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想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不但需要熟读、熟记、理解医书的原文,还需要到临床中体会和实践。今天的文章,就是清代名医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望诊”经验。若五脏有疾,则必会在外部肢体有所投射,这些宝贵的经验,小编为大家送上——
肝病的临床表现1[原文]
肝病善怒,面色当青,左有动气,转筋胁疼。诸风掉眩,疝病耳聋,目视??①,如将捕惊。
2[注释]
①?:音huang,视物不明。
3[译文]
邪气盛的肝病病人容易发怒,面色发青。肝气运行于左,故肝病患者左胁肋部可有一种自我跳动的感觉,或胸胁疼痛,或筋脉拘急、痉挛、眩晕等。肝经所过少腹部位可出现疝气,伴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视物不清。有一种像有人要来捕捉自己一样的恐惧感觉。
4[解析]
肝位于右胁,胆附肝上,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循行于两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生筋,肝主目,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胆能贮藏和排泄胆汁,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且与情志密切相关,故有“胆主决断”之说。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于肝血虚、肝阴虚;实证多见于肝风内动、肝火炽盛、肝胆湿热及寒滞肝脉等。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肝不藏血,运动异常等方面,可出现面见青色,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头痛,手足抽搐,筋脉痉挛、肢体震颤,视物不清及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症状。
心病的临床表现1[原文]
心赤善喜,舌红口干,脐上动气,心胸痛烦,健忘惊悸,怔忡不安,实狂昏冒,虚悲凄然①。
2[注释]
①凄然:凄凉悲伤。
3[译文]
心病时,面色可见红色,喜笑的神情表现,舌红,口干渴,脐以上有跳动感,以及胸痛心烦、健忘、惊恐、心悸、怔忡等心神不安的症状,重则发狂神昏。如果出现心气不足的虚证,则会出现心虚胆怯、神情悲伤、苦闷不乐等表现。
4[解析]
脾病的临床表现1[原文]
脾黄善忧,当脐动气,善思食少,倦怠乏力,腹满肠鸣,痛而下利①,实则身重,胀满便闭。
2[注释]
①下利:腹泻。
3[译文]
脾病时,多见面见黄色,喜欢忧思,脐周围有跳动感,食少纳呆,倦怠乏力,腹满腹痛便溏,肠鸣下利等症。如邪气偏盛,则身体因重,腹胀满,大便秘结不道。
4[解析]
症状。胃病常见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
肺病的临床表现1[原文]
肺白善悲,脐右动气,洒渐①寒热,咳唾喷嚏,喘呼气促,肤痛胸痹,虚则气短,不能续息。
2[注释]
①洒淅:saxi。寒颤貌,即恶寒怕冷。
3[译文]
肺病的病人,可见面色白,神情悲伤。脐偏右部位可有跳动感,或恶寒发热,或咳嗽气喘,喷嚏,呼吸急促,或皮肤出现病证,胸闷胸痛等。肺气虚则气短乏力、呼吸短促、不足以息等症。
4[解析]
肾病的临床表现1[原文]
肾黑善恐,脐下动气,腹胀肿喘,溲便不利,腰背少腹,骨痛欠气①,心悬如饥,足寒厥逆。
2[注释]
①欠气:疲倦时张口出气。
3[译文]
肾病的病人,面色可见黑色,易恐惧,脐以下有跳动感,腹胀,水肿,咳嗽气喘,大小便不利,或小腹胀满,腰酸背痛,肢节疼痛,呵欠连连,心下悸动有悬空饥饿感,四肢厥逆冰冷等症状。
4[解析]
肾居于腰部,左右各一,与膀胱相为表里。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充脑,主水及主纳气。肾在志为恐,其华在发,在体合骨,开窍于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膀胱具有贮存尿液及排泄尿液的功能。肾中藏元阴、元阳,为脏腑功能活动之本,肾病多虚证。临床表现多为面色黑,腰酸背痛,耳鸣耳聋,齿牙动摇,阳痿早泄,精少不育;女子则见经少经闭,不孕,水肿,咳喘,胸部满闷,呼多吸少等症状。
版权声明: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文章为网络搜集,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目前+人已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白癜风疾病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