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胡春丽,博士,复旦大学出版社副编审,研究方向为中国经学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清代学术史。
摘要
毛奇龄所作诗文甚多,清刻本《西河合集》是收录毛奇龄著作最完备的集子。而散在集外的作品仍有不少。《纕芷阁遗稿序》《锦官集序》《家塾教学法序》《步陵诗钞序》《读书正音序》《无双谱引言》《读史亭诗文集序》《金华文略序》《世经堂集序》《送邵子湘之登州》就是其例。这些诗文中既有他对友人的缅怀和推崇、对时事和家乡的感伤与怀念,也有他对书画、音律、诗文和教育的理解,体现了他交游甚广、博学多才的一面。
关键词
毛奇龄;散佚著作;考证
毛奇龄(—),又名甡,字大可,又字齐于、初晴、晚晴、老晴、秋晴、春迟、春庄、僧弥、僧开等,号西河、河右,浙江萧山人。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在经学、史学、诗、文、词、戏曲、绘画、书法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李天馥说:“其诗其文,皆足上越唐宋而下掩后来。间尝以其诗比之少陵,以其所为文拟之吏部,觉少陵与吏部俱无以过。且即以其学而较之唐之孔仲达、陆德明、小司马、李善,宋之刘攽、洪迈、王应麟、马端临辈,而诸公所著,皆能指其瑕而摘其类。然且才不能相兼:杜歉于文,韩逊于诗;而才又不能兼学,韩、杜、欧、苏,典籍稍疏,而孔、陆、刘、马辈,则又徒事博恰而无所于著作。而西河皆有以兼之。”[1]
毛奇龄像
毛奇龄的诗文词及史学、经学著作,始刊于康熙三十八年(),由门人李塨、盛唐、王锡、邵廷采等加以编辑,陈元龙、李庚星等人予以参校,名为《西河合集》,分《经集》《文集》两部分,“凡经集五函,合五十一种,共二百三十六卷。文集五函,合六十六种,共二百五十七卷”[2]。此后,毛奇龄仍笔耕不辍。卒后,其从孙毛雍及门人蒋枢等于康熙五十九年()重加补辑,后来又经过其曾孙及孙婿等三辑。三辑后的《西河合集》,是目前所见收录毛奇龄著作最完备的集子。然而毛奇龄所作诗文甚多,散在集外的作品仍有不少。现就笔者搜讨所得,辑录《西河合集》外诗文若干,予以考证,以飨同好。
纕芷阁遗稿序
余与吴子应辰、何子卓人、吴子征吉、陈子山堂皆以文字受知于非庵夫子。夫子亦不惜倾心下之,余数人益复峻洁自持,绝不以私事走谒公庭,盖三载如一日也。鸣琴之暇,尝以诗酒晨夕唱和,剧论今古。兴酣时,往往称述夫人闺训,几至呜咽,不能自胜。
若夫《纕芷阁集》,固向所什袭,不屑为一二俗人道者耳。一夕,忽手是编,嘱余数人序跋,并谋得良劂工付梓。岂非以夫人之贤,不以诗词重?而夫子重夫人之贤,未始不以诗词见耶?余因持稿以归,亟呼童子烧烛竟读,如遥山吐月,如秋水流云,如烟波泛艇,如萝薜裁衣类,以淡远处,使人把玩不尽。微论乍离乍合,或泣或歌,绝似须眉男子;搦管濡毫,曲曲写出,并能举须眉男子之所欲言与不能言者,一经夫人之口与手,无不豁然跃然,愉畅于心。目其才情笔致,拟自班姬、文姬而外,无能与夫人比肩颉颃者。真闺秀之绝技也!戊午秋,会有博学弘词之举,促余赴召,余亦匆匆公车北上,每以不及竣事为憾。若夫黼黻瑶章,裒辑成帙,以垂不朽,则应辰诸君,谅亦与余有仝志云。时康熙戊午岁桂月望日,题于北山草堂,门人毛奇龄大可氏顿首拜撰。
按,此文载左如芬《纕芷阁遗稿》卷首,作于康熙十七年()八月,时毛奇龄56岁。《清史稿》志一百三十《艺文》四:“《纕芷阁遗稿》一卷,左如芬撰。”左如芬,字信芳,安徽桐城人。左光斗孙女,左国林仲女,进士姚文熊妻。左如芬嫁与姚文熊后,伉俪情深,跟随丈夫学诗。所写诗歌以描写婚姻爱情生活为主。纕芷阁为左如芬书斋名,因以名书。姚文熊,字望侯,号非庵,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康熙十五年(),姚文熊官萧山县知县,奇龄得从之游。康熙十七年()秋,奇龄应博学鸿词之召,行将赴都,因于此时为姚文熊亡妻左如芬《纕芷阁遗稿》作序。《纕芷阁遗稿》卷首除毛奇龄序外,另有徐允定序、眠樵老人左国棅序、姚文熊序。徐允定序作于康熙二十二年(),集当刻于此时。南京图书馆藏。
锦官集序
渭仁以诗文名于人,所称《健松斋集》是也。夫健松斋者,本志其先臣遗业伤于风雨,赖是公健在,以示安石有后,能庇其甘棠勿衰之意。而其诗其文,亦即因之以嶃绝伦表,予尝诵其集而嘅焉思之。
今幸与渭仁同受笔札,抽文撷史,将以窥其所学,且得进验其太平丹雘之具,乃渭仁当此,矫矫然若有以自异者。会西南初辟,天子念巴蜀材薮,既幸前涤,将大兴文教,与斯民更始,于是特敕词臣搜文其地,而渭仁首衔命往。夫为国升贤,岂非盛事?顾是行,则有趦趄不欲前者,盖万里之行,古所难也。七盘九陇,望若青天,且习俗相嬗,每以轺车征逐为名高,地僻则逢迎不前,民困瘠则王臣觐觌,馈享往来之节,不足以胜任而愉快。是固今之所相顾而避焉者也。渭仁出都时,病怔忡尚未愈,驰驱崇山深箐中五千余里,荒城古驿,仆马瘏痡,然且登临凭吊,题诗满壁。即撤棘以还,山川名胜,必歌咏以尽其致。
读《锦官》一集,其襟怀所寄,岂犹然分厅聚草,悻悻自得者所能几与?古无词臣亲贡士者。郡国解士,门下无车骑之劳,鏁厅宽,然不限以月日,无灯烛促迫、箭欜朴击之苦,故得与参详小试官倡和咏叹,以纪盛美。今则计日就道,画时竣事,其得为韵语自娱者何有?而渭仁处之优然,一如其居健松时者。则是公健在,其为磊砢以节目,固未艾也。若夫入蜀有二事,俱不足为渭仁比。宋祁知成都,携所修唐史以往,夜堂燃烛,必出媵和墨伸纸,而大坐其间,使望者知太守修史以为荣。渭仁亦方修明史,顾不携之行。张方平在蜀得苏轼兄弟,不敢自试,必献之词臣欧阳修者,而后足以升其人。今渭仁受使,亲试之而亲升之,嗟乎,其加于古人何等哉?若其升贤之书,自具别录,兹集勿及也。康熙甲子冬月,西河弟毛奇龄僧开氏拜题。
按,此文载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二十《锦官集》前,作于康熙二十三年()冬,时毛奇龄62岁。《清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二《经籍考》:“《健松斋集》二十四卷、《续集》十卷,方象瑛撰。”方象瑛,字渭仁,号霞庄,浙江遂安人。康熙六年()进士。康熙十六年(),候补中书舍人,分校戊午科顺天乡试。十八年(),举博学鸿词,试入高等,授翰林院编修,纂修明史。二十二年(),典试蜀中。二十四年()冬,请假还里。著《健松斋》前后集、《行世方氏先贤考》《松窻笔乘》等。康熙二十二年(),蜀乱始平,补行乡试,方象瑛往川典试,沿途记载景物,感时凭吊,成《锦官集》二卷。奇龄与方象瑛同乡同年,又同馆纂修明史,象瑛典试四川,奇龄以诗送行。[3]康熙二十三()年,象瑛试竣返京,即以是集付刻,奇龄为作序。
家塾教学法序
古者教子弟之法,师以三行,保以六艺,未尝专主呫哔课诵及授简橐笔之事。惟天子、诸侯及乡大夫、元士之適子,则有六书、九数、典文、简策诸务,行于虎门,令其娴习之,以为他日用世之藉也。今世则不然。学校之造世,文衡之选士,全以是物之优劣为进退,则又无分贵贱、少长,皆为最急之务矣。
濲水唐先生献策长安,出为师氏者若干年,历东西两浙人文荟萃之所,皆坐拥皋比,令馆下诸生执经北面。其为三物、六德兴起后学者,既已习之有素,且艺文灿然,见诸法则。所至省课诸生,皆视效之。此真见诸行事,未尝仅托之空言者尔。乃睥睨之间,拂衣归里,复取平时所为《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二书,梓以行世。其间讲求之切,择取之精,一字一注,皆有绳检。所谓哲匠稽器,非法不行者非与!夫弓冶之后,必有箕裘,世家子弟,皆有承授。先生席累世勋贤之裔,守其青箱,传之不坏。今即以其所世嬗者,公诸海内,盖不私其美,而教化乃广大焉。或疑先生以师保之尊,久历庠序,兴德兴行,归田而复取呫哔课诵之法,谆谆留意,似非要务。尝读伏生《大传》及班掾《食货志》,知乡大夫归田,每出而为闾党师,谓之上老,终日居里门右塾,以掌诰诫。先生之著二书,抑亦乡大夫居塾之遗情也乎?故其书旧名《家墪教学法》,吾愿受其书而求其法者,由此渐进于诚、正、修、齐。经为治平之本,安见二书不为《大学》之先资也乎?康熙己卯季春月,年家眷弟毛奇龄顿首拜撰。
按,此文载唐彪《家塾教学法》卷首,作于康熙三十八年()季春,时毛奇龄77岁。唐彪,字翼修,以明经任会稽、长兴、仁和训导。尝问学于黄宗羲、毛奇龄之门。胸罗万卷,而原本于道,仇沧柱称为“金华名宿”。解职后,益力于学,所著有《身易》二篇及《人生必读书》《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等书。唐彪初以《父师善诱法》名其书,合刻重印后则称为《家塾教学法》,包括《父师善诱法》《读书作文谱》两书,其中《父师善诱法》以论教法为主,《读书作文谱》以论学法为主,系统阐述了儿童教育的理论及方法。此书初刊于康熙三十八年(),卷首除毛奇龄序外,另有康熙三十七年()仇兆鳌序。此书现有康熙四十七年刻本、西京清麓丛书本等。
无双谱引言
古画无雕本。李公麟画孔门弟子,曾琢于石,顾未雕木也。宋绍熙间刘待诏进《耕织图》,用枣木雕之,然其本不可见。余幼时观陈老莲雕博古牌,以为绝迹,而南陵以《无双谱》继之。
夫南陵与予同为诗,与徐仲山同学书法,未为画也而画精。即是谱名《无双》,而实具三绝:有书,有画,又有诗,不止画也。为画特精,纵以绍熙旧雕本而合观之,定无过者。适有以刘待诏清波门故居相问,余乃感其事而弁为是言。七十七老人奇龄。
《无双谱》毛奇龄序
按,此文载金史《无双谱》卷首,作于康熙三十八年(),时毛奇龄77岁。金史字古良,又字射堂,别号南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擅长人物画。《无双谱》又名《南陵无双谱》,是清初人物版画的代表作。金史挑选西汉至南宋40位名人——张良、项羽、伏生、东方朔、张骞、苏武、司马迁、董贤、严光、曹娥、班超、班昭、赵娥、孙策、诸葛亮、焦光、刘谌、羊祜、周处、绿珠、陶渊明、王猛、谢安、苏蕙、花木兰、冼夫人、武则天、狄仁杰、安金藏、郭子仪、李白、李泌、张承业、冯道、陈抟、钱镠、安民、陈东、岳飞、文天祥,绘成绣像并题诗文。此书初刊于康熙三十年()左右,卷首除毛奇龄《引言》外,另有陶式玉《读〈无双谱〉》、王士禛《读〈无双谱〉复言》、宋俊《弁言》、徐咸清《南陵先生〈无双谱〉叙》、董良槚《读〈无双谱〉引》、金古良《〈无双谱〉自叙》,末为金古良门人卢询题词。此书后被不断翻刻,有乾隆间沈懋发刊本、光绪十二年()同文书局石印本、民国十八年()陶氏石印本,及郑振铎编《古代版画丛刊》影印本。其中以康熙间初刻本为最佳,后世翻刻本多将序言删去。
步陵诗钞序
萧山沈氏本名族,代生才人。少时与沈七禹锡为“永兴四友”,而七工诗,每诗出,邑里皆诵之,不幸早卒。既而沈十功宗复工诗,与山阴傅君孝廉合刻行世,世所称《江园二子诗》是也。今皆不可见矣。邑中为举文者,盛于他时,而为诗为词,率百不得一。
可山弱冠既能以举文争长艺林,而诗之与词,复能嗣前哲而振兴之,抑何天才通隽有如是也!夫诗词之迁变屡矣!曩时景陵、云间在启、祯之际,相持不下,而究之两家子弟,不能遍存。今则虞山创说行海宇矣!长安高髻偶新世目,而一当时过,即如夏炉冬扇之不可以暂近。今有见愁眉、泪妆而不相惊为物怪者乎?然而学贵因时,行祈按节,由倮得衣,圣贤不免。夫以可山之才,加以攻力,上之为四始六义、摛词廊庙,次亦不失为元始、建安,足以鸣鸡坛、兔苑之盛,随地扬波,皆能有效。沈氏虽多才,要底于成诗词,虽变迁务求其进,可山勉之。夫亦精进焉,以期底于成焉可已。康熙庚辰首夏月,西河弟毛奇龄初晴氏拜题。
按,此文载沈堡《步陵诗钞》卷首,作于康熙三十九年()四月,时毛奇龄78岁。沈堡,字可山,号步陵,浙江萧山人。诸生,著《渔庄诗草》。奇龄与萧山沈氏代有友朋。崇祯末,奇龄与沈禹锡、包秉德、蔡仲光为四友,四人道古论文,视若兄弟。[4]顺治五年(),沈禹锡卒,奇龄为作传。[5]顺治十二年(),奇龄选沈功宗、傅宗二人诗为《江园二子》,并为题词。[6]顺治十五年冬(),沈功宗卒,奇龄作诗哭之,并为铭墓。[7]沈堡为沈禹锡、沈功宗后人,于毛奇龄为同乡后学,故而为其《诗钞》作序。《步陵诗钞》现存清康熙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读书正音序
古字之必有音,谐声是也。顾音易失读,秦人作《苍颉》《爰历》《博学》三篇,而不注读音。汉宣征天下能正读者,使张敞受之,传至杜林,已纂成《苍颉训》,故而不传其书。至齐、梁以降,则但取李登《声类》一编,争为押音。而唐、宋礼部试士,概收两音之字,而限于一部;然且所收皆傍音,而去其正音。学童之不能识字,非一日矣!是以孔安国注《尚书》,不知伏生口授读“殷”为“衣”,遂使《康诰》之“戎殷”、《武成》之“戎衣”两不能通。古今经传,踵讹非一,各是师说,互相讥驳。石经虽立,而字、画、音、义疑舛尚多。先仲氏尝云:“元祐朝臣皆不识字,见京师卖馂饀者,榜大牌于衢,不识何物。唯欧阳修强解事,读此必‘酸’字之误,而不知‘馂’之原有酸音,但是食余,不必酢物也。”
同年吴青坛先生由芸台起家,进中执法,直声震天下。而乃恬退二十年,大展其生平所学,一发之于笔墨。其所辑《朱子论定文钞》,既已进呈圣览,倾荷嘉奖。其余著述等身,又复以字音失读,辑《读书正音》四卷。自一音异读分类考辨而外,凡字音、字义有与音声相离合者,更溯其源流,互相推暨。至于奇文秘字,则又因韵而分之,此与扬雄之《训纂》、相如之《凡将》,有以异乎?而寻常字义在耳目前者,时师亦多讹谬,复终释之,尤便于党塾。此书洵有功字学不浅也!方今艺文大兴,圣主以经术课儒治,而不废小学。犹忆己未开制科时,宣城施少参误以支音出旗字,已录上卷,而皇上指出之:谓旗、旂一字,而旗属支、旂属微,必不通者。以微多斤傍、旂有斤音,与旗之从其不同。观《毛诗》,以“言观其旂”与“庭燎有熏”押,此可验也。旂焉得通旗?遂抑置次卷。而高阳相公又精于字音,谓查音转察,而无察义,将使天下文移、判字改查为察。而始宁徐咸清以制科赴京,谓查音转在,而不转察。在,即察也。相公遂忻然,而不之改。是圣君贤相,一时并见,行将纪诸史乘,勒为掌故。而《正音》一书,又复如是。夫轩黄御世,而犹欲《苍颉》之七章、保氏之六技不传人间,岂有是矣?康熙乙酉夏仲,萧山同学年弟毛奇龄老晴氏题,时年八十有三。
《毛西河先生全集》书影
按,此文载吴震方《读书正音》卷首,作于康熙四十四年()仲夏,时毛奇龄83岁。《清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八《经籍考》:“《读书正音》四卷,吴震方撰。”吴震方,字又超,一字青坛,浙江石门人。康熙十八年()进士,官至陕西道监察御史。康熙二十六年(),以事罢归。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南巡,以所辑《朱子论定文钞》进呈,得复职,且御书白居易诗以赐。因摘诗中“晚树”二字以名其楼。著《晚树楼诗稿》《岭南杂记》等。奇龄与吴震方为同乡同年,且精通音韵学,曾撰《古今通韵》一书,故吴震方请其为己书撰序。《读书正音》现存康熙四十四年刻本,藏浙江图书馆。
读史亭诗文集序
天间世而生一人,则必其人为可传。而特其所传之数,或以文章,或以事功,往往分见以立名。而苟求其备,则虽汉、唐迄今,亦且頟頟乎难之!
开府彭禹峰先生,文章家也,而夙抱事功之志,尝自言曰:“丈夫龙骧虎奋,应策功竹帛。当高帝时取封侯,而乃碌碌公等,偕赵国十九人,捧铜盘,饮鸡、狗、马之血,则其人必不传。”以故丁申、酉之季,由名进士授百里,去官,非其志也。会遭丧乱,尽毁所为文,啮齿杀贼,思以殄米脂、柳涧之蘖,因之受英王之聘,开府贵州,大拓西南疆。当是时,先生以孱然书生,破贼狼江、马岭间,何其壮也!然而屡进屡退,栖迟戎马者越十年。值王文通公暨经略丞相深知先生,以参知行省开藩滇池,进西粤仪同,为牂牁、夜郎诸官长,而迄不能如汉楼船暨两伏波故事,因又叹曰:“生即逢高帝,而自知骨相不称,不能割茅土,仍不若退为文章,犹得比封君与万户侯等。”而惜乎文章多散亡也!
先生少以时文名,既以诗名,又既以古文词名,而时文蔑略。即尝督学三楚,大显经义于天下,而弃置勿道。若诗古文词,则在靖州杀贼时,辎车丧失,凡从来文稿之在笥者,悉付之乌有。乃驰驱行间,积其累年所撰著,如幕府移文、军捆白事,或横槊而赋,或摩盾以起草,以至陆贾之为书、司马相如之为谕告,封章羽布,所在都有。然且铁桥初开,关索再辟,举凡版图所入,例有记载。铜鼓、石砫类,多刀笔铭勒之制。予向归田时,仅录其声律,谓三唐以还,罕有其匹。因作《还町录》,而冠之卷端,然终未尝录其文也。
康熙丙戌,先生之季子为予同馆官,督学两浙。其文教之兴,得人之盛,变庸俗而振阖辟,与先生等。乃于竣试之暇,辑先生诗文,汇若干集并若干卷,合而成之为一书。予受而读之,上之浑浑噩噩,几于沕穆,次亦兀奡奇桀。截去郛郭,撇鞿鞅而绝尘以奔,比之开疆辟土,廓然于名城大域之间,觉事功未竟,反得藉文章而事功以传。予尝谓古文之衰,起于世之摹仿八家者,比之元创八比,描矑而画颊,生人意气尽矣!而先生论文,适与余合,故曰嘉隆后论诗,不必七子;唐宋后论文,不必八家。吾于先生,见传人焉。先生真文豪矣哉!若夫以事功而兼文章,则惟杜当阳者,能以平吴功注《春秋》策书。近则王公新建,既已平贼、平蛮、平畔逆,树不世功,复能出所为文,与信阳、北地相颉颃。而究之文以功掩,称其功,无称其文者。然则先生超然矣!时康熙戊子长至后,萧山后学毛奇龄敬题于书留草堂,年八十有六。
按,此文载彭而述《读史亭诗文集》卷首,作于康熙四十七年()冬,时毛奇龄86岁。《清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一《经籍考》:“《读史亭诗集》十六卷、《文集》二十二卷,彭而述撰。”彭而述(—),字子篯,河南邓州人。世居禹山之下,自号禹峰。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官阳曲县知县。丁母忧,遂终明之世不仕。顺治初,英亲王徇湖广,荐为提学佥事,迁永州道参议,旋巡抚贵州,后官广西右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生平详汪琬《尧峰文钞》卷三十四《彭公子篯传》。彭而述文史兼治,著作颇丰,计有《明史断略》《滇黔草》《南游文集》《读史新志》《读史别志》《读史异志》等。康熙四十五年(),彭而述子彭始抟任浙江提督学政,汇刻父书,毛奇龄因于此时尽读彭而述文,为之击节激赏,故欣然为撰序。彭始抟(—),字直上,号方洲,彭而述第五子,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御史等职。风采凛然,人称“冰御史”。《读史亭诗文集》现存康熙四十八年()彭始抟刻本,藏河南省图书馆。是书卷首除毛奇龄序外,另有朱彝尊、王原、冯苏、赵进美等人撰写的序,书后有金以成、冯几的跋。彭而述久宦西南边陲,诗风在清初独树一帜。乾隆年间纂修《四书全书》,《读史亭诗文集》中因有“违碍”字句,被列入禁毁之列。
金华文略序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夫之杞而犹不足征,其故何也?谓夫文与献之有未备也。夫如是,则文献要矣。然而献何能征?献年不满百,而无文则亡。结绳以前,未闻能道一人也,顾亦有文在,而仍难征者。三代饶策书,且殷、周祚长,合不下千数百岁,而人文之盛,则止春秋二百年,而他无闻焉。何则?以《春秋》一书,其文有定之者也。而不惟是也。予尝读江左五书,叹其人其文,何减三代?即十国棼轮,其所著编年旧文,亦复如是。而修五史者,寥寥焉。此真目不见国书所云“无知而妄”也者!然且宋、元各有词,宋词虽清班道学皆有薉词存集中;而元词千本,则并当年功令所称十二科取士之法,亦蔑之沫之。迄于今,诸词繁然,不知为何代之书、何王之文。非天降,而非地出,公然若鬼伥之游人间,则可谓信史者乎?则无征而已。
金华自颜乌、许孜以后,多忠孝节烈之士,而各有文章。在唐则骆丞最著,而舒侍郎与冯节度继之,顾专以诗名。至宋、元迄今,则道学如吕伯恭、经学如唐与政、史学如陈同甫,以及元之金、许,明之王、宋,辉煌彪炳,指不胜诎。东南文献,未有若斯之盛者!然而全文未易辑,而从前会粹,若《文统》《文宪》《文征》《婺书》类,又多所阙轶。王子虎文起而选定之,而唐子中舍受其尊人圮庵之遗命,而为之较录。凡夫大经大法、典礼制度,以至帝王之升降、时代之得失,或剖析理学,或表章人物,稍有系于匡时救世之作,必概括而探存之。然且前贤不幸有为门户所排弃而遭焚灭者,亦竭蹶搜讨,不遗余力,将所谓阐幽之功多于纪盛者,非耶?
虎文父子皆有学,其文致足传,以视前贤,只接踵间耳。予邑多文献,而继起乏人。以萧山名邑,昉自《汉志》,而改名萧然,以唐贺学士知章生斯卒斯者,而认作鄞人;以予先司马公作《三江水利碑记》,树之郡门,而旧时郡志并亡其文。此何为者也?夫而后,丑可知已!康熙己丑仲秋月,西河毛奇龄老晴氏敬题于书留草堂,时八十七岁。
《西河合集》总目录
按,此文载王崇炳《金华文略》卷首,作于康熙四十八年()仲秋,时毛奇龄87岁。《清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八《经籍考》:“《金华文略》二十卷,王崇炳编。”王崇炳(—),字虎文,号鹤潭,浙江东阳人。贡生。著《金华征献略》《学耨堂诗稿》《学耨堂文集》《广性理吟》等。王崇炳少负才名,于诸经无不诵习,继乃肆力于诗古文,至后则笃志理学,登毛奇龄之门,讲论甚合。王崇炳屡困科场,转而学习岐黄之术,后来又专注于乡邦文献的整。《金华文略》录金华一郡之文,始自汉杨乔,迄于清徐腾,共一百一十七人。王崇炳文亦收录在内。《金华文略》有康熙四十八年兰溪唐氏初刻本、乾隆七年金华夏之正修补本、咸丰六年重印本、民国时王崇炳裔孙重印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康熙四十八年兰溪唐氏刻乾隆七年金华夏之正修补本。卷首除毛奇龄序外,另有康熙四十八年季秋王崇炳自序、王国陛《志补刻金华文略后》、曹玉成跋。
世经堂集序
盖自事功与学术为两途,即求之古人中优于此者,必绌于彼。非其才所不逮,即力有不暇,此望洋观止不能已于徐西泠先生也。先生五岁能吟五言诗,十岁举神童,《燕子》一赋、《榴花》七律,受知于张西山、胡荆州两公。甫弱冠,自坟典丘索、性命精微、天文地舆、象数方名、礼乐河漕、轩岐摄生诸铨谛,无不窥其秘奥。由是著作埒等身,一举拔贡士,三中副车,遍历天下名山大川。凡著述,莫不家传户诵,一时名遂噪都下。适清献、司农两公藉其长才,又为和硕康亲王尚善贝勒延置帏幄,十余年间,凡一应条陈奏议、丰功伟绩、裨益于国计民生者,诸君子享其名,实出自先生手也。
己未,同举博学宏辞科,予得读书中秘,先生将次诠用,又为靳文襄、于总宪题授监理,开中河三百余里,避黄河之险泄七十二处,山河之水朝宗于海。先生指授方略,咸克底绩,论功以六品服俸,暂补兴化县尹,兼摄州县篆者七所,过辙有善政。既而奉命赈济高、宝、兴、泰七州县,为之破产,全活不下韩魏公七十万之众。于是督抚、河漕会荐,九卿、科道保举,恭逢特简,吏部首推。圣驾南巡,龙舟召对,前后五次,并应制《西湖》《金山》诸赋及《迎銮诗》三十六章、《西湖十景曲》,援笔立就。上奇之,将拔置薇垣中,备朝夕顾问。适丁内艰,固辞去。甲申,补楚之清浏,一时辇下名公巨卿歌“长沙不久留才子”之句,饯之长安门外,当时以为荣。未几,摄溆浦,兼泸溪。且九疑之宁远,素称剧邑,苗猺杂处,时多八排、六骞之贼剽掠其间,潇湘为患。于是石制宪、赵抚军保题以“清廉著效,才品优长,熟悉风土,保障永赖”上荐,钦奉俞旨,特授宁远令。下车之日,首以撤兵为亟。编保甲,练乡勇,招苗猺,抚遗子,亲率捕巡,练总家奴,杀贼者再。从此宵小遁形,奸宄敛迹。三载以来,贼寇不敢犯境,道州、江华、永明皆得宁谧,又详请将备永镇地方,为善后计。
近走银鹿,携所刻《世经堂文集》《诗词》《乐府钞》示余。予大喜过望,因知先生之所以治楚者。宁邑故出苍梧之野,地杂苗猺,民多梗化。先生开诚布公,减赋税,绝苞苴,戢强暴,靖萑苻。吏号一钱,民歌五袴,盖德教入人之深也。益叹事功不由学术,则其本领不厚而发之也,必不能入乎人心、誉闻当事、洋溢乎邦国!先生之著作,其奏议则西京也,其骈丽则晋、魏也,其记叙诸体则唐、宋也,其诗则三唐也,其词则宋、元也,其乐府则黄钟大吕,不落后世靡靡之音也。金声玉振,真可谓之集大成矣!然有贾、董之畅茂,而去其杂霸;有何、应之绮丽,而益以气骨;有韩、苏之如潮如海,而纳之规矩准绳。盖醇乎其醇,无体不备,是真兼乎古之作者!况汉、唐以来,诸公或徒托之空言,或未究诸实事。若先生,本其学术,出为事功,在河而河奏功,在漕而漕著绩,在剧邑则剧邑讴歌,在岩疆则岩疆遍德。实在功业,随分设施,行见政成。上理大江南北、三楚百粤,诸执政能以得人进,圣天子开明堂而受贺焉,佥曰:“果不负是人,今益老其才矣。”三载报最,特升连平刺史,晋佚大夫。九连介在万山之中,赖先贤王阳明先生平九连之后,新设一州,控制四省,任綦重也。然西泠先生治连平,一如治吴、治楚也,朞年而连平大治。用是资其经术,黼黻皇猷,盖得出生平所著作数百万言,若二集、三集,以迄乐府、诗歌、词曲、钞本,并河漕辑要、寿民医统等书,固不独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而彪炳天壤、润色太平者,当盖继清献、司农两公以光显南州也。先生子姓联镳并辔,后先继起,均为金华殿中人物,石麟书香,光焰千古矣!因喜而亟之序。时康熙岁次壬辰中秋日,同学毛奇龄晚晴氏拜手谨撰。
按,此文载徐旭旦《世经堂集》卷首,作于康熙五十一年中秋,时毛奇龄90岁。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卷十七《集部》:“《世经堂全集》三十卷,国朝徐旭旦撰。”徐旭旦,字浴咸,号西泠,又号圣湖渔父,浙江钱塘人。康熙三十二年()副贡,官广东连平知州。世经堂是徐旭旦的书斋名,因以名书。奇龄尝为旭旦弟旭升《游仙二图》作序,称旭旦、旭升、旭昌三兄弟为“徐氏三珠树”。[8]《世经堂集》现存康熙四十六年刻本、康熙四十八年刻本、康熙五十一年刻本。各刻本版式字体相同,所收文章与分卷排序亦相同。奇龄序载康熙五十一年重刻本卷首,卷内有“钱塘徐旭旦西泠著,同学宋实颖既庭、毛奇龄大可选”字样。康熙五十一年(),奇龄已至耄耋之年,年高体衰,选诗之举,恐是徐借重奇龄的名气而已。此外,毛序较长,行文风格与奇龄他文亦不相类,疑为他人代作,署奇龄名而已。
送邵子湘之登州
商风吹萝裳,朝服靑兕裘。有友闻鸡号,仗剑之东牟。前行望海水,漭漭日夜浮。中有蓬莱山,南下接祖洲。髙丘试一登,轶兴波涛流。赵咨东海相,慷慨吾旧游。计日受官俸,幕下如淸秋。多君策马去,珠箧不暗投。第怜神芝生,杂入菰草稠。暇时得过采,移擢君房舟。归来献天子,厥颂云油油。遂将纪功德,勒石宁海头。司马进掌故,发册临之罘。横笔埽石闲,顾盻凌九州。
按,此诗载邵长蘅《青门旅稿》卷一《将之登州,留别阮亭、愚山两先生,冰修、其年、耦长诸子》后。《清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二《经籍考》:“《青门簏稿》十六卷、《青门旅稿》六卷、《青门剩稿》八卷,邵长蘅撰。”邵长蘅(—),字子湘,号青门山人,江苏武进人。少称神童,十岁为诸生,工诗古文,性坦易。著《青门集》。康熙十八年()春,邵长蘅携其文至京,名动京师。五月十七日,毛奇龄等举鸿博弘词,同授官职,邵长蘅闻讯,喜而作诗祝贺诸友。[9]秋,邵长蘅往登州,毛奇龄、王士祯、施闰章、陈维崧、陆嘉淑、潘耒等各作诗送之。[10]邵长蘅有诗留别诸友。
注释
[1]李天馥:《西河文选序》,载毛奇龄《西河合集》卷首,嘉庆刻本,第4页。
[2]毛奇龄:《西河合集》卷首,第1页。
[3]《西河文集·七言律诗》九《方编修典试四川》:“七盘再见五丁开,便识文星益部来。程品自髙麟鳯目,名都岂乏马杨才??门赋逐巫云转,剑外文从巴字回。不信十年榛莾后,秋花锦里一时裁。”
[4]《西河文集·自为墓志铭》:“明亡,哭学宫三日。会稽山贼纷纷起,市里奔逃。予窜身城南山,与同县沈七、包二先生、蔡五十一仲光为四友。”盛唐《西河先生传》:“白头兵起,三江烽火彻昼夜,市里奔逃。先生窜身城南山,与同县沈七禹锡、包二秉德、蔡五十一仲光为四友,筑土室,聚书读其中。”
[5]《西河文集·沈七传》:“沈七,名禹锡,字子先,邑人。……以戊子十一月二十七日死……时年二十七。”
[6]《西河文集·鉴园诗序》:“而予选孚先(沈功宗)、德孚(山阴傅宗)诗为《江园二子》,在乙未岁。”《西河文集·江园二子诗集题词》:“江园二子,以终、贾之年,赋班、扬之质。经纬文质,遗思粹雅。……夫江园者,二子之所居也。二子言同簠簋,行并车辙。友朋之乐,渝溢伯仲。”
[7]《西河文集·排律》四《哭沈生功宗诗》:“时事有长短,交情无死生。同君埋草泽,先我返蓬瀛。器大如颜子,才髙过祢衡。登临回北顾,词赋本西京。早岁方怀策,终年竟请缨。人间金殿阻,天上玉楼成。鵩为长沙至,麟来曲阜行。痛心君鸟逝,转眼我驴鸣。庭有双亲养,田无一子耕。桓谭多绪论,朱穆但空籯。属志羞孙绰,临尸负子荆。今朝发哀次,何似武昌城。”《西河文集·沈君墓志铭》:“予友沈七禹锡二十七岁死呕血,其诸宗沈功宗,与予前后友,亦呕血,二十七岁死。……君以戊戌十二月呕血死。”
[8]《西河合集·东皋二图序》:“钱唐有名士而寓于医者三人:一陆景宣,一沈谦,其一东皋徐君也。……东皋席名臣之裔,豪于艺林,与兄西泠、弟北溟,称‘徐氏三珠树’。”
[9]邵长蘅《青门旅稿》卷一《五月十七日,喜闻诸公同官翰林,赋赠五十韵》序云:“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词,海内之士应诏集阙下者百余人。上亲试之,得五十人,悉命官翰林,纂修明史,盖异数也。与余雅故者,施愚山闰章、汪钝翁琬、秦对岩松龄、钱宫声中谐、曹峨嵋禾、乔石林莱、李子德因笃、陈其年维崧、毛大可奇龄、朱竹垞彝尊、汪舟次楫、严荪友绳孙、徐胜力嘉炎、潘次耕耒、李渭清澄中、方渭仁象瑛、周雅楫清原暨家戒三远平。”
[10]王士禛《带经堂集》卷三十四《送邵子湘之登州》、施闰章《学馀堂诗集》卷十三《送邵子湘游东牟》、陈维崧《湖海楼诗集》卷六己未稿《送邵子湘之登州并寄谭舟石太守》、陆嘉淑《辛斋遗稿》卷十三《送邵子湘长蘅之山左》、潘耒《遂初堂诗集》卷三《送邵子湘赴登州幕兼怀谭舟石太守》。
本文刊发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年第6期,经作者授权转发。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