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您的位置:怔忡 > 怔忡治疗 > 短评拾掇7421 >

短评拾掇7421

短评拾掇.7—4.21

林文月《拟古》(文化艺术出版社,年)

人生为文模拟始,此盖通用之情理也。想当年初读迅翁文字,惊且骇矣,叹而服矣,落笔不免为之矩镬,以偷其典雅峻切之意,虽有画虎类犬之嫌,而其心其情自可谅。林文月之所谓“蓦他人之作,创独树之风”,是推而广之而已,集中与今人文章互动者,久而忘其模拟,多有佳作(只《你终于走了,孩子》一篇,着力过猛,凄厉过甚,不合胃口),而上觑古人时,居然踉跄孟浪,遽有“才之不可强也如是”之感。(.4.21)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文化艺术出版社,年)

最近读书的状态不大对劲,按几位朋友的话讲,是已持续了不短的一段日子了,我自己倒也并非全无所觉,譬如每日读书真如矿工挖煤,兢兢不敢稍停,被督工的鞭子抽打着行进,其实那些黑得发亮的煤块都被剥削了,并没有为自己发一点光热,又哪里谈得上是行进,那执鞭者是谁不也很了然么,就是那个书海前无限惭惶的自己。又譬如现如今我已读不进散文了,顶多读些有理趣或机趣的学人随笔,而不直接指涉学业与学术的文人散文,避之如遇水火,勉强取读,也不过是一通干嚼——我简直都听得到书页的木屑纷纷洒落的动静了。我自然也知道,这舍书之外无它事的最后,是连书本身的意义都要消灭,而时间的洪流在我的血管里徒然奔涌,与心的障壁作訇然的巨响,耳鸣眼匮,对生活实在丧掉了切合的气力,自己提笔只会茫然四顾就不说了,见了别人的文章也要苛刻得不近人情,想,“日常无非如此而已,写他做甚”,再远一点,便恨恨而曰其“矫情”,这是一种反噬己身的贪婪,一种故作姿态的疏离,诶,这样的自己着实可怕而且可怜……今天读这几本小册子,只是为了接济一下日益枯竭的自己(林文月女士的散文于我好像是有些平软了,我期待杨牧的那两本散文集)。(.4.21)

非马编《台湾现代诗四十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年)

感觉选诗标准挺奇怪的,我预料中的很多诗都没入选……当然这也很正常,毕竟选集这类事情本就“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但说得不客气一些呢,这个选集并没有给我带来一个对台湾诗坛的全面而深刻的了解,甚至,我倒是借此知道了台湾诗坛不那么成熟的一面了,名家名作当然也有,名家的不名作和不名家的不名作其实也为数不少(之前的台湾诗歌对我真是个很辉煌广大的印象,大约是因为所经眼的都是些很惊艳的大作),尤其是主编非马的诗,真的很有些稚气了……话说写讽刺诗真的需要这么直露的嘛?!(.4.21)

林文月《写我的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读书是一生事业,怀人自两样心情(不知怎么我读着这本书而不自觉地想起的另外一个人居然是辛德勇,他和林文月这样的名门才女是全不搭边儿的好嘛,但这两个人,的确又都写了同类型的文章的,虽然他们俩的文风全然不同。对这事儿,辛德勇的书名说得很切,就是“读书与藏书之间”,其实还不止这两维,谈得深情一点的时候,都涉及到了书背后的人的,辛的老师黄永年,林的老师台静农,都是这样)。(.4.21)

吴鲁芹《暮云集》(上海书店出版社,年)

柴而不瘠,细而有味(也许还可以添一个老而弥辣)。(.4.21)

林文月《饮膳札记》(译林出版社,年)

君子不远庖厨,遂得其乐而已(文字亦好,指径更切,按其次序,可以得佳肴矣)。(.4.21)

瞿世镜编《詹姆斯心理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年)

翻译的确感觉怪怪的(包括巫宁坤译的那一篇也是如此),但詹姆斯的慢热型的叙述,还是一点一点把寒意渗了进来,三个悲剧故事,他们未作恶事,为何这样……不过这一系列的大师小说集的“哲理”、“醒世”、“传奇”、“社会”、“心理”之类的前缀,颇反应了些国人对西方文学的体认,范围不定,标准不齐,窄化而且混乱,起码这一套丛书尚未备好一副情合理的消化渠道。(.4.21)

钱理群,洪子诚主编,姜涛编《诗歌读本.大学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同学那儿借的一本书(这里似乎可以闲扯两句。所以借书,倒不止是因为清人说的那句“书非借不读”,这话毕竟淘气了些,而具体说起来,要么是手头没有紧着要看,要么是对持有者的信赖,知道他那儿来的书必有可观,我这次是两者兼而有。此外还有一点小心思,我是喜欢看别人的批注的——在图书馆的书上收不住笔头的恶劣行径自然不算——这也不是什么窥伺欲作祟,而是说,读书如行路,那些批注既是同道的同行,又是路边的标识,又是先有的辙迹,按图索骥,很可以一引会心之笑与恍然之悟的;这究竟是很快乐的事了)。所以又是读诗,倒没什么特别的深切用意,只常戒惧着一句话,谓“读史读粗了眼”,我之学于历史,堂室遥遥未入,而眼居然已经粗了,不说揉得进沙子,也常有漏网之鱼了,读诗,“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殆救弊之必由也欤。此一读本,真是出乎意料的好,我原先不曾料到,国人也曾编得这样的精品导引读本的。选诗选文俱佳,识见也很透辟,照这样子顺理下来,如登楼之有梯,如涉水之有舟,趋高行远,乃得以分明矣。(.4.20)

索德格朗著,李笠译《我必须徒步穿越太阳系》(湖南文艺出版社,年)

一个爱诗也懂诗的同学推荐的(很羡慕她对诗与诗感的触觉和捕捉)。便就取来读了,果然很好(忽然发现译者也是翻译特朗斯特罗姆的那位),自然,瑞典语我是不懂的,只能在译文里领略这些伟大的心灵与高古、峻切的诗句。索德格朗的诗的主题,可以归结为她自己的那一句“爱情,孤独,以及死亡的面孔”,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它们水一样寂静,火一样热烈,也许这是个坏习惯,我读这些诗的时候,常把它们与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意象联系起来,在相似处找到故友一样的微笑与啼泪,在离合处怔忡,为着启动张力的弧线。反而是译者所宣称的她后期“吸引众多读者的魅力所在”的以先知、女王、圣徒、神、上帝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与感受的诗,却让我有些消化不良,诚然,“啊,人!我们必须忘掉自己/重新与宇宙融合”,这份神圣感与献祭感对人类来说也许是不可或缺的,是徒步穿越太阳系的食粮,但我更乐意去相信,起码在诗的国度,让万物得以葳蕤生发的光和热,不是尼采式的“是我金灿灿的睾丸”的“太阳”,而是“一个无法忍受自己而上升的太阳”(是尼采的女儿而不是尼采本人,事实上,尼采的文章写得极高妙,神思奇横,但他的诗却称不上是第一流的诗),它的光不是太丰沛了而外溢的思考和激情,而是一种向内坍塌而迸射的力量……她的第一首诗的结尾是“一个环套住这些事物/无人跨出的环”,这个悲哀的意象贯穿了她的一生,或隐或显,弥漫一切,了然此环,遂知她之为女人,之为诗人,之为女诗人,是如何的燃烧与烬灭(一个找不到自己的边缘的环)。她的诗句最好的时候,简直就像“一座雪白岛屿/沉入迷濛的大海”(与之给予了我同样的感动的是另外一句诗:“天上飘着一朵云/水中漂着一座岛”,它们像是沉入清澈河流的白色雕像),悬挂在宇宙中所有的角落的心,都由之而小叩而大鸣——你不得不相信,“诗歌宽广的翅膀在她头上盘旋”。(.4.20)

特雷弗著,管舒宁译《雨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年)

爱尔兰真是个神奇的国度,可以拥有这么多的大师级作家……特雷弗正是其中一位。他所加以描绘的,是一个正在悄然分崩离析的世界,但他的重心显然并不是呈现这一崩塌的过程,而是从一个个或彼此孤立或相互勾连的人生断片,投射出一个已然失落的现实的真相。正如普里切特对特雷弗的评价:“将人类的隐秘激情和那些良知的微妙波动尽展无疑”,摒弃了戏剧化的情节推进,特雷弗更擅于在极尽幽微的情感与蓦然闪现的意识深处爬梳与寻觅,推进的人与人性的各种可能性,而这一切都是以再寻常不过的日常体现出来的;这正是他可怕的地方。被孤独与绝望包裹的男男女女,疲于应对的荒寂空无,特雷弗在人生的困境之外,也以偶然的平凡的生活奇迹,给予他的人物以恋慕与温柔。(.4.20)

雷蒙德·钱德勒著,顾真译《长眠不醒》(上海译文出版社,年)

可能是我读法不对,这种所谓的“硬汉侦探”对我的胃口来说真有点儿硌得慌。(.4.19)

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译林出版社,年)

布鲁姆真是一个狂热的莎翁粉啊,“莎士比亚式”也许是这本书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了(当然也许是无理取闹了,不过我想,难道欧美世界以外的文学都不在布鲁姆的眼光之内么)……另外,读布鲁姆评论那些已读过了的作家的作品,就像在无边的旷野上奔跑,而月亮慢慢升了起来,至于那些还未曾读的,又像踩着纸片楼梯往上行进一样,时不时有坠空之忧惧;这让我怀念起来,曾经有过的真正地扎扎实实地去读一部文学正典,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情啊。(.4.18)

潘雨廷著,张文江编《潘雨廷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年)

选读《论孔子与“六经”》、《论〈道德经〉的“执今之道”》、《论庄子的思想结构》、《论史记的思想结构》、《详论《〈汉书·艺文志〉,以见中国的“目录学”犹今日的“系统学”》、《论初期佛教与吾国思想的相互影响》、《论王船山以易学为核心的思想结构》(话说老先生是多喜欢“思想结构”这个词儿啊……),其他的涉及易学的都不懂,所以跳过。老先生的文章多有民国气,觑眼极大,只不知其根祉究竟如何,现在读着也就只能观赏一番而已,再往下实在摸不着头脑。(.4.18)

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讲的范围很广,有儒家、禅宗经书,有元代套曲,有日本能乐理论,有明代小说,可见是能圆融知识而牵连人世的,这路数大抵是根植于他的天性而又从他的老师潘雨廷那儿发扬奋厉的(也影影绰绰有钱鍾书的影子)。讲的东西很细,大多是依据文本,一句一句掰扯,直到发散至于无尽,又兜转回来,灵珠走盘,溪水下山,随机迸发,无不通透,这种讲法当然很考校讲者的水平,而到了他这里,却真给他打通六合的机会了,甚至说到畅快处,让人不得不疑心,他的本意究竟是讲要古典学术,还是借此阐发他自己的人生经验。我相信听他讲课一定很有意思,他的学生也能在这里神游冥合,一见天地之美,这里有一份儿很照顾听者的平常心(虽然也因此他有时候的对历史人物的出语显得有些轻薄)。《学记》里有一句话:“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张文江也,其善博喻者乎?(.4.18)

张文江记述《潘雨廷先生谈话录》(复旦大学出版社,年)

读此类书(毫不讳言地说,因为不懂“易经”,不懂“气功”,也没这么杂的知识眼界,这部谈话录我大多都没读懂,何止不懂,简直云里雾里,不得不匆匆而过,不过老实来讲,有些句子真是可畏的明白畅达;他的弟子张文江也有这个趋势,但究竟收转得住,要好理解多了),感觉会很奇怪,我所知也浅,不晓得西方世界如何,但中国自古很能出这样的人物,就是学问是有的,识见也是有的,而且观照人世,体察人心,也是圆融贯通,无所不至而无所不宜的,好像偌大个世界在他们面前好像个不着一缕的孩子——孩子的世界固然自辟一国难以索解但他们同时又是最清亮见底的。之前看徐皓峰记录的李仲轩的《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就有点这个意思了,潘雨廷究竟是个学人,东拉西扯的本领远非李可及,但这么个意思毕竟可以连通起来(气功与武功),记得那时我有个批语:“看他七扯八扯,总归是个道理,一时被他圈了,看何安下走马观花似的,下了山去,吃食,立身,杀人,练功,施法,见性,志怪,养气,夹杂着什么儒释道,什么神魔仙,揉搓得金灿灿一个圆坨坨。后来便就疑了,盖世间事情并非全没道理,但若下得口舌,便能网罗进去,哪有这便宜功夫呢。”这感觉与疑问直可照搬到这里来。然而不论如何,是对是错,是真是假,这类人的天机触发,人情练达,也还是很可感佩的。(.4.17)

北岛《波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

小说(属于那种文学史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意义的作品,因为写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所以里面的任何信息,似乎都可以被解读出很多东西,然而小说本身却真的还很不成熟,当然,也不必以此来苛求时年二十五岁的北岛)……李陀借题发挥的那篇序言很好(感觉配着戴锦华《隐形书写》来读会很带劲儿)……(.4.17)

余英时《人文·民主·思想》(海豚出版社,年)

这种由通贯而清明的识见所裁断分辨的历史文化现象与文章,真有启人壅塞的力量,另外,此书也可以作为窥探余英时学术门径的导论。(.4.17)

方方《闭上眼睛就是天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到了这里却把笔力显现出来了。虽然都是写小人物的沉沉浮浮故事,而作为一个女作家,方方写武胜松这个小男人却比写英芝这个乡村女性强多了,叙述文字与节奏很切,人物也拎得住,那人生的悲喜剧就黑夜降临一样落了下来。(.4.15)

方方《奔跑的火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有野心然而对小说理解又不到位的失败的小说的范本了(英芝只是一个叙述的衍生品,她的悲剧命运,是作了一个设定情境的车轮下的灰尘,而不是一种挣扎的声音,这样,这个所谓的女性主义的文本,就失却了它的任何意义)。(.4.15)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著,周帆译《海上钢琴师》(湖南文艺出版社,年)

同名电影是我的心头大爱(看电影时想起的反而是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短篇《第三条河岸》以及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也许与文中的父亲与男爵一样,之所以不靠岸或者不再靠岸,是因为他们知道世界本身就是一个隐喻;他们已不需要别的喻体了),但小说……只能说又是一个二流小说与一流电影的例子。(.4.15)

张文江《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复旦大学出版社,年)

此人脑筋真活泛也,读时不禁想起了顾随这一类的学人(同样的尊崇迅翁,同样的体贴物理,与世变化,因势冥合,随空挥洒,落地生成,读之令人精神爽利)。(.4.15)

张文江《〈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上海文艺出版社,年)

有深切著明之意味也(如此逐字逐句讲解,虽曰细碎,而为后学,真有拨冗发明之效用)。(.4.15)

张定浩《爱欲与哀矜》(新星出版社,年)

“在所有的书籍阅读体验中,阅读书评恐怕是最令人心酸的,因为最能感受到时间对于文字的侵蚀。”舍舟登岸常常是不可避免的,除非那舟可以不依水而别有存在的价值,书评假若只是一个私人书单,一份阅读指南,那意思自然也不无不可,但最好究竟还是像张所推崇的艾略特、奥登一样,自有不朽的价值。张的文字,实在平稳,然而有时不免太过平稳,在细密处让人感到兽爪抓过海底一样的寂寞。我所感慨的,只是他的读书生活,实在已是一个非学院派的读书人所能达到的最好的阅读与写作(也即生活)状态……之一。(.4.14)

江弱水《赖床》(北京大学出版社,年)

江弱水他自己其实也晓得的,“写小品,一要有材料,二要有意思。风和雨就是材料,心情就是意思。”作为一个学者,他的学识是不阙的,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文辞是不俗的,所以他也就“材料有的是,意思也有的是,那么就写好了,写法是用不着的……为文,无法之法,常有不轨之举”。爱掉书袋嘛,掉得好,人只得夸,又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样,也就不免“我估摸着自己最好的散文其实都在学术著作里”了,他的著作我倒大多读过的,可证此言不虚。(.4.14)

阿兰·德波顿著,陈广兴译《无聊的魅力》(上海译文出版社,年)

呵呵。“无聊”是有,“魅力”嘛就恕我眼拙了。(.4.14)

杨炼《饕餮之问:杨炼组诗代表作、新诗作、译诗精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年)

读诗是与诗人、特别是与自己角力,手腕越强,技法越高,格之则层层而上进,次次而展开。读杨炼的诗大约并不是很愉悦的体验,(譬如他对腐烂、呕吐、死以及鬼这些词语与它们所携带的问题的特别的热切),毕竟“一根鱼骨被打磨得更尖不可能是错误”,好吧,那就一直打磨下去,直到一首诗成了梗在喉间的一根尖刻的鱼骨。毕竟“写得好就写至阴暗生命的报复”,好啊,那就来一场华丽的复仇,直到生命本身完成对它本身的反动。毕竟“我们幸福地拥有黑暗和发梢那么轻的启程”,好咯,那就赶紧出发,直到北极星嵌在额头正中的时候一切方向都可以被重新定位。(.4.14)

杨炼,友友《人景·鬼话》(中央编译出版社,年)

“人景”部分好像太“日常”了(有些直接就是日记体了,很鸡零狗碎的鸡零狗碎,语言很缺一些锤锻),“鬼话”部分又好像太“诗”了(有些直接就是诗了,当然可以理解诗人这样的表达,诗人总是有任性的权力的)……最羡慕的还是他们这样的生活方式,不是漂泊或者离散,而是说,作为诗的一种存在“方式”的“生活”,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的呀。(.4.13)

陈明洋等著《真相》(《南方周末》精华本)(南方日报出版社,年)

也许追求真相的勇气比真相还要重要(与我的几个朋友相比,我不算是个南周粉,虽然我的初高中课间为数不多的娱乐之一也一样有看这本或者类似的杂志,那是一个年轻人对于笔杆子所能发挥的直接现实效用的最初的想象。这本精华集是很早了,依我的年龄以及新闻报道的及时性,除了现在这样的机会,我想我大约是读不到它们的。一向很钦佩真正的新闻工作者的才华与勇气的,虽然这一本貌似并不十分出彩,政治意味略重,揭露现实过浅,尚不足以语批判云,然而毕竟是现场传来的呼声,读来也还是很爽利的)。(.4.13)

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品选》(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年)

好吧其实就是受了文学史的诱惑来读这些原本是被转述的客体的作品的,也有点儿补课的意思(这种感觉挺奇妙的,像是认识了一位早就有所了解的新朋友)。一共六百多页,小说占了近半篇幅,都是名家名作,耳熟能详那种,不过怎么说呢,文学史的意义有时还是压过了单纯的文学价值的(毕竟文学史要考虑的就不止是文学性本身了)。很多是之前读过的,所以翻得很快,没读过的大多是那些所谓的“十七年文学”,因为怕它们都是一些概念化的作品,以现在的眼光读读,确有这免不了的弊病,然而也并不是不可接受,即使是为着一个通贯的了解也是有必要的;它们毕竟真实地发生过。(.4.13)

田晓菲《赭城》(江苏人民出版社,年)

诗与散文的盛宴……旅行就是一场华丽的想像(田晓菲早年是以天才少女诗人的形象出现的,确然有着诗才与诗眼,所选所译所解都妙会于心,让我对那些诗篇有了别样的体会与知觉,而她又有令人羡慕的精博的学问为支架,那文字咀嚼起来还是很有意味的——虽然游记好像都长着相似的面孔,但究竟又看得出不同的性情。她后来又写过一本《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行旅写作》,也是很好的书,看来是渊源有自的)。(.4.13)

马世芳《地下乡愁蓝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大约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值得纪念的吧。我很惭愧,我的青春不是与音乐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那段日子乏味可陈——音乐只是作为遥远的、深远的背景乐存在的,好的坏的也都听过,然而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听来就不免是散钱无串,至于今日,音乐对我还是一个个漂浮的孤独星球,我听它们,但并不能给它们一个光芒熠熠的丝绳为之序列。好吧其实何必强求呢,就这样听下去活下去吧……(.4.13)

陈传席《悔晚斋臆语》(中华书局,年)

文字、识见都很差(专以“语以半文半白者为佳”为定见,而不知两不得兼之尴尬也,又嫌弃明清文人格局太小,却明清都学不得,一味故作惊人语而已),欲学明清小品,才不及,力不逮,妄为之则如是而已。(.4.12)

阎连科《写作最难是糊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

……真不知这种随笔散文集有什么出版的必要。(.4.12)

伊恩·麦克尤恩著,郭国良译《赎罪》(上海译文出版社,年,年重印)

作家是、作家的命运也是“担当人性中最大的可能(鸡蛋和下蛋的母鸡是两个人)——先天下之善而善,后天下之恶而恶,这是真正的作家吧(小说比电影好看多了,真的,影像的表现力太强烈又太有限了,以至于小说最幽微的地方根本无法搬到银幕上去)……一本书是另一个自我的产品,布里尼奥是个天生的作家,她没有秘密,然而一切混乱的生活与命运都要重归有序……也许我们如今所缺失的正是这个,这种看似无谓的自我衍生与自我超越,我们曾经以集体的失败和个人的成功使这种缺失扩展为一个精神的深渊;与我们相错而处的时光无一幸免都开始滑向这一具有巨大引力的内心所在。于是一切的缓慢源于我们正坐在我们自己的身体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其实都已发生过了。(.4.9)

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大学出版社,年)

很称职的入门书。只是这样打一棒头给一甜枣的批评模式,也不得不遮蔽许多东西吧。(.4.7)

——之于式

《真相》(南方日报出版社,)

平心而论,收录的“特稿”并不能以好字概括,甚至达不到如今普通的专业水准,不过,当今是很少见如此文章了,抛弃文学性与新闻性,仅仅以内容而能为每一个人文习好者所反复阅读,揭露着我们真实的生存境况。英雄的伟力会被日常的琐碎消耗殆尽,能将旧事重提者才是伟力加持之人。“生活比政治重要,这是中国人的一大进步。”进而言之,我残存至今的一点点天真的理想主义,不敢说是南周给予我的,却总是会在不经意间看到一点点影影绰绰的影子。(4.9)

《拓跋史探》

作者:田余庆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11页数:定价:46.00元装帧:精装丛书:三联文史新论ISBN:7

传统与故事,弥漫在云里雾里之间。在每一个当下的关口,都是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的停滞时间,停滞的久了,也就连起来成了线。作者以衰年转治向称难治之拓跋史,能以隐于其后之乌桓史贯穿全书,更不惮将思路的起承转合之处一并告出,以待来者。于是乎,不仅《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是学界第一流文章,《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亦可与之双峰并峙。书后附录收入两篇商榷补正类文章,可见学人拳拳事学之心。(4.15)

《中国学术》(第一辑)

作者:刘东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01定价:26.00元装帧:平装丛书:中国学术ISBN:6

选读阎步克、李伯重、荣新江、周锡瑞、陈意新文章及诸书评,觉书评似与编者初衷相去不止一间。(4.16)

《〈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

あくい

作者:张文江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年:-8-1页数:定价:CNY27.00装帧:平装ISBN:9

融脚注入文中,无妨文本之阅读。(4.17)

——秋实

初学斋

之于式秋实

赞赏

长按







































河北哪里治白癫风
女性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ssnowman.com/zzzl/442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