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ldquo天下第一廉吏rdquo

医院订阅哦!

本文作者乔新华教授

摘要

山西士人于成龙生前是深受康熙褒赞的模范官员,死后留下了“天下第一廉吏”的美名。今人多视其为清官,忽略了“廉吏”也是清初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产物。作为汉族士人,他因社会现实和家乡之情的考量而仕清,这是一个充满“政治治理”性格的决定。其后“忠孝难以两全”困境化解的过程,体现了皇权与士人的密切互动。谕祭和祠祀使他的生平成为建构社会礼制的力量。个人选择、政治权力、社会力量,将“廉吏”塑造成为一个政治化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

于成龙;清代前期;天下第一廉吏;文化符号

前言

于成龙(—),字北溟,又字北溪,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人。就仕宦经历而言,他“以明经起家,历官粤、蜀、楚、闽,节钺畿辅,总督两江”,是一介名臣。就他的实际贡献而言,有清圣祖康熙钦定的“天下第一廉吏”的称号。在历史书写中,常常出于“以史为鉴”采用“廉吏”的讲述角度。又因为民众对清廉政治有着很大向往,以他为主角的清官戏迄今依然备受瞩目。这些共同构成了历史记忆中于成龙的基本形象。

于成龙像

但是,我们研究历史,讲“知其然”,更要讲“知其所以然”。只有尽可能回到士人的生命历程与现实关怀中,我们才能抓到更多更复杂的历史细节。于成龙选择出仕为官的时间,恰是在满人以异族身份入主北京后不久。在那个特殊的时间选择投入新朝怀抱,这个选择背后的涵义可能很复杂,只谈到“清官”,很可能会漏看一些东西。我们有必要将他早期的“事亲”“事君”以及“治民”的实践,置于“出仕”的人生选择之中重新加以考察;同时对于“廉吏”符号为什么会在清前期的历史情境中形成、保存并流传至今日的问题,我们也知之甚少。

基于以上思考,文章首先主要聚焦于成龙出仕以及初期的仕宦经历,思考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出仕新朝,分析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了他身份认同的形成。其次聚焦他中后期的仕宦经历,分析他陷入“忠孝难以两全”的困境时的复杂心态,以及困境如何最终化解;最后考察他死后朝廷给予的谕祭和地方开展的祠祀情况。以此来呈现“天下第一廉吏”的形塑史在三个历史时段的演变脉络。“廉吏”一词,在于成龙生前是一种个人形象,在死后化为文化符号。整个演变脉络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有个人主观选择、国家权力以及民间塑造。但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三个因素的各自所占比重和作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动中。本文以这三个因素如何形塑、汇聚和定格于“廉吏”作为主要问题意识,希望透过“廉吏”观察清代前期的士人生命、政治运作和社会情形,为清前期整体的思想史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生动的个案。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

一、“然未蒙圣恩,神鬼必不歆享”:仕清的人生选择

于成龙的祖籍是山西永宁州,他的前半生时间大都在山西度过,初次为官时已45岁了。陈廷敬写的《于清端公传》中载他“中崇正(祯)己卯副榜,入国朝,仕为罗城令”。有关他初次出仕为官,于成龙之孙于准在《于清端公事略》中这样陈述:

顺治十[三](八)年,以副贡知罗城县,年四十有五矣。临行,与友书曰: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

这里提到的两个时间很特殊,“崇祯己卯”即年,距离明亡只有5年,而顺治十八年是年,此时距离吴三桂入缅灭亡永历朝只相隔数月而已。可知于成龙是在明清易代的时代背景下,带着前明生员的身份仕于新朝的。朝代更替时期,士人历经着政治失序和社会动荡,就好比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心中不免会感到挫败和伤痛,“因为亡国而产生反省、追忆、悔恨、舍弃的意识”。个人身份认同的危机关乎之后的人生选择,前者又好似是动荡不定的时代的并发症。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士人个体,因为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从自身的视野环视周边,眼前所见的景象会与他人不同。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可能对于成龙人生选择发生影响的,首先是他所见到的明末山西的情况,再者是他在最初任官之地广西罗城的经历。

在即将离开罗城,并转调四川合城知县任前,于成龙给友人荆雪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详细坦露了自己复杂的心情,征引如下:

敝同年王讳吉人……反复开明粤西非吉祥之地。素知成龙家食尚可自给,力劝勿任,以缴凭为高见。成龙年四十五,英气有余,私心自揣,读书一场,曾知见利勿趋,见害勿避,古人义不辞难之说何为也,俛首不答。王兄默知其意,亦不复阻,洒泪而别。五月初三日至家,别继母妻儿。资斧艰难,典田卖屋,设法止有百金。携苍头五人,勇壮可伴……天明,举家拜别。大儿廷翼入庠已久,犹如处子,将祖遗田产文券开明交付外,止云“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二语。甫出户庭,而哭声已达外矣。拜别祠堂,不觉肠断,门里门外相聚而泣,不复回顾,揽辔登程。

王讳站在友人的立场,表示不赞成于成龙此时远赴广西,这反映了清初的西南地区绝不是士人心中理想的仕宦之地。可以想见,此种抵触情绪源于时局的艰难。于成龙和友人了解西南边疆的事态,这表示当时的山西士人对政治局势抱持着极高的敏感度。可以推断,一方面,他的所知所闻来源于在家乡的所见所感。“自崇祯五年,流寇劫掠乡村,杀伤无算,农业尽荒”,“秦寇流入晋土,劫掠焚杀,民无孑遗,家无噍类。历考前代,兵燹凶惨,未有若此之甚者也”。于家“先世仕明者讳坦,有声,弘治朝官至大中丞”,而在“明末盗起西疆”之时,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筑起了堡寨来保护乡人。另一方面,局势的变动远超出一时一地的范围,前往罗城后,亲见战乱下严酷的社会现实,友人王讳的话得到印证。甚至在他到来前不久,前任罗城知县许鸿儒,“随征战四载,缘兵燹城荒,土司叛乱,桂林又屡为伪党窃据,罗城孤立无援,城陷不屈,骂贼而死”。战乱渐平,局势依旧险峻不已:“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猺獞犷悍,初隶版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再去读于成龙当时的奏牍,其中也留有不少对其时其地民风的珍贵描述,比如说:“边徼之民虽刁,与腹里大异。腹里有势宦挟持,噩矜把持,光棍肆恶,捕风捉影。若夫蠢尔猺獞则不然,不谙官语,不识文字,惟听外江流棍唆哄告状,诓骗使用,及至提审,茫无一应。此粤西开辟初年之情形也。”这种情况的形成来自“罗于顺治十六年冬始入版图,公莅兹土仅隔年余尔。斯时兵燹之后,城署荒凉,民生凋敝”。

陈永明著《清代前期的政治认同与历史书写》

明亡之后,留给士人的选择,一是成为遗民采取不合作态度,一是仕清以实践儒生抱负。于成龙可以归入后一类。从“见利勿趋,见害勿避”的话语里,我们读不到于成龙对前朝的眷恋,他忧心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zl/768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