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中医护理学重点考点辨证

1、掌握表证的特点、证候,里证的证候,表证和里证的区别: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

表证的临床证候为新起恶寒发热;喷嚏,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里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具有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的特点。

里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脏腑的证候为主,常见咳嗽、腹痛、二便异常、胸闷、胸痛、头晕、烦躁、高热、纳差、呕吐等五脏六腑的证候。

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舌象脉象

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无变化浮

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有变化沉

2、掌握形成寒证的原因,寒证和热症的区别:

寒证的形成原因:外感阴寒邪气;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内伤久病,阳气耗伤,阴气偏盛

区别:寒证——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的证候

热证——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3、掌握虚证的含义、虚证的成因、阳虚证的主要证候:

虚证: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的成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生化不足;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房事不节→耗损肾精元气

阳虚证:阳气不足的证候,“阳虚生外寒”:常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4、熟悉阴阳两纲和其他三对纲领的关系:

阴阳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可概括其余六纲,是证候分类的总纲,也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

表证、热证、实证→阳证里证、寒证、虚证→阴证

5、掌握实证与虚证的区别:

6、掌握寒热真假:

“真”——与疾病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

“假”——与病理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符的某些表现

寒热真假:当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

真热假寒: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又称热极肢厥证,或阳盛格阴证。

特征:四肢厥冷,脉沉而有力,身寒不欲近衣被,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邪热炽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

真寒假热: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实际是虚阳浮越证,亦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

特征:身热面红,口渴喜热饮,四肢厥冷,脉大而无力,小便清长(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越于上或格越于外,即阴盛格阳、虚阳浮越的“戴阳”、“格阳”)

7、掌握八纲的内容: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8、熟悉脏腑辨证的含义: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9、掌握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的临床表现:

心气虚: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心阳虚:心气虚的症状,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淡胖,苔白滑,脉结代或细弱。

心血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白无华,唇舌淡白,脉细。

心阴虚:心血虚兼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见症是心悸、多梦、失眠;

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的共同点是心悸。

10、掌握心脉痹阻的病因:

心脉痹阻证是指由于瘀血、痰浊、寒凝、气滞等阻痹心脉,不通则痛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情志抑郁,心脉气机阻滞;瘀血阻痹心脉;外感寒邪,寒邪凝滞心脉;多食肥甘厚腻,痰浊阻滞心脉。

11、掌握肺气虚的临床表现:

喘咳无力,动则气短,面色晄白无华,体倦无力,语音低微,痰清稀,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脉虚弱。

12、掌握脾气虚证在脾虚众证候中的基础地位:

脾气虚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淡无味,大便溏泄,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无力,消瘦,舌淡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脾病的基础证型:大便稀、淡白舌、便血、乏力、腹胀、单腹胀大。

13、掌握食滞胃脘证、胃肠气滞证的临床表现:

食滞胃脘证: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腹部胀痛减轻,厌食,矢气酸臭,大便溏泄酸臭,舌苔厚腻,腐苔,脉滑数。

胃肠气滞证:胃脘胀痛、窜痛,痛连胁肋,嗳气频作,呃逆呕吐,郁闷不舒,烦躁易怒,脉弦苔薄黄。

14、掌握肝病证候中最常见的特征性症状:

肝气郁结:情志抑郁,烦躁易怒,善太息,胸胁少腹胀痛,或咽部有梗塞感,或胁下痞块,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舌质青紫或瘀斑,脉弦。

★肝病的常见临床症状:胁肋胀痛(特征性症状),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眩晕、头痛,黄疸,苔白脉弦。

15、掌握肝阳化风证候特点:

眩晕欲扑,头痛面摇,项强肢麻,肢体震颤,语言不利,步履不稳,舌红,脉弦数,或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喉中痰鸣,则为中风证。

16、掌握肾阳虚证和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

肾阳虚:腰膝酸软,形寒肢冷,以下肢为甚,头晕耳鸣,神疲乏力,阳痿滑精,妇女可见带下清冷,不孕,全身浮肿,尿少或见五更泄,面色晄白,舌质淡胖,脉沉迟细弱。

肾虚水泛:肾阳虚证状兼见全身水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腹胀满,小便少,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或见心悸气短,喘咳痰鸣,舌淡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

17、掌握心脾两虚证候特点:

心血亏虚+脾气虚的证状:心悸怔忡,眩晕耳鸣,失眠健忘、多梦,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或见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淡嫩,脉细弱。

18、掌握肝胃不和证候特点:

肝气郁结+胃失和降的证状:胃脘、胁肋胀痛或窜痛,嗳气呃逆,吞酸嘈杂,食少纳减,情志抑郁,善太息,急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19、掌握脾气下陷证候特点:

脾气虚的证状兼见脘腹有坠胀感,便意频频,肛门坠重,脱肛,久痢不止,内脏下垂,头晕目眩,少气无力,食少便溏,脉细弱。

20、掌握心与小肠在脏腑辨证中的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联,故气血相通。

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

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时,除表现口烂,舌疮外,还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和证候,叫做“心移热于小肠”。

若小肠实热,亦可顺经上于心,则可出现心烦,舌尖糜烂等症状。治疗上即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欢迎







































治疗白癜风的中成药
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ssnowman.com/zzzl/5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