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可供饮用,还可用于防治疾病。但饮酒过量或饮酒失宜,则可导致各种疾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即“酒伤”。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酒”这个话题。
最近周杰伦的新歌“Mojito”风靡网络,掀起了全网喝杯“Mojito”的念想。“Mojito”是源自古巴的一款酒类饮品,里面糅合了薄荷、柠檬汁、苏打水,最重要的还有朗姆酒。目前市面上许多饮品店都推出含有酒精成分的夏日饮品,虽然小量的酒精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影响,但若长期喝,必然也会损伤身体。
01
酒与中医药息息相关
我国酒的历史十分悠久,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饮料可谓与古代的传统文化发展相伴而生,适量饮酒能使人心情愉悦、兴奋神经、保持活力、提高食欲、帮助消化、增强胆量等。且酒与中医药息息相关,《汉书·食货志》有:“酒,百药之长”之说。中医学认为,酒性辛热,为水谷之精华,能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助长药势。
■用酒炮制中药
中药的炮制加工方法中酒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酒炙是指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酒拌抄的一种炮制方法。通过酒炙可以达到大致3种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酒炙能够改变药物的苦寒下行之势,起到缓和寒性,免伤脾胃及引药上行的目的,如酒炙大黄、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酒能够增加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从而助长药效,酒本身也有活血通络之效,例如酒炙当归、川芎等;
3、矫味去腥,对于某些气味浓烈的动物类药,酒炙之后可以减轻其腥臭气味,如酒炙紫河车、乌梢蛇等。
■以酒入方药中
中药方剂中也常常以酒入药,以酒入汤剂煎煮,以酒调服、送服方药,或以酒调外用敷贴者,从而达到引药入经、助长药势,活血通络止痛,温经散寒祛湿等目的。如治疗阳证疮疡初起的仙方活命饮煎服需以“水酒各半煎服”,以酒通瘀且助药力;张仲景的瓜蒌薤白白酒汤以酒入药,达到散寒通阳宣痹的作用;治疗跌打损伤的七厘散则需以酒调之后内服或外敷患处,以助活血通经止痛之力;妇女产后常用方剂生化汤里也以黄酒入药,达到逐瘀生新的效果,民间还有坐月子喝黄酒、麻油鸡酒等习俗,取酒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加中药入酒中制成药酒
药酒通常是将中药以高浓度的白酒或黄酒浸泡,药酒有冷浸法、热浸法、煎膏兑酒法、淬酒法、酿酒法等多种制作方法,家庭配制则以冷浸法最为简便。其中药酒供内服者可起到补虚强壮或祛风通络的药效,供外用者可起到祛风止痛,活血消肿的作用。如常用的人参酒、参茸酒、十全大补酒等。
02
过量饮酒的危害
适量饮酒对人体有益处,但过量饮酒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现代医学对酒伤的认识可从急性酒精中毒及其并发症和慢性酒精损伤性疾病论述。年8月,40多个国家的研究者联合在《柳叶刀》发表了一篇论文数据分析显示:每年,喝酒直接导致了全球万人的死亡,是第七大致死和致残因素!
对于15~49岁之间的人群来说,饮酒是全球范围内该年龄段人群的头号杀手。酒精也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一类致癌物,人体至少有7个部位的癌症都和它有着明确的联系,如口腔癌、喉癌、鼻腔癌、食管癌、肠癌、肝癌、乳腺癌。
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酒性苦热”的记载。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记载“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脏腑,而生诸病也”,提出酒的毒性,并指出饮酒过度会导致机体诸病发生。除此之外,“酒性湿热”的观点在古籍中也有记载,王好古认为“按酒之为物,气热而质湿,饮之而昏醉,易狂者热也,宜以汗去之”。
■热中带湿,易伤脾胃
酒性既热且湿,过量饮酒,易伤脾胃,内生湿热,产生一系列病证,如脘腹胀满,胃纳减退,口苦口腻,舌苔厚腻。湿热影响肝胆疏泄,还可导致两胁胀痛、黄疸等。湿热下注,可成酒痔,如《本草纲目》:“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
■酒性善升,易乱神明
酒为米曲精华,其性辛热,升阳发散,易扰乱清窍神明。《养生要集》:“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食物本草》:“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酒有兴奋作用,少量饮之,能使人精神焕发;过量饮酒,则易致神昏,发为“酒悖”,即现代医学的急性酒精中毒。
■嗜酒过度,易伤脏腑
清朝李用粹《证治汇补》:“酒循经络,留着为患,入肺则多嚏多痰,入心则多笑多言,入肝则善怒有力,入脾则思睡,入肾则思淫,及其久也,伤肺则变咳嗽消渴,伤心则变怔忡不寐,伤脾则变痞满疸胀,伤肝则变胁痛吐血,伤肾则变腰软阳痿,此五脏之受病也”,指出酒自口而入后,首损及脾胃,再累及其他脏腑。
03
解酒茶饮
基于过饮为害的认识,中医自古以来便有许多用来解酒和治疗酒伤的方药,如清代名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道:“莱菔汁、青蔗浆,随灌,绿豆研水灌,或以枳椇子煎浓汤灌……饮酒大醉,冲葛粉食之即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更是创立了解酒名方葛花解酲汤,达到化酒祛湿,温中和胃的功效,用以治疗饮酒过度,湿伤脾胃之证。
‖食疗方推荐
葛花解酒茶
材料:葛花15克
做法:用水煎服,或直接冲开水沏成茶。
功效:解酒醒脾。
葛花,性平,味甘,归脾、胃经,具有解酒醒脾的功效,主要用于饮酒过度所致的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滇南本草》载:“葛花解酒醒脾,治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精伤胃,吐血呕血,消热,解酒毒。”现代研究显示,葛花所含的皂角苷、异黄酮类等活性成分,不仅可保护胃黏膜,能有效地降低酒精在胃肠的吸收,而且可加速乙醛在人和大鼠体内的排除,并且减少乙醇诱导的对神经组织的损害。
大家日常有什么问题和心得,欢迎互相讨论和交流,长按图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