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龙山丝语避暑有方

处处有凉阴

余世磊

盛夏晴日,我在庄稼地里劳作。尽管戴着草帽,但草帽的阴太小了,挡住了头上的阳光,但挡不住阳光的热焰,烤得人头发昏。想回到了村子里去,回到家,喝一壶茶,在阴里躲一会儿。

村子,就在不远处。走过去,就看见一片幽暗的、宽阔的屋阴,从村子里伸出来,把人拥入其中。人,一下子便感到凉爽了,安宁了。人在屋阴里,再看屋阴之外如火欲燃的阳光,两者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我家的房子是瓦屋,能调冷暖,夏日的屋阴最为宜人。在堂屋和卧室的深处,那屋阴甚至有些显得冷而黑了。这时,倒希望有一片阳光从窗口射入,把那深处的屋阴照得稍亮一些、稍暖一些。忙完了一时的农事,我就可以整天坐于这样的明窗下、暗阴里,慢啜壶中茶,还来读我书,静听后山雉鸡叫,闲看窗外美人蕉。

屋阴不及树阴。其实,不必回家去,不远处,便有一棵老乌桕树,垂下一团树阴。那团树阴虽不及屋阴宽大,但不像屋阴幽暗、发黑,而被树叶染成一种微绿色,视觉上绝对美过屋阴。且喜有风,不受任何阻挡,不时,送上一份风凉。被风吹动,树阴也微微地晃动,人有如泡在一种凉水里,随波荡漾。以地为凳,以树为靠背,静静地坐一会儿,或者闭上眼睛养一会神。腿脚上一阵痒痒,吓了自己一跳,睁眼一看,却是一只大黑蚂蚁,爬上身来,正摇头晃脑,不知道该往哪里爬。是自己挡住了蚂蚁的路,却懒得动,任蚂蚁从身上爬过去,爬到树上。再看粗大的树干,有蚂蚁往上爬,也有蚂蚁往下爬。真的羡慕这些蚂蚁,可以整天呆在这样的树阴里。

树阴不及竹阴。再多走些路,走进前面的一片竹林里,坐在竹阴中,那才叫舒服!竹子性寒,尤其在这盛夏,会生出一种凉意,在竹阴里弥漫,收人汗水,沁人心脾。虽说树大招风,但不及竹子对风的吸引力。许多的风,都向竹林吹来,经过密密的竹叶一过滤,风里的热气和浮尘全部滤去。进入竹林内部,是一缕缕多么洁净、多么凉爽的好风!这样的竹阴,这样的好风,叫人如何不心生凉意?因此,千万不宜在竹林里久坐,坐久了,人会发懒,什么事也不想做。

竹阴不及巷阴。村里七八户人家,门对着门,檐搭着檐,便形成了一条小巷。乡村的风,最爱此小巷,甚于爱竹林。尤其是那些调皮的风,无事,便来钻这条小巷。这一缕风,从巷子这头进,又从巷子那头出;那一缕风,从巷子这头进,从巷子那头出。常常在巷子中间,两缕风撞到了一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如果有人恰从巷子里走过,夹在两缕风中间,被吹得凉爽至极。村里人给这风起了过名字,叫作过堂风,或者穿堂风。谁不爱这过堂风凉?有空,端条凳到巷子里去坐坐。吃饭了,也不在家里吃,把饭端到这巷子里来吃,说着笑着。即使农忙,人去,但巷不空,燕子和麻雀来,唧唧喳喳,说着它们的事。我的夏天的乡下,最凉处未必是这巷阴,但最热闹处肯定是这巷阴。

巷阴不及桥阴。桥阴像巷阴一样,风喜欢在桥洞下钻来钻去。但胜于巷阴的是,桥荫下有流水,流水带来了凉,带去了热。小石桥下的阴太小,最好,是公路上石拱桥下阴,那半月形的拱洞,不但风喜欢来钻,鸟也喜欢来钻,鱼也喜欢来钻。桥阴幽幽,轻风习习,流水潺潺,感觉凉意浸人。或有一两个最热的天,甚至竹阴、巷阴也不解热,那么,到这桥阴里来坐坐,什么样的热都可解去的。此地还可听鸟赏鱼,如果你顽心依旧,还可下河摸鱼。在一个石头缝里,两手朝中间一超,手心里有个东西在扭动着,一条小鱼就被你摸到了。

桥阴还是不及云阴。偶尔,会有一团乌云,在上午出现在天上。乌云有心,它肯定看不惯太阳太狠毒了,想为人们遮住太阳。你看,它一点一点地靠近太阳,终于遮住了太阳,给大地投下一片多大的云阴。这个时候,在田野劳作的人,都会站起身来,喘一口气,尽情地享受着云荫的清凉。太阳走,乌云追,那片云阴也跟着游移去,热辣辣的阳光复照在头上。但是很快,乌云调整了自己的位置,又把那片云阴游移了过来。这样可以移动的云阴,绝对胜过那呆板的、不可动的屋阴、树阴、竹阴、巷阴和桥阴。希望乌云再大一些,再强一些,把太阳遮个严严实实,甚至盖住了整个天空,下一场雷阵雨,将一天的暑热驱散得干干净净。雨后的夜晚,不用去乘凉,家家早早关门闭户,睡个多么难得的好凉觉!

夏天,我们的村庄也很热,但处处都有那样的凉阴,绝对胜过城市里的空调和冷气。

心静自然身凉

彭晃

随着伏天到来,夏日的气温也到达巅峰状态。相比现代人单调的吹空调度夏,古人的避暑方式则更贴近自然。

他们可以在黄昏时分驾一叶轻舟,在荷香缕缕、水波粼粼的莲花池里采莲、嬉戏,凉爽宜人;或在青山绿水间垂钓,安安静静地等鱼上钩,心无挂碍,自然凉快;抑或邀约三两棋友,在棋盘中互见乾坤,忘却焦躁的暑气采莲、下棋、垂钓、抚琴,古人将夏日过得趣味盎然。

也有例外,那个史上最离经叛道、放荡不羁的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自己一生最快乐的三年,就是避乱在山中的时光,夏天,光脱脱地在山林里当野人,吃野果,穿行于荷香之中,醉卧在长松之旁,在泉水边洗砚台,渴了就煮水泡茶,那种自然与山川草木虫鱼天地为一体的“裸夏”之法,恐非一般人能及。

其实你只要有着一颗安静的心,就能心静自然凉。

白居易深得禅味,最先从精神层面“降温”:每天把满筐满篓的大志向都放一边,在竹影荷风的小院子里虚心向禅,修身养性。有太阳时,清幽的竹影里,人竹俱绿;没太阳时,似有似无的清风里,人比风还潇然洒然。他的祛暑妙招:“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散热由心静,心静自然凉,以静制动,才能消夏生凉啊。

也可以随意读点什么,唐诗宋词、明清小品、当代散文,都可以拿起来,读上两三篇,文气山长水远,意蕴沉静。一个个字被文人调遣得像凉凉的旧梦和月光,纷扬飘来。陆游说“月侵竹簟清无暑”,意思是月光扑在脸上,有凉意呢。也可以独坐于小院,闭目小憩,听一段清风,心静;品一杯茶香,身凉。甚至什么也不想,就这样静静地坐着,心情缓缓失重,下沉,下沉,像一根羽毛,摆脱风的纠缠,沉静稳妥地找到自己的归宿。

杨万里在某个夏夜本已就寝,怎耐暑热难以入梦,于是开门出去追凉。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就有了“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静了,才能听得见山风、流泉、蝉鸣,闻得到花香、空气中的草药气息,而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范成大有诗亦云:“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虽设问风从何来,但既然桂旗不动,可见非真有风,殿阁之“微凉”不过因静而生,人们通常所说的“心静自凉”,其理相若。

还是白居易,他去拜访恒寂禅师,天气酷热,却见禅师在闷热的屋中独坐。便问道:“禅师,这里那么热,为何不换个清凉的地方?”恒寂禅师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白居易颇多感悟,成诗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原来,心房如禅房,一切皆出于心,心静自然身凉。

芭蕉饮雨生甘寒

靳小倡

“雨过凉生藕叶。晚庭消尽暑,浑无热。枕簟不胜香滑。争奈宝帐情生,金尊意惬。玉人何处梦蝶。思一见冰雪。须写个帖儿、丁宁说。试问道、肯来么,今夜小院无人,重楼有月。”

这首《芭蕉雨》,为南宋词人程垓的代表作之一。炎热的夏季,时近黄昏,一阵芭蕉雨后,酷暑尽消。面对“今夜小院无人,重楼有月”的宁静夏夜,词人想到心中的爱人,感慨万千,即兴创作了这首柔婉的词。程垓的好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有一首《芭蕉雨》,更是将夏夜的芭蕉雨描写得丝丝入扣:“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

在大多数北方人的心中,有两个芭蕉。一个是诗词中的芭蕉,既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感叹,也有“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的落寞,寄托了诗人的无限孤独忧愁和离愁别绪。

另一个则是水果店中,常与香蕉傻傻分不清的芭蕉。这也难怪,芭蕉和香蕉都是芭蕉科芭蕉属植物,本就相近,况且芭蕉是南方植物,“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说的便是淮河以南的人家,北方人则“桃红柳绿”见得更多。

其实在中药房中,还有第三个芭蕉,就是中药芭蕉。芭蕉又叫猼且、巴且、天苴、绿天、扇仙等。芭蕉的根、叶、花、果实及茎中汁液均可入药,分别为芭蕉根、芭蕉叶、芭蕉花、芭蕉子和芭蕉油。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芭蕉根是芭蕉的根茎,性味甘、寒,归胃、脾、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利尿的功效,用于热病、烦闷、消渴、痈肿疔毒、丹毒、崩漏、淋浊、水肿、脚气、黄疸等的治疗。《食疗本草》记载:“(芭蕉根)主黄疸。”芭蕉根3钱,山慈姑2钱,胆草3钱。捣烂,冲水服,有治疗黄疸病的作用。《日华子本草》记载:“(芭蕉根)治天行热狂,烦闷,消渴;患痈毒并金石发、热闷口干人,并绞汁服;肿毒游风,风疹,头痛,并研罯敷。”《圣惠方》记载:“生芭蕉根,捣绞取汁,时饮一二合”,可以消渴,并治疗“口舌干燥,骨节烦热”。鲜芭蕉根60克,捣烂取汁,和晚蚕砂粉30克,蜂蜜少许冲服,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芭蕉根30克、杜仲15克,煨水服,有治疗头晕目眩、哮喘的作用;芭蕉根取汁抹之,有治疗疮口不愈合的作用。芭蕉克,猪脑1付,炖服,是可用于头昏痛的食疗方;芭蕉根15~30克煎汁,或同猪肉煮食,是可用于高血压的食疗方。《现代实用中药》载:“(芭蕉根)利尿,治水肿脚气。”鲜芭蕉根克,猪瘦肉克,水炖,服汤,分早晚2次服,每隔3天1服,有治疗乳糜尿的作用;芭蕉根15克,煎服,或与接骨木花10克同煎服,有治疗慢性肾炎的作用。

芭蕉舒叶大,同向雨中愁。芭蕉叶呈长圆形,肥厚宽大,色泽鲜绿,古代文人避暑时,常在上面写字作为消遣。唐代诗人戴叔伦《赠鹤林上人》中“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及李益《逢归信偶寄》中“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都有记述。除了用于供文人雅士消遣,芭蕉叶还是一味中药。芭蕉叶性味甘、淡、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利尿、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中暑、脚气、痈肿、烫伤等的治疗。芭蕉叶适量研末,可以用来治疗烫伤。烫伤水泡已破者,可用麻油调芭蕉叶末外搽;烫伤水泡未破者,可用鸡蛋清调芭蕉叶末外敷。芭蕉叶、山栀子煮汤,作熏洗剂或温浴剂,可以治疗全身浮肿、阴囊肿。芭蕉叶研末,和生姜汁外涂,可以治疗肿毒初发。芭蕉叶性寒,具有清热功效,因而可用于热病、中暑等病的治疗。人们曾经把用蒲葵叶子做的蒲扇叫作芭蕉扇,但蒲葵和芭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叶子外形与作用也大相径庭。于是后来,人们把蒲葵叶子做的扇专叫作蒲扇,如《济公传》中济公所持之扇。而把用其他材质做成的,形状如芭蕉叶的扇子,叫作芭蕉扇,如《西游记》中铁扇公主所持之扇和《八仙过海》中汉钟离所持之扇。

紫茸香浮檐卜树,金茎露滴芭蕉花。芭蕉花色彩艳丽,味道鲜甜,既可食用,也能入药。8、9月采摘正开的芭蕉,鲜用或阴干,就是中药芭蕉花。芭蕉花性味甘、微辛、凉,具有化痰、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膈饱胀、脘腹痞痛、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风湿疼痛、痢疾等的治疗。《日华子》载:“芭蕉花烧存性,研,盐汤点服二钱”“(芭蕉花)治心痹痛”。芭蕉花克,猪心1个,水炖服,是可以用于心绞痛的食疗方;芭蕉花1朵,同猪心煮食,是可用于怔忡不安的食疗方。《滇南本草》载:“(芭蕉花)主治寒痰停胃、恶心呕吐、反胃吐呃。”芭蕉花2钱,水煎,点水酒服,忌鱼、羊、生冷、蒜,可用于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的治疗;芭蕉花、花椒树上寄生茶各15克,煨水服,每日2次,可用于胃痛的治疗;芭蕉花60克,猪肺克,水炖服,是可用于肺结核的食疗方;芭蕉花用白酒浸泡,制成芭蕉花药酒,每次饭后饮小半杯,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风湿痛。

何时断得闲烦恼,一任芭蕉滴到明。夏秋季节,将芭蕉的茎根部刺破,取流出的汁液,用瓶子装好密封,便得到中药芭蕉油。芭蕉油性味甘、寒,具有清热、止渴、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烦渴、惊风、癫痫、高血压头痛、疔疮痈疽、中耳炎、烫伤等的治疗。芭蕉油滴入耳心,每日3~4次,有治疗中耳炎的作用;芭蕉油时时呷一两口,有预防和治疗痫病的作用。

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芭蕉的果实,一般人称之为芭蕉,是水果店中的常见水果,很多人都知道它有润肠通便的功效。中医把芭蕉的果实叫作芭蕉子,据《食疗本草》记载:“(芭蕉子生食)止咳润肺,(蒸熟取仁食用)通血脉,填骨髓。”三伏天中,上蒸下煮,酷热难耐。这时下一场酣畅淋漓的芭蕉雨,一边听雨打芭蕉,如蝇触纸、如山泉落;一边品品关于芭蕉的中医药文化,养身养心静性。这便在酷暑之余,有甘寒顿生之感。

住在酷暑影子里的感冒

仇士鹏

暑天是感冒的温床。

我一直都知道这句话,但一直都把它看成散开的鞋带,懒得系起,深深地踩进泥里,踩得不管不顾。

直到感冒敲开了我的身体。

感冒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但意识到感冒却是突然的。比如吹到风后,在皮肤上撩起的一阵惊心动魄的凉意,再结合四肢酸软无力、头疼、热乎乎的鼻腔,立刻就把感冒盖棺定论了。

可它是怎么来的呢?

回忆这几天,空调的冷气是皮肤的常客,微冷的洗澡水则是每晚来访一次。夜里什么也不盖,甚至为了凉爽还半裸着身体……要是父母在身边,必然要骂一声:“活该!自己作践自己!”

很多事情,直到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感受到它带来的无力和疼痛,才能停止一些明知道不好的生活习惯。之所以是亡羊补牢而不是未雨绸缪,是因为这样的生活习惯往往具有极大的惯性,而且扎根在人类性格反面的欲望上,所以就像野草一般,春风吹又生。只有痛定思痛,抱着斩草除根的决心,才能断绝与它们的缘分。

想来,人类与感冒也算是一对老冤家了。在古埃及,人们把感冒当作邪灵入侵,要用乳汁配合咒语才能对抗它;在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看来,感冒是因为身体里不好的血液太多了,要放血才能好;而在我国古代,感冒的克星是火辣辣的姜汤……人类与感冒的斗智斗勇,是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在根深蒂固的观念里,感冒是冻出来的,所以它才有“受凉”的别名。也因此,人们很少把它和暑天联系在一起,直到近些年,医学水平不断提高,预防感冒才在酷暑时节被不断强调。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是医疗的保障兜底了人的勇气,才让人放下了防备。就像云南尝试有毒菌菇的人,知道在强大的医疗手段下,自己肯定能全身而退,所以胆子不断膨胀,为了邂逅美丽的幻觉而飞蛾扑火。事实上,对古人而言,可谓谈感冒而色变。据说,无论是培根、华盛顿,还是明武宗、康熙,这些星光璀璨的人都是死于感冒。尤其是当它发展成流感后,以西班牙流感的名义,更是夺走过世界5%的人口。

只是如今,感冒对我们而言似乎已经不是病,而是一个很快就能愈合的伤口,甚至司空见惯到成了请假的借口,而且往往还不被人相信。但偏偏,在高度文明的今天,一到夏天,人类还是总会跌进感冒的陷阱,如同一个怪圈。

可能,这也源自于人性里的惰性与贪婪。沉迷于冷意在暑天带来的刺激中无法自拔,人为地制造出冰冷的环境,冲击基因里铭刻的自然记忆,让身体原始的调节系统紊乱不堪,还无法初始化。于是,寒气就像霉斑,悄然在体内积聚,直到分外显眼,便分外刺眼。

人类所遭受的的灾祸,大多都是来源于人类自己,来源于不受智慧和理性管制的那一部分渴望。

这算不算是一种幼稚呢?人的成长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思想掌控行动,做出最有利自己的判断,做出正确的抉择吗?可我们越来越强大后,反而越来越回归幼稚,每年,在同一个地方,以同样的姿势摔倒。

或许,完全依赖于外在的科技手段所支撑起的强大,有时也是一只纸老虎。在自然的威力下,只有自己能给自己救赎。譬如大坝,再牢固,也终有溃于蚁穴的时候,也终有比它还高的浪头。我知道自己几天后就将痊愈,但却无法断言,自己能让感冒望而却步。这是我的软弱,不止是肉体,也包括有心无力的理性。

不过,也正是这些让我们反反复复摔倒的泥坑,才让生活多了更多的颜色。毕竟,无论欢愉还是痛苦,都属于感受的范畴,而我们匆匆忙忙地来历练百年,所为的,不就是这世界的缤纷,以及我们用来装满一辈子的酸甜苦辣吗?

感受,让存在有了意义,而我们也在明知故犯的重重矛盾中,为跌跌撞撞的旅途重新开了光——这也是感冒拉开的昏昏沉沉的天幕上,为数不多的光芒吧。

end

编辑:曹诗良刘燕实习生朋致格

监审:叶玲玲曹诗良

总监审:刘辉

主办单位:太湖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thxww

.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zl/1066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