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俗称心慌。是由于人们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跳一旦失去固有的规律,人就会不舒服,也就是常说的“心慌”。它可以是疾病的征兆,也可能是正常生理反应。
现代医学认为,心慌可以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人们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健康人一般仅在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高度兴奋时才会感觉到心慌,属于正常情况。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有过早搏动时,或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时,患者会有心慌的感觉。
一、中医学的概念和源流:
概念中医的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心悸是指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的基本证候特点是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以结脉、代脉、促脉、涩脉为常见。
心悸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
2.文献源流
《内经》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元代《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进一步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与怔忡加以鉴别。《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养气养精,滋培根本,”“节欲节劳,切戒酒色……不可误认为痰火而妄施清利。”清代《医林改错》则补充了瘀血亦可导致心悸,并记载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每多获效。
(二)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心悸的病因较复杂,既有体质因素、饮食劳倦或情志所伤,亦有因感受外邪或药物中毒所致。其虚证者,系因气血阴阳亏虚,引起心神失养;实证者常见痰浊、瘀血、水饮,而致心神不宁。
(二)病机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宁,引起心神动摇,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本病以虚证居多,亦由虚致实,虚实夹杂。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实者多为血脉瘀阻,痰浊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虚实可相互转化,如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脾肾阳虚,则水饮内停,气虚则血瘀,阴虚常兼火亢或夹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瘀血可兼见痰浊;而实证日久,可致正气亏耗。此外,老年人心悸多病程日久,往往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成阴阳俱虚证候。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为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
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诊断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常伴有胸闷不适,气短,乏力,头晕,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2.脉象可见有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3.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二)类证鉴别
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2.辨明惊悸怔忡
惊 悸
怔 忡
病 因
情志诱发
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
发病情况
阵发性
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
起 病
速
渐
全身情况
较好,实证居多
较差,虚实夹杂,虚证为多
病情轻重
病情轻,缓解后如常人
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
(二)治疗原则
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因于痰浊、水饮、瘀血等实邪所致者,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
(三)分证论治
1.心虚胆怯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发,劳则加重。
兼次症: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少寐多梦而易惊醒。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脉象:动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味。
附:外治法
中医推拿:推拿治疗失眠基本处方加:分胸腹阴阳8-10遍,振腹10分钟,摩腹3min,点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各1-2分钟,点心俞、肝俞、胆俞各1min,横擦心俞至胃俞节段3分钟。直推背部督脉、膀胱经5-8遍。
鍉针疗法:选安眠穴、神门、心俞、胆俞。常规局部消毒,施皮外触及术3-5分钟。
2.心脾两虚
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
兼次症: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纳少腹胀,大便溏薄。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
脉象: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
附:外治法
中医推拿:推拿治疗失眠基本处方加:振腹10分钟,摩腹3min,点揉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各1-2分钟,点心俞、脾俞、胃俞各1min,横擦心俞至胃俞节段3分钟。直推背部督脉、膀胱经5-8遍。
铍针疗法:选安眠穴、神门、脾俞、胃俞。常规局部消毒,点刺法进针,施皮下筋膜触及术3-5分钟。出针按压局部2分钟,保持局部清洁干燥24小时。
3.阴虚火旺
主症:心悸失眠,眩晕耳鸣。
兼次症: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视物昏花,两目干涩,咽干口燥,筋脉拘急,肢体麻木,急躁易怒。
舌象:舌红少津,苔少或无。
脉象:脉象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附:外治法
(1)中医推拿:推拿治疗失眠基本处方加:推桥弓8-10遍,分胸腹阴阳,振腹(重点关元)10分钟,摩腹3min,点揉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各1-2分钟,点揉肾俞2min,横擦肾俞命门3分钟,擦涌泉2min。直推背部督脉、膀胱经5-8遍。
(2)铍针疗法:选安眠穴、脾俞、肾俞。常规局部消毒,点刺法进针,施皮下筋膜触及术3-5分钟。出针按压局部2分钟,保持局部清洁干燥24小时。
4.心阳不振
主症:心悸不安,动则尤甚,形寒肢冷。
兼次症:胸闷气短,面色白,自汗,畏寒喜温,或伴心痛。
舌象:舌淡苔白。
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附:外治法
中医推拿:推拿治疗失眠基本处方加:按中府、云门,揉膻中,推两胁,分腹阴阳,振腹(重点关元)10分钟,摩腹3min,点揉神门、足三里,?肺俞、心俞至肾俞,横擦五脏俞3分钟,直推背部督脉、膀胱经5-8遍。
(3)鍉针疗法:选膻中、渊腋穴、肺俞、心俞。常规局部消毒,施皮外触及术3-5分钟。
5.水饮凌心
主症:心悸眩晕,肢面浮肿,下肢为甚,甚者咳喘,不能平卧。
兼次症:胸脘痞满,纳呆食少,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形寒肢冷,小便不利。
舌象:舌淡胖苔白滑。
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6.瘀阻心脉
主症:心悸,心胸憋闷,心痛时作。
兼次症:两胁胀痛,善太息,形寒肢冷,面唇紫暗,爪甲青紫。
舌象: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
脉象: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五、预后及预防
心悸仅为偶发、短暂阵发者,一般易治,或不药而解;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较为难治,但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及脉象变化等情况。如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未兼瘀血,痰饮,病损脏腑单一,治疗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病证多能痊愈。反之,脉象过数、过迟、繁频结代或乍疏乍数者,治疗颇为棘手,预后较差,甚至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脱等变证、坏证,若不及时抢救,预后极差,甚至卒死。
焦加立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