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发病与病机(一)正气
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内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其物质基础是气、血、精、津液,而人体各组织器官是这些重要物质存在的结构基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二)邪气
邪气是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常见的邪气有: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失常、痰饮、瘀血。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三)发病的原因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入侵是发病的条件,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起主导作用。正邪两者相搏,扰乱人体生理功能,从而致机体发病。二、邪正盛衰病机
(一)定义
所谓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二)邪正盛衰的变化规律正盛邪退:病势好转。邪去正虚:病去而体虚。
正虚邪恋:病势缠绵迁延而难愈。邪盛正衰:病势恶化,甚则死亡。(三)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对应关系1.实证:邪气盛则实
(1)邪气亢盛,正气尚未虚衰。
(2)邪正之间剧烈抗争。
(3)病理变化比较激烈。
(4)实证多见于外感病的早、中期;食积、瘀血内阻、痰涎壅盛,水湿泛滥。2.虚证:精气夺则虚
(1)正气相对不足,机体抵抗外邪能力减弱。
(2)邪正之间斗争不太剧烈。
(3)病理变化相对比较温和。
(4)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或者久病、大病、吐利、大汗、大出血等耗伤机体正气,或因致病邪气的久留而伤正等。(四)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1.由实转虚: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化为虚。2.因虚致实(是因果关系):指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因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3.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4.虚中夹实(是主次关系):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如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之水肿病,即属此类。这是由于脾失健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泛滥肌肤所致。5.真实假虚(是真假关系):因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可导致真实假虚证,古人称之为“大实有羸状”。6.真虚假实(是真假关系):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可导致真虚假实证,古人称之为“至虚有盛候”。三、阴阳失调病机四、气、血、津液失调的病机
(一)气失调
气失调主要指气不足和气行失常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1.气不足
气不足有多种情况,如脏腑气虚之心气虚、脾气虚、肺气虚等;以及元气不足、宗气不足、营气不足、卫气不足最为常见。2.气行失常
气行失常常见的情形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二)血失调
血失调是指血不足和血行失常(出血和血瘀)的病理变化。1.血不足
血不足也称血虚,临床可见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2.出血
出血指血液不循常道,流出脉外的病理状态。常见临床表现有咳血、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紫癜)、崩漏、创伤出血等。3.血瘀血瘀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气滞血行受阻(气滞血瘀)。
(2)气虚血运迟缓(气虚血瘀)。
(3)痰浊阻于脉络。
(4)寒邪入血(血寒导致血瘀)。
(5)邪热煎熬血液(血热导致血瘀)。
(6)内外伤也可导致血瘀。(三)津液失调
津液失调是指津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津液不足和输布排泄障碍的病理变化。1.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指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其濡润滋养作用,因之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常见口、鼻、皮肤干燥,大吐、大泻、多尿时所出现的目陷、螺瘪,甚则转筋等。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障碍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肤而为水肿。
往期精彩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什么叫阴虚
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zl/10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