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您的位置:怔忡 > 怔忡治疗 > 灸法集验 >

灸法集验

《灸法集验》

(王克时据公开资料整理年12月22日转载请注明出处)

灸法集验自序

医虽小道,其理至微,疾病之来,急如疾风迅雷,辄有医药不及之虞,而穷乡僻壤无力之家,又有医药为难之患,他如久年痼疾,药石罔效者尤多。襄以先慈多病,究心医学二十余年,详考灵素诸书,兼参之临证治验,惟灸法确有救危起痼之功,因就鄙见所及,汇为集验一编,证治七十,详明辨证应灸之方,要穴六十,分列俞穴尺寸之法,旁搜奇穴主治,捷要诸法,务使阅者一览了然,易于传述,备世之急症痼疾,应手取效,聊资医药不及之一助,非敢自诩为能也,至于疏漏之处,尚希博雅君子,俯赐箴言,籍匡不逮为幸。

时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春日钱塘姚襄用孚氏识

灸法集验序

灵素两经,成自岐黄问答,刘向疑非原书,程子因之,后世庸医,转苦词义古奥,不宜卒读而不之读,即读亦根银宵肯,莫知折衷,针灸家为甚,但是经为越人仲景叔和诸大家所祖述,其详论脏腑经络俞穴疾病等说,为针灸言者十之七八,为医方言者十之二三,针灸一科,顾不重哉?宋神宗悯人民枉死者遍天下,仿周礼遗志,设内外医学,选举教授,以岁终稽事制食,循次递升,其考试诸生,皆有程式,科分为六,首列针灸,固明明以其难其慎示人也,今有读书不就,学剑无成,日暮途穷,不得己假针灸为糊口计,装一束艾,制数枝针,或托时医名下,或假通儒手笔,自欺欺世,幸而中一,辄诩诩然谓真能起人残废,以自神其技,试问艾何以取蕲,针何以用九,则固茫然,更问禁灸处何以四十有五,四肢之宜附与否,禁针处何以二十有二,六腧之宜除与否,则益茫然,至于夺左济右,泻子补母,阳脉之投何以一十有三,阴脉之投,何以一十有五,更无论矣,甚有女巫僧道,掉三寸舌以渔利,因误传误,见病治病,草菅人命,不可胜道,是何异于以炮烙刑而故入人罪也,先王父奉直公伤之,著针灸指南八卷以问世,欲为世除炮烙刑,版甫竣而毁于兵燹(Xian),稿亦仅存,余时抱痛焉,姚君用孚儒而医,著灸法集验一书,走伻(beng)问序,余盥(guan)薇虔诵,抉择谨严,论述精切,某穴属某部,某病灸某穴,别类分门,寻源竟委,洵属岐黄功臣。救世良相,习是业者,诚能奉为圭臬,吾知医者瞭然,病者豁然,西伯复起,当亦冁(ch?n)然。

光绪三十四年戌甲①小春月湖州府安吉县教论愚弟周庠(xiang)香泉甫拜稿。(①:疑是甲戌。)

灸法集验·目录

*以下七十症,按穴灸之,立可取效。若遇跌打损伤,淤血疼痛,痰核癧cuan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疔疮阴症疽毒,隔蒜泥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无大碍矣。(七十症综述)———————————————————————————————(9)

*中风、类中、尸厥、偏风、眩晕、痿、痹、虚劳---------------------------(3)

*咳嗽、喘、血症、汗、肺痿、肺痈、惊悸怔忡(chong)-------------------(4)

*健忘、阳痿、阴痿、臌胀、肿满、症瘕、痃癖、疝气、伏梁、

                    奔豚、脚气、腹鸣、噎嗝————————(5)

*反胃·霍乱·头痛·心腹痛·背痛·胁痛·腰痛·耳鸣耳聋·目疾·咽喉·齿痛—(6)

*鼻血·脑漏·脱颏·遗精·浊症·淋痛·溺血·遗溺·便血、脱肛—————(7)

*痔疮、泄泻、痢疾、疟疾、黄疸、癫、痫、鬼祟、癞、疹、痰、饮食(8)

*调经、血崩、带下、种子、胎漏、产后、胞衣不下、惊风、疳、七十症综述——(9)

*正面二十二穴·背部十九穴————————————————————--(10)

*手足十九穴·取穴同身尺寸法(头部、背部、手足部)——————————(11)

*取艾柱灸法——————————————————————————(12)

*灸后调养法·经外奇穴主治十六则——————————————————(13)

*捷要灸法十四则—————————————————————————(15)

*取膏肓穴法·崔氏取四花穴法————————————————————(16)

(王克时据杨先生收藏竖版资料整理本横排版及目录索引等,文中增数字序号、※号。文字例:指更正为趾,各别繁体字更正为简体,不出注文。另,错讹难免,悉请阅者正之为盼。)

中风

中风者,猝然身倒,人事无知也。1、初中,灸百会尺泽2、如口噤灸风池3、如瘫痪灸风市4、如两颊暴肿,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听会、颊车5、如因痰而中,灸环跳。

类中

方书以中寒中暑中气为类中,其原皆积食不化而生痰,久久入络,触感寒暑,即络痰不运而气闭脉伏,※为六时不治之急症,当灸泥丸、膻中(dan)、神阙、气海、合谷、太冲六要穴以救之。

尸厥

尸厥者,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犹动也。1、急灸大敦2、如四肢厥冷,灸内庭及行间。

偏风

左瘫血虚,右痪气虚。1、先灸百会,次灸合谷。2、如麻木不仁,灸手三里兼灸腕骨。3、如痛不能提物,灸肩髃。4、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5、半身偏枯不遂,灸环跳。

眩晕

目花为眩,头昏为晕,其病因痰因火因风因虚不一。※内治当分,灸法则一。先灸神阙,次灸肝俞。

肺热叶焦,发为痿躄(bì)足软不能步履,此属肺也;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1、总当先灸足三里。2、甚则灸三阴交。

痹乃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病。1、即俗称之为风气也。灸环跳脾俞、肾俞。2、足痹不仁灸腰俞。3、手臂灸尺泽。4、两腿麻木不仁灸风市。

虚劳

1、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及胆俞;2、久嗽劳热者灸肺俞;3、久虚不食灸上脘;4、真气虚弱者灸气海;5、男子血损者灸天枢;6、女子阴虚灸足三里;7、凡有一切虚损劳瘵灸膻中(dan)、丹田、肺兪、肾俞、尾闾五要穴;8、及至形神大疲,惟灸膏肓以冀挽回。

咳嗽

咳嗽初起,多因风寒。延久易成虚损。1、若久咳灸天突;2、咳甚欲吐灸身柱;3、因痰而嗽灸足三里;4、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灸肝兪;5、咳嗽见红灸肺兪及行间;6、吐脓灸期门;7、日久成劳灸膏肓。

喘病有四。一寒邪入肺;一痰火闭肺;一水停心下;一肾不纳气;1、皆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兪;2、如哮喘不得卧者,灸灵台;3、行动喘急灸气海。

血症

血症。胃吐、心咯(ka)、肝呕、肺咳、肾唾。1、皆当先灸膈兪胆兪;2、痰血灸上脘;3、咯血喉中有声灸天突;4如虚损而失血,宜灸膏肓;5、凡心肝胃三经实火血症,均不宜灸。唯虚火症宜灸,切须辨之。

自汗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汗收也。1、先灸尺泽。2、未效再灸膈俞。

肺痿

肺痿者,久咳肺虚而痿,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咳血丝,形容枯槁。※此属虚证,先灸肺兪、兼灸膏肓。

肺痈

久咳胸中隐痛,吐痰腥臭或吐脓血为肺痈也。证由风寒内郁化火,火刑肺金而成,当灸天突兼服清肺汤药。

惊悸怔忡

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证虽有别。※灸则均以上脘为主。

健忘

健忘者,忘前失后也,症因精神短少,神志不交者多,亦有因思虑过度,因所欲不遂,因痰溷(kun)心包,病由虽异。※皆灸百会。

阳痿

阳痿者,阳物痿软不举,年老人常有之,若少壮人为真火衰疲。※当灸气海。

阴痿

阴痿者,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阴证也。※先灸气海,次灸大椎。

臌胀

臌有五,气血虫水单是也。胀有十,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1、在上灸上脘;在中灸中脘;在下灸下脘,兼灸气海;2、胀及两胁灸期门;3、胀及背腰灸胃俞;4、胀及两足灸行间。

肿满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分而为四。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气肿皮厚色苍,按之即起。风肿走注肿痛,皮肤麻木。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诸肿均灸内庭及行间大敦。

癥瘕

症有七,蛟蛇鳖虱肉米髪(fa)也。有块可征。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假物成形,均由气血交滞也,※1、凡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2、血凝而致者灸天枢。

痃癖(xuanpi)

痃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皆宜灸下脘及足三里。

疝气

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是也,总不离乎肝病也。1、宜先灸气海,次灸中极、三阴交。2、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

伏梁

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当灸上脘中脘神门。

奔豚

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先灸气海,次灸中极。

脚气

脚气者,两脚浮肿而重,湿脚气也。不红不肿而痛,干脚气也。※不拘干湿,皆灸风市、解谿;2、倘红肿行步艰难,再灸大敦。

腹鸣

腹鸣者,腹中鸣响也,1、其因痰饮者灸上脘。2、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足三里。

噎嗝

噎嗝有五,因气滞,因血瘀、因火炎、因痰凝、因食积。※皆属七情之变。服药不效者,上灸天突、中灸中脘、下灸足三里。

反胃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病由脾胃阳虚,不能腐熟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王太仆曰:1、食入反出,是无火也,灸中脘下脘及膈俞,2、若未效,再灸脾俞、胃俞、足三里。

霍乱

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为湿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泄,为干霍乱。1、急灸神阙及期门。2、转筋者加灸太冲。

头痛

头痛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1、若因头风而痛,灸百会、神阙、合谷、胆俞;2、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须灸命门。

心腹痛

※真心痛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1、若胸腹痛者,灸上脘;2、痛而不已,灸行间及膈俞;3、脐下冷痛,灸气海关元;4、少腹寒痛灸中极;5、夹脐而痛,上冲心痛,灸天枢;6、腹中痞块痛,灸内庭及痞根。

背痛

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忽被风湿所侵,则背膂强痛,※宜灸身柱则瘳(chou病愈)。

胁痛

胁痛在左,肝经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期门取效。

腰痛

腰痛有四,当分灸之。1、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2、偶然扑跌则闪挫,灸气海;3、负重损伤,不能转侧,灸环跳;4、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5、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

耳鸣耳聋

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亦聋闭。经谓耳为肾窍。1、肾虚宜灸肾俞;2、耳鸣宜灸风池;3、耳闭宜灸百会。

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两眥属心曰血轮。乌珠属肝曰风轮。两胞属脾曰肉轮。白睛属肺曰气轮。瞳神属肾曰水轮。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1、目初病者,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2、起星灸耳尖;3、日久内障起翳;目??(hu?ng)而不了者,必灸肾兪也。

咽喉

咽乃饮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区,不容纤邪所容,否则遂成喉症矣。1、喉风以三稜针刺少商出血。2、喉蛾灸列缺;3、喉痹灸天突为亟。

齿痛

齿乃骨之余,肾主病也。然则有因阳明火炽(chì)而痛者,有因风因虫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药莫能奏效,必当用灸。1、倘颊(jia)肿牙痛灸风池列缺;2、红肿牙痛灸二间手三里;3、齿龋(qu)须灸足三里内庭也。

鼻血

鼻血乃肺肝之火也。肺窍在鼻,肝藏血。二经有火内炽则血沸腾,乘鼻窍而出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壮自止。

脑漏

胆移热于脑。脑漏黄浊之水,由鼻而出,甚则腥秽,亦有鼻塞不闻香臭者。※宜灸上星穴也。

脱颏

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把是也,有因气虚而脱者,有因呵欠而脱者。※皆可灸风池穴。

遗精

书谓有梦精出为梦遗,无梦自遗为精滑。1、大凡梦遗者,由于相火之强,宜灸精宫、三阴交。2、精滑者,由于心肾之损,宜添灸肾俞中极二穴。

浊症

丹溪曰,浊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总由肾虚之质,下焦空豁(huo)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当灸关元、行间自愈。

淋痛

小便滴沥涩痛谓之淋,急满不通谓之闭。五淋之别,虽有气砂血膏劳之异,然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1、若小便赤涩,灸其关元。2、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极。

溺血

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是症不本于热者,当灸关元。

遗溺

遗溺乃中气虚衰不能摄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pi?o)气未固多有之。1、皆当灸其三阴交;2、若小便频数者灸大敦。3、小儿遗尿者灸气海。

便血

便血之症,有肠风、有脏毒。1、如下鲜血大便燥结为肠风;宜灸命门会阳,2、如血色暗浊,大便溏泻为脏毒,宜灸肾俞。

脱肛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和则肛藏。肺虚则肛脱。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啼伤气。※均须上灸百会、下灸长强、会阳。

痔疮

古人论痔有牝牡(pìnm?)虫血之分。其实皆大肠积热所生。※当灸长强、会阳各三壮。

泄泻

泄泻有五,乃脾虚肾虚寒湿湿热食积也。脾虚则食少便频;肾虚则五更作泻;寒湿则便溏溺白;湿热则下利肠垢;食积则吞酸嗳腐;在医家当分而治。

※灸法先取天枢、次取长强会阳二穴。

痢疾

痢疾古称滞下,赤为湿热伤于血分。白为寒湿伤于气分。1、凡初患赤白痢者。法当灸其天枢及中脘。2、如日久不愈,脾肾两伤者,当灸脾俞及会阳也。

疟疾

疟疾之原,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令金风外袭而发。秋风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争,寒热成矣。连日发者则浅,隔日发者则深,隔两日发者更深矣。1、诸般疟疾,法当先灸大椎、后溪。2、痰胜之体,灸其尺泽,3、日久不已,灸其内庭。4、按穴灸之,疟邪自遁。

黄疸

黄疸有五,曰阳黄、阴黄、酒疸、谷疸及女劳疸也。※其病皆不离乎湿也。应灸之穴有四,上脘、肝兪、胆俞、脾俞是也。

经谓重阴者癫,癫则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缘于所谋不遂而致也。

※当灸身柱、后溪、神门三穴。

痫者,忽然身倒无知,神昏牙闭,角弓反张,抽搐流涎。古人分为五痫,有马鸣、羊嘶、牛喉犬吠猪啼等症。※究属痰涎蓄于经络也。灸则不须细别。※初发先灸百会及上脘。2、每发则灸,日渐自痊。

鬼祟

鬼祟者,人有夙孽,则鬼物邪祟凭依为患。其病似乎癫痫,其脉忽大忽小,※宜灸手足鬼哭穴,则鬼祟自告其由,以求去矣。

癞病癘风也,俗称大麻疯,良由沾染毒癘而成,湿胜生风,风胜生虫,所以皮肤脱落,肌肉浮紫,满身作痒,状若虫行。※宜灸曲池可愈。

1、肌发红点,有若蚊蛟者为热疹,细粒透显者为风疹,宜灸合谷、环跳。2、不透出者为隐疹,宜灸曲池。

痰属湿,津液所化也,流则为津,行则为液,聚则为痰,上则为涎。其实百病皆兼痰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也。

饮食

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运行不息,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1、若饮食不思,灸其上脘。2、饮食减少,灸其中脘。3、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4、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也。

调经

月经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后,谓之不调。1、女子经水不调者,灸气海及中极。2、妇人经水枯闭者,灸腰俞可愈。

血崩

血崩之症,由于肝脾两伤。盖肝不能藏,脾不能统,则经血忽崩。※急灸气海、大敦两穴可止。

带下

古人治带,有五色之论,而分五脏之疗。又以赤属血,白属气之说,其实带下之病,本乎带脉。以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然故名也。※当灸带脉、关元取效。

种子

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若三因之邪,伤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或因胞寒胞热;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当灸中极、子宫为要。

胎漏

怀胎数月而经水偶下者,谓之胎漏也,由于劳力损伤,或因冲脉有热,或由气怒伤肝,皆能致之也。※宜灸关元自止。

产后

产后之疴,莫能尽述,应灸之症,略详其要。1、恶露不行,宜灸中极。2、恶露不止,宜灸关元、中极。只离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准,灾害并至矣。

胞衣不下

胞衣停滞者,或因气力疲惫或因恶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诸药而罔效者。当灸中极立下。

惊风

小儿惊风,有急慢之分。1、急惊则忽然抽搐,身体壮热,面赤唇赤,牙紧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百会、身柱、曲池、行间四穴。2、慢惊则缓缓抽搐,身体温和,面色淡黄,或睡漏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泽、大敦、神阙四穴。3、若闭目摇头,额汗昏睡,面青肢冷频吐清水,利下无度,此脾败不可救矣。4、至初生噤口,亦为危症,急灸颊车、承浆,十中可救一二。

小儿疳证,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热,皆因肥甘无节,停积中宫,传化迟滞,肠胃内伤则生虫积热。1、热盛成疳。宜灸下脘、胃俞取效。2、若疳久脾疲阴涸成痨,则不治矣。

(七十症综述)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立可取效。若遇跌打损伤,淤血疼痛,痰核癧¨(音窜),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疔疮阴症疽毒,隔蒜泥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无大碍矣。

取穴法:正面二十二穴

*百会穴从鼻直上对耳尖顶陷中。

*顖会穴即泥丸宫也,俗呼顖门禁针。

*上星穴从发际直上一寸,即眉心上四寸。

*神庭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禁针。

*听会穴耳前陷中,动脉宛宛中,开口得之。

*耳尖穴在耳尖上捲耳取尖,此奇穴也。

*颊车穴耳下八分,近前曲颊上陷中,开口有空。

*承浆穴唇下宛宛中。

*天突穴结喉下二寸陷中。

*肩髃穴肩端两骨间,举臂取之。

*膻中穴(dan)两乳中间,仰而取之,禁针。

*期门穴两乳下,第二肋骨端缝中。

*上脘穴脐上五寸。

*中脘穴脐上四寸。

*下脘穴脐上二寸。

*神阙穴即脐眼也,宜隔盐灸,或隔生姜片灸之。禁针。*天枢穴平脐两旁,各开二寸许陷中。

*带脉穴平脐两旁,各开四寸半陷中。

*气海穴脐下一寸半。

*关元穴脐下三寸,即丹田也。

*中极穴脐下四寸。

*子宫穴中极两旁,各开三寸,此奇穴也。

背部十九穴

*风池穴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

*大椎穴三节颈项下,第一节脊骨上间,俯而取之。

*身柱穴大椎穴下,第三脊骨下窔(yào)中,俯而取之。

*肺兪穴第三脊骨下两旁,去脊各一寸半,对乳引绳度之。

*膏肓穴第四脊骨下两旁,去脊各三寸,正坐以手支膝,以臂著身,勿令动摇取之,在四胁三间,去胛骨是穴。

*灵台穴第六脊骨下窔中,俯而取之,禁针。

*膈俞穴第七脊骨下两旁,去脊各开一寸半,正坐取之。

*肝兪穴第九脊骨下两旁,去脊各开一寸半,正坐取之。

*胆俞穴第十脊骨下两旁,去脊各开一寸半,正坐取之。

*脾俞穴第十一脊骨下两旁,去脊各开一寸半,正坐取之。

*胃俞穴第十二脊骨下两旁,去脊各开一寸半,正坐取之。

*痞根穴第十三脊骨下两旁,去脊各开三寸,左边宜多灸之,此奇穴也。

*肾俞穴第十脊骨下两旁,去脊各开一寸半,前与脐平,伏而取之。

*精宫穴第十四脊骨下两旁,去脊各开三寸,伏而取之,此奇穴也。

*环跳穴髀(bì)枢中,侧卧屈上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之上曰髀,口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是穴处。取左则用病人右手按之,取右则用病人左手按之,中指尽处是穴。

*腰俞穴:尾闾骨节上窔间,即第二十一脊骨下宛宛中,伏而取之。

*长强穴:即尾闾骨尖,伏地取之。

*会阳穴:尾闾骨两旁,各开二①寸。(①原文‘二寸’)

手足十九穴

*少商穴:手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此穴以三稜针刺出血,禁灸。

*合谷穴: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即虎口两叉骨缝中也。孕妇禁针。

*列缺穴:手侧腕上半寸,以两手交叉食指尽处,两筋骨鏬(xià)中是穴。

*二间穴:手食指内侧,二节横纹头陷中。

*腕骨穴: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神门穴:在掌后锐骨之端,转手骨开鏬缝中。

*手三里穴:曲池下二寸,锐骨端,按之肉起。禁针。

*曲池穴: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即肘尖也。

*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

*后溪穴:手小指外侧本节后,捏拳取之。突尖缝头是穴。

*大敦穴:足大趾端,去爪韭叶许。

*内庭穴:足大趾内次趾本节前岐骨外间陷中。

*行间穴:足大趾次趾岐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

*太冲穴:足大趾次趾虎叉骨陷中。

*解谿穴:足背系鞋带处,正中动脉间。

*三阴交穴: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孕妇禁针。

*足三里穴:膝下三寸,胻(héng)外臁,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到处,股外旁也,膝盖骨下三寸,在髀骨外臁两肌肉分宛宛中,平坐乘足取之。用左手按定病人足上趺脉,右手点穴,穴的趺脉即止不动,无论何病,俱宜灸此,以降火气。

*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是穴。

*鬼哭穴:两手大指相并缚定,两甲角及甲后肉四处骑缝是穴,两足大趾同,此奇穴也。

取穴同身尺寸法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十二寸,前发际不明者,取眉心直上三寸,后发际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后俱不明者,折作十八寸,头部直寸,以此法取之。

*眼内訾角至外眥角为一寸。头部横寸,依此法取之。

腹部

*胸腹横寸,并用对乳中间。横折作八寸,取穴悉依此法。

*直寸取穴,依中行心蔽骨下至脐,共折作八寸,人无蔽骨者,取岐骨下至脐心,共折九寸取之。脐下至毛际横骨,折作五寸,天突至膻中,折作八寸,下行一寸六分为中庭,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九寸六分。

背部

*大椎至尾骶骨穴,共二十一,脊骨通作三尺。1、上七脊,每节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2、中七脊每节一寸六分一厘,共十一寸二分七厘。3、下七脊,每节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

第二行挟脊各一寸半,脊骨一寸,共折四寸,分两旁。

第三行挟脊各三寸,脊骨一寸,共折作七寸,分两旁。

手足部

男左手,女右手,中指二节内庭横纹尖头相去为一寸。凡手足取穴,背部横寸,均依此取之。

用稻杆心,或薄竹片量,皆易折而不伸缩者为准。

取艾炷艾法

艾叶揉熟如绵,断星为度,曰熟艾,性温无毒,能通十二经,走三阴,主灸百病,出蕲(qi)州者良。三月三,午月五日采取,陈三年者可用。如能陈久至七年十四年者更神效,可以辟恶杀鬼,其性入药下行,火灸则上行也。艾炷头面宜小;手足可略粗;小儿过周岁以内,炷如雀粪;大人胸膺亦灸小炷;虚弱人宜薄姜片,少加麝香,以开穴透艾火之力,直达病根也。凡外症初起,可隔蒜泥灸之。

※点火宜用麻油灯,或蜡烛火,取其滋润,则灸疮不疼。※炷火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少后多。※炷数视穴,少则一炷三炷,多则五炷七炷为度。※其远年痼症,则不妨视穴分日,循序以多灸之。

凡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须四体平直,勿令倾倒,穴不正则病者徒受灼痛耳。

贴灸疮,宜用白芷、竹叶、赤芍、黄芩、乳香、当归、川芎、薄荷、葱白等,合麻油生石膏,煎成膏药贴之。或单用竹膜芦衣,丝瓜叶,车前叶亦可,每日一换,多换恐伤元气,换时以葱汤洗四围,去其风邪寒湿为要,洗换时切忌当风。急灸各穴,不必贴膏药,候灸处起泡。以猪毛镟去黄水,自然结痂而无恙也,忌银铁器挑泡,犯之溃烂矣。天时宜择成日除日,须晴明无风,方可灸之。忌辛未庚申,及病人本命日,并查时¨书所载,逐日人神所在,不宜灸者避之,急病不拘。

灸后调养法

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饮酒吃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忌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尤宜忌之。惟食清淡养胃之物,使气血流通,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味酣醉,致生痰浊阻滞病气矣。鲜鱼鸡养,虽能发火,只可施于初灸十四天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今人多不调养,虽灸何宜,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有之,谚云灸火容易养火难,诚然。

经外奇穴主治十六则

*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治目热暴痛,用芦管搐出血最效。

*左金针右玉液二穴在舌下两旁紫脉上是穴,捲舌取之,

治重舌肿痛,喉闭,用白汤煮三稜针出血即效。

*太阳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是穴,治眼红肿及头痛,用三稜针出血,以手紧组(拘?)其项,令紫脉见。于紫脉上刺出血极效。

*大骨空二穴在手大指中节上,屈指当骨尖陷中是穴,

治目久痛,及生翳膜内障,灸七壮即效。

*中魁二穴在中指第二节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反胃吐食,灸七壮见效。

*八邪:在手五指岐骨间左右手各四穴,共八穴,故名八邪。

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

治头风牙痛,灸七壮见效。

其二: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节岐骨间,握拳取之。

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无名指本节岐骨间,又名液门。

其四:下都二穴在手无名指小指本节岐骨间,又名中渚。

治手臂红肿各灸五状即效。

*八风:八穴在足五趾岐骨间,两足共八穴,治脚背红肿,各灸五壮即效。

*十宣十穴在手十指尖头上,去爪甲一分,每指一穴,两手共十穴。故名十宣。治喉蛾及急痧,用三稜针出血大效。

*肘尖:二穴在手肘骨横纹尖上,屈肘得之。治瘰疬,灸七壮效。

*独阴:二穴在足第二趾下,横纹中是穴,治小肠疝气,及死胎胞衣不下。灸五壮,又治妇人干呕吐瘀。经血不调,灸七壮。

*囊底:一穴在阴囊十字纹中,治肾脏风疮,及小肠疝气,肾家一切证候,悉皆治之,灸七壮均效。艾如鼠粪大。

*四关:二穴即两合谷穴,在手虎叉。两太冲穴,在足虎叉是也。

治一切急闭不省人事之症,针三分,或灸三壮,立效。

*印堂:一穴在两眉中心陷中是穴,治小儿急惊,针一分,或灸五壮立效。艾如绿豆大。

*鬼眼:二穴令病人立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上有两陷可见,即腰眼也,以墨点记其穴。专袪痨虫,法于六月癸亥日亥时,灸七壮或十一壮,勿令人知自效。其虫从大便下,即用火焚之,以免传染。四花膏肓肺兪穴,均能袪虫。

*痞根: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岐叉处,即太冲穴也。专治痞块,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五七壮。过一周时,觉腹中响动是验。

*中指尖:一穴即两中冲穴也,以两手中指相合是穴。治癫痫疯痴诸证,药石无效者,灸之神效。

捷要灸法十四则

*灸卒死一切急梦魇(yan)暴绝。灸足大指内去甲一韭叶,立效。

*灸呃逆灸气海穴,三五壮神效。

*灸疝气用稻草一条,量病人两乳中间,折为三段,取一段,再三折如△字形,一角安脐中心,两角安脐下,两旁尖尽处是穴,左灸右,右灸左,俱患俱灸,灸五七壮神效。艾如米粒。

*灸疟疾另病人仰卧,以稻草量两乳中间,折半从乳下量,看草尽处是穴,男左女右灸三壮,无问新久皆效。

*灸积聚腹中有积,心腹作痛,大便闭结,或肠鸣泄泻不畅者,以巴豆肉捣饼填脐中,灸五壮,可至数十壮,以效为度。

*灸诸般气痛:症由气裹食痰裹气而成,老年则食压脾土居多,以食盐加花椒炒透,平铺痛处,艾如桂圆核大,灸之神效。

*灸远年咳嗽取直骨穴,在乳下约离一指头,有低陷处,与乳直对不偏,如妇人即按其乳头直向下,看乳头到处既是,灸三壮,艾如赤豆大,男左女右,即愈,如不愈,其嗽不可治矣。

*灸脱肛及泄泻久不愈取百会尾闾穴,各灸三壮即愈。

*灸难产及胞衣不下急灸产妇右脚小指尖上,灸三壮,艾如小麦大,立下。

*灸痔漏灸尾闾骨尖上,七壮自愈。

*灸瘰疬灸肩端起骨尖上七壮,及男左女右手,拳后纹尽处,即后溪穴,三壮自效。

*灸夭疸初起即对口疽俗呼落头疽也取男左女右脚中趾,俯下第三纹正中,灸七壮神效。

*灸痈疽初起用鸡蛋半截盖疮上,四围用面饼敷住,艾灸蛋壳尖,以患者觉痒或痛,起泡为度,臭汗出即愈。

*灸疔疮大蒜捣烂如泥,涂疔疮四围留顶。以艾灸之,以爆为度,如不爆难愈,宜多灸,无不愈者,并治蛇蝎蜈蚣犬咬,瘰疬痰毒,皆可应手取效也。

*取膏肓穴法主治阳气亏损,诸风痼冷,梦遗上气,呃逆噎嗝,狂惑妄误百症,取穴须令患者就床平坐,曲膝齐胸,以两手围其足膝,使骨节开张,勿令动摇,以指按四椎微下一分,五椎微上二分。点墨记之。即以墨平画相去六寸许,四胁三间骨之里,胁间空处容侧指许,摩膂肉之表,筋骨空处,按之患者觉牵引胸胁中手指痛,即真穴也。灸后觉气壅盛,可灸气海及足三里,泻火实。下灸后,阳盛,当消息以自保养,不可纵欲。

崔氏取四花穴法

主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尪(wang)羸(lei)痼疾,用蜡绳量患者口长,照裁纸四方一张,中剪小孔,别用长蜡绳踏脚下,前齐大指,后上曲?横纹截断,(如妇人缠足比量不便,取右膊肩隅穴,贴肉量至中指头截断)却络在结喉下,双埀①向背后,绳头画尽处用笔点记,即以前纸小孔安点中,分四方灸纸角四穴,各七壮。

按四花穴,古人恐人不知点穴,故立此捷法,当必有合于五脏俞也,今依法点穴,果合太阳膀胱经行背两行,膈俞胆俞四穴,难经曰,血会膈俞,疏曰,血病治此,盖骨蒸劳热,血虚火旺,故取此以补之,胆者肝之府。肝能藏血,故亦取是俞也,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膈俞、胆俞四穴者,为粗工告也,但人口大小阔狭、与骨节亦有参差,故亦有不准,莫若揣摸脊骨,以膈俞胆俞为正,无不应矣。

①(shui)古同“垂”。《方言集汇》客家话:[梅县腔]shui2[客英字典]sui2

(王克时据杨老师提供之竖排版公开资料整理)

山杏熟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zl/8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