不外脏气的内伤。这说明寒证、热证的病因有所不同,而为表、为里便自各别。

  阳胜固然多热证,阴胜固然多寒证,但有时热极反而出现寒象,寒极反而出现热象,这又里又有“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的区别了。虽然说外入之邪多为“有余”,内伤之邪多为“不足”,但在病变过程中,却又往往可见阳盛生外热、阳虚生外寒、阴盛生内寒、阴虚生内热,可见这当中又有虚热、实热、虚寒、实寒的不同。惟皆有症可据,有形可察,有脉可凭,有因可求,只需在临床时善自分辨就是了。

  “真寒证”即寒邪存在于人体而发生的病变,有表、里、上、下的区分。寒邪在表,多见憎寒、耳冷、浮肿、容颜青惨、四肢寒厥等症,皆因营卫之气被寒邪所阻而成;寒邪在里,多见冷咽、肠鸣、恶心、呕吐、心腹疼痛、恶寒喜热等症,为寒邪滞于脾胃,中焦阳气受到阻碍的反映;寒邪在下,多见清浊不分、鹜溏痛泄、小便失禁、膝寒足冷等症,是寒邪弥漫于下焦,腑与脏的功能都受到损伤的结果;寒邪在上,多见吞酸、膈噎、食饮不化、嗳腐、胀哕等症,为寒邪滞于中脘以上,阳气不能宣化所致。

  “真热证”即热邪存在于人体而发生的病变,也有表、里、上、下的区分。若热邪在表,多见发热、头痛、丹肿、斑黄、揭去衣被、诸痛疮疡等症,为热邪循经,热腐营血的原故;热邪在里,多见瞀闷、胀满、烦渴、喘急、躁扰狂越等症,为热邪结而不散,气被熏灼使然;热邪在上,多见头痛、目赤、喉痈、牙疡、气逆上冲、喜冷、舌黑等症,为热邪熏灼于三阳经的表现;热邪在下,多见腰足肿痛、二便秘涩热痛、遗精、溲浑尿赤等症,乃肝肾为热邪所伤的结果。

  “假寒证”,为火极似水的病变,属于内真热外假寒的证候。多因伤寒热甚,没得到及时的“汗”“下”等法的治疗,以致阳热亢极,郁伏于内,病邪从阳经渐次传入阴分,便出现身微热而四肢发厥,甚至神气昏沉,时或恶寒等症。但细察之,患者却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者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脉沉滑有力,这些都是热邪内伏的真象,都是由于热深厥深,热极反兼寒化之所致,其关键就在“郁伏”而不得宣。

  “假热证”,为水极似火的病变,属于内真寒外假热的证候。其表现为面赤、躁烦、大便不通、小便赤涩、发热、气促、咽喉肿痛、脉来紧数。但细察之,口虽干渴,却不喜冷饮;大便虽秘,却先硬后溏;有时好像发狂,但禁之即止;有时虽见斑疹,却浅红细碎,略同蚊迹;脉虽紧数,往往无神无力。总是由于里寒格阳,或者为虚阳外浮不能内敛所致。

  总之,真寒、真热证容易辨识,假寒、假热证难于辨识,而辨寒证、热证,又必须要辨真、假、虚、实。这固然是比较吃紧的工夫,但只要仔细地辨证审脉,亦还是可以掌握的。

4.虚实辨证

 ?“虚证”“实证”主要反映的是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对抗的消长情况。“虚”为正气不足,“实”乃邪气有余。凡由外感而来的病,多为有余实证;由内伤而生的病,多为不足的虚证。但仍当分辨其为阴、为阳、在表、在里、属寒、属热、于脏、于腑、偏气、偏血等种种复杂变化。也就是说,有阴阳的虚实、表里的虚实、寒热的虚实、脏腑的虚实、气血的虚实等情况,必须分辨清楚。

  (1)虚证:分辨“虚证”不外从阴、阳、气、血等方面进行。“阴虚证”多为精水的亏损,常见骨蒸劳热、面赤戴阳、恍惚不眠、咳喘多痰、肌肉瘦削、怔忡不宁、筋急酸疼、盗汗失血等症,总由阴精虚而孤阳无主,虚火炽盛所造成。“阳虚证”即元气虚,真火虚,元阳亏损,脏腑功能发生衰减的变化,常见怯寒、憔悴、气短、神疲、头晕、目眩、呕恶、食少、腹痛、飧泄、二便不禁、咳嗽、吐痰、遗精、盗汗、气喘、声瘖、梦交、经闭等症,统由于阳衰无火,气化衰惫使然。

  阴虚多热,阳虚多寒,这是辨识虚证的基本点。如同样是“盗汗”:因于阴虚的,汗出而皮肤燥热;因于阳虚的,汗出而肤冷如冰;以阴虚则火亢,阳虚则火熄也。辨识其他症状亦往往如此:由于阳虚,气无有不虚;由于阴虚,血无有不虚;以元阳化气,阴精生血也;气虚者,则见声音微弱,而气短似喘;血虚者,每现肌肤干涩,而筋脉拘急。

  在阴、阳、气、血等方面总的虚损病变虽如上述,而于临证时,还须从表、里、脏、腑几个方面来分析。

  表虚证:多见自汗、战栗、怯寒,阳不能卫于外也;或见目暗羞明、耳聋、眩晕,精气不充于诸窍也;或见肢体麻木、运动乏力,气血两虚经筋失其温煦也;或见肌肉瘦削、神气憔悴,气亏血少不能营运也。

  里虚证:多见心怯心慌、怔忡不宁,精血之虚也;神魂不安、闻声辄惊,神志之虚也;饥不思食、目闭不张,阳气之虚也;虚于中,则饮食不化,而呕恶、痞满;虚于下,则泄泻、遗精,精枯血闭。

  脏虚证:心虚,则神乱而悸动不安;肝虚,则目昏暗而阴缩、筋挛;脾虚,则食不化而中满;肺虚,则少气而息微;肾虚,则腰痛而遗泄。

  腑虚证:胆虚,则气怯而太息;胃虚,则饮食难消,朝食暮吐;小肠虚,则肠鸣濯濯,脐腹冷痛;大肠虚,则滑泄矢气;膀胱虚,则小便频数,清利短涩;三焦虚,则胸窒腹满、肌肤胀。

  (2)实证:实证为邪气有余,也要从阴、阳、气、血几个方面来分辨。

阴实证:多见膀胱蓄水,症见胕肿、身冷;又见湿滞中焦,症见胀满不堪;又见寒气郁结,症见肢节疼痛;又见痰饮流注,症见胸痹喘逆等;统为水饮寒湿诸邪留滞不消使然。

阳实证:常见蒸蒸发热、汗出不止、胸炽如焚、口渴饮冷、疮痛痈疡、目赤干涩、小便热赤、谵语发狂等症,统为火热邪气郁遏不散所致。

  气实证:常见呼吸喘粗、声气壮厉,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卧床,食不能进、呕吐呃逆、胸腹胀满、痞结疼痛、小腹胀满、小便淋涩、足胕水肿等,统为邪气滞结不行之故。

  血实证:多见瘀血凝聚,症见坚而且痛;若瘀于上焦,则胸满刺疼、呼吸不利;若瘀于中焦,则饮食难进、腰腹窜痛;若瘀于下焦,则少腹满痛、大便色黑。

  表实证:若为外邪客于肌表,症见发热、身痛、无汗;若为热邪客于经络,则见红肿痈疡、走注疼痛。

  里实证:或为胀,或为痛,或为痞,或为坚,或为闭,或为结,或为喘,或为满,或懊不宁,或烦躁不眠,总不外是寒、热、燥、湿、气、血、饮食诸邪深留于脏腑之间所致,须根据其具体病变表现才能作出较确切的诊断。

  脏实证:心实,多火热所致,症见烦满难安;肝实,症见两胁及少腹疼痛,时而多怒;脾实,为胀满气闭,症见周身沉重;肺实,多气逆咳喘,痰鸣饮滞;肾实,则下焦壅闭,症见肿胀满痛。

  腑实证:胆实,症见胁痛呕苦,时时眩冒;胃实,症见吐酸、胸痛,或食入即吐;小肠实,症见腹热而胀,矢气不衰;大肠实,症见脐腹痞坚,大便秘结;膀胱实,症见尿赤而短,少腹胀满;三焦实,则为血气壅塞、上下不通所致。

  虚实两证时常交错出现:不是虚中有实,便是实中有虚;不是虚多实少,就是实多虚少;不是真虚假实,便是真实假虚。这种种复杂情况,均必须要细致体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zl/898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