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中的器质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与扑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力衰竭,以及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有惊悸、怔忡表现者,均可按本病灸法辨证灸治。
心悸的发生,常与体质虚弱、饮食劳倦、痰饮淤阻、情志刺激等因素有关。
1.心虚胆怯
《济生方》说:“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胆性刚直,有决断的功能。凡因各种原因导致心虚胆怯的人,一旦遇事,如忽闻巨响,突见异物,或登高涉险,则心惊神摇,惊悸不已。
2.心气不足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悸》说:“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痰饮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怔忡惊恐》也说:“气强者,不易惊。”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则无以保持血脉的正常活动,血脉运行不畅,淤阻经脉,可致心失所养而作悸。心气虚损是造成悸动不宁的常见病因。
3.心血亏虚
宋朝严用和曾指出:“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居,血富则心居自安矣。”《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亦云:“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若禀赋不足,脏腑虚损,或久病体虚,或思虑过度,伤及心脾,或触事不意, 4.心肾阴虚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说:“水衰火旺而扰,火之动也,故心胸躁动,谓之怔忡。”在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朝于心,谓之水火相济,心肾相交,则神志安宁。若因久病伤阴,房劳过度,或肾水素亏,水不制火,致使心肾不交,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心悸。
5.痰饮内停
《证治汇补?惊悸怔忡》说:“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肇端也。”《血证论?怔忡》说:“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不安。”素体脾肾阳虚,或病后阳气受损,不能温养心脉,化气行水,营血运行不畅,饮邪上犯,心阳被遏,导致心悸不安。
6.血脉瘀阻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因寒邪侵袭,寒性凝聚,而使血液运行不畅甚至瘀阻,或由于心气不足,心阳不振,阳气不能鼓动血液运行,均会导致心脉瘀阻,而引起心悸怔忡。
1.心气不足
(1)症状表现:心悸气短,自汗乏力,动则悸发,静则悸缓,伴有头晕。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2)灸疗原则:补益心气。以取任脉、足太阳、手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
(4)随症加穴:①失眠者,加神门;②善惊者,加大陵;③多梦者,加太冲。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直接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1疗程,每一疗程间隔3天。
③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1疗程,每一疗程间隔3天。
④灯火灸:施灸程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胸,3~5天灸1次,重证每日灸1~2次,施灸时避开原灸火点。3~5次为1疗程,每一疗程间隔5天。
(6)方义说明:气会膻中与心俞同用可调补心气,气海、关元培补元气而固本,间使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心痛。五穴相配,标本同治,心慌、心悸可止。
2.心脾两虚
(1)症状表现:心悸不安,气短自汗,动后易发,神疲肢倦,纳呆腹胀,头晕,失眠,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2)灸疗原则:补气养血,宁心安神。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气海、足三里、膈俞、脾俞、神门、内关。
(4)随症加穴:①夜寐不宁者,加心俞、厉兑;②头晕目眩者,加百会、风池;③气短自汗者,加大渊、阴郄。
(5)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艾炷如麦粒大。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6)方义说明:气海补中益气;血之会穴膈俞以补血;足三里、脾俞以培后天之本,俾气血生化有源;手少阴心经之原穴神门和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内关,宁心安神。如此诸穴合用,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则病自向愈。
3.痰浊扰心
(1)症状表现:心悸短气,时发时止,受惊易作,心胸痞闷胀满,恶心或吐痰涎,食少腹胀,渴不欲饮,头昏失眠, (2)灸疗原则: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以取手少阴、手厥阴、足太阳、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神门、内关、心俞、肾俞、太溪、丰隆、大椎。
(4)随症加穴:①大便秘结者,加天枢、上巨虚;②头昏失眠者,加百会、印堂;③惊悸不安者,加间使、魂门。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着肤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或黄豆大,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大椎、丰隆以清热化痰;神门、心俞与太溪、肾俞相配,补北泻南,使水升火下,水火既济,天地始可交泰,则心悸之疾自可愈矣。
4.血脉瘀阻
(1)症状表现:心悸不安,胸闷短气,或有心胸疼痛时作,痛有定处,痛似针刺,或形寒肢冷,面色晦暗,唇色青紫。舌质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有结代。
(2)灸疗原则:活血通瘀,行气和络。以取手少阴、手厥阴、任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和有关奇穴为主。
(3)灸疗处方:通里、内关、郄门、巨阙、患门、太渊、足三里。
(4)随症加穴:①夹有痰浊而胸满闷痛者,加丰隆、脾俞;②络气痹阻而胸郭闷窒者,加膻中。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通里、内关以宣通心胸之气机而活血化瘀;心包之郄穴郄门与心之募穴巨阙相伍,活血通络而疗心胸之疼痛;脉之会穴太渊宣肺通脉,行气活血;胃经合穴足三里行气活血,散胸中瘀血;奇穴患门调节心脏功能,强心通脉。诸穴协用,共奏活血通瘀,行气和络之效,则心悸自平。
5.心肾阴虚
(1)症状表现:心悸易惊,忧思劳心加剧,五心烦热,少寐多梦,眩晕,盗汗,耳鸣面赤,急躁易怒,腰痛遗精,口干少津。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而数。
(2)灸疗原则:滋阴降火,宁心安神。以取手少阴、手厥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神门、通里、内关、少府、太溪、照海。
(4)随症加穴:①心中烦热者,加大陵;②少寐多梦者,加心俞、肾俞;③头晕目眩者,加百会、风池。
(5)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少府、太溪、照海,补北泻南而滋阴降火;手少阴经之原穴神门、络穴通里与手厥阴经之络穴内关相配,俾调整心之功能而起宁心安神之效。
6.心阳虚弱
(1)症状表现:心悸气短, (2)灸疗原则:温阳益气,宁心安神。以取手少阴、手厥阴、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神门、内关、膻中、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
(4)随症加穴:①胸闷气短者,加太渊;②头晕目眩者,加百会、风池。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5~7壮,灸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10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盐灸:每次选2~4穴,多用腹部腧穴,每穴灸7~15壮,灸时用中等艾炷或大艾炷,并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之。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5~10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气之会穴膻中灸之,温通胸中之阳气;气海为气之大海,取而灸之,补中益气;关元为三焦之募穴,又名丹田,取而灸之,培补真元,宣通三焦温阳益气;神阙位于脐中,为生命之根蒂,取而灸之,温通阴脉之海,有回阳固脱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取而灸之,补中益气;手少阴心经之原穴神门与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内关,调节心脏之功能而起宁心安神作用。如此诸穴协用,各奏其效,则心悸之疾始可痊愈。
灸法治疗本病有一定的效果,但古代灸法治疗心悸的文献比较少,必要时,可结合中西药物治疗。
昨日分享:
盗汗、自汗如何灸?这么多案例看看就知道了!
五脏常见虚劳症(阴、阳、气、血)的调理法
CCTV4报道:手把手教您正确艾灸!艾灸无效的朋友一定要看!
被宣告只剩6个月生命,她多活了30年!看她如何自救!
艾灸瘦腰腹,轻松告别游泳圈
咽喉肿痛、发烧、吞咽困难.........如此灸灸就好了!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5例
艾灸三十三式,不入其门不得其法!行走江湖不可不知!
精选阅读:
久灸必虚?天呀!怎么办?
艾灸的20条金原则,新手不可不知
艾灸的精髓你知道多少?
艾灸后千万别做这件事,否则功亏一篑!
艾灸如何生发阳气?
艾灸干货分享:24节气艾灸方法,每个节气都有,赶紧收藏
艾灸32种反应,代表32种疾病,教你32种处理方法!(必须收藏)
艾灸的真正心法!只有高手才明白
艾灸八句口诀,全背住,你就是艾灸高手了!
艾灸神阙有讲究
艾灸中有许多注意事项,切记不要做这几项禁忌!
艾灸灸感全讲解!写得真好
一字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几近失传的古老灸法---隔核桃灸在肚脐上隔姜灸,温阳顺气!
别让艾灸闯进了误区,做艾灸你必须知道的秘密
快速祛寒湿方法--全身熏艾条方法(很具体,值得收藏)(附图)
疏通背部经络的艾炙疗法—长蛇灸
艾灸人必读:一语道破艾灸的天机
中医排邪气反应
千万别说你懂艾灸,如果不了解这个!
刮痧治壮汉,艾灸补虚人(附:艾灸各种反应是什么含义?)
7种乳腺痛,艾灸一一来攻破!
《艾灸疗法》失眠灸穴、温和灸要领、灸感
灸法秘传·七十症(全是干货,不收藏就亏大了!)
艾灸高手必须掌握的几道题!
艾灸30问,啥病能艾灸,看后吓一跳!
艾灸的顺序、时间知识汇总!
艾灸的20条铁规,一定要知道!
最新艾灸禁忌大全,建议收藏!
周楣声先生艾灸实例——连续施灸三日夜,使患儿濒死复苏
⊙版权声明:文章及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本平台偏方和中医食疗、经络养生知识仅为分享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或使用.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