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求真
思虑过度损伤健康
中医院张世筠主任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公治长第五篇20)
注解:季文子鲁大夫,文是他的谥号,即季孙氏,名行文。
译文:
季文子办事总是三思而行。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提示:孔子主张办事不要犹豫不决,思虑过多。
思是人的正常精神活动。但是思虑过度,瞻前顾后,不仅于事无补,还会成为致病因素,损伤身心健康。所以孔子在力主谨慎行事的同时,又旗帜鲜明地反对犹豫不决,思虑过多。
一、犹豫不决的危害
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常可使人错失良机,陷入困境。这样的事例在医学临床中所遇甚多。我曾见两病人,同时确诊为胃癌。其一毫不犹豫地听从医生的建议,很快做了胃切除手术,又配合化疗、中药辨证治疗,使病情转危为安,达到临床治愈,至今健在。另一患者思前想后,顾虑重重,既怕手术做不好,出纰漏;又怕落下后遗症,终身受累。家人痛哭流涕地劝他做手术,他不为所动;大夫苦口婆心地规劝他及早手术,他听不进去。就这样一拖再拖,好几个月过去了。待到他回心转意,医院做手术时,癌细胞已经扩散,没多久便传来他病故的消息。
还有一个例子:我的一个熟人突发坏死性胰腺炎,正好看急诊时我接诊。这种病的死亡率很高,手术治疗刻不容缓。我让他立即手术治疗。他百思不得其解地问:“怎么你认识我,还要我做手术。”我说:“正因为我们认识,所以你必须听从外科大夫的意见立即做手术。”好在他从善如流,当机立断,下决心做了手术,终使病情化险为夷,保全了生命。相反,不少人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左想右想,反而错失了治疗的最好时机,结果把命丢了。
二、思虑过多有损健康
(一)中医学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过度思虑是七情致病的重要因素。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穷思苦虑势必导致气机升降出入不畅,结而不行,气郁日久,由气及血,还会引起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损伤各脏器功能,变生多种疾病。
伤脾:思虑过度,气机郁结,脾失健运,可致脘腹胀满疼痛、嗳气、呃逆、不思饮食、腹泻。脾伤,则生化乏源,致气血亏虚,发为虚劳。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成便血尿血。脾虚,中气下陷,易致脱肛、内脏下垂。思虑伤脾,水湿失运,积为痰热,壅遏中宫,故胃气不和而卧不得安;甚或痰气、痰火上扰,心窍被蒙,神志逆乱,发为癫狂。
伤心:思虑过度致阴血暗耗,不能上奉于心,而出现心神不安、怔忡心悸、烦躁不寐。
伤肝:思虑太过,每使肝阴暗耗,水不涵木,肝火偏亢,冲逆于脑而为头晕、头痛。或肝火挟痰热上逆,蒙蔽清窍,横窜经络,轻者语言不利、半身不遂,重者昏仆、不省人事。
伤肾:久思伤肾,男子可致阳痿、遗精;女子发为月经不调、白带增多。
(二)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思虑过度损伤健康。思虑过度可以成为人们面临的种种压力之一,使人心神不宁、焦躁不安,产生忧郁、苦闷、压抑、委屈、痛苦、悲哀等负面情绪,造成心理障碍,导致神经系统机能失调,出现精神不振、记忆减退、注意力分散、气短心悸、头痛头晕、腰腿酸痛等症状。思虑过度还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损伤免疫功能,削弱人体抗病能力,诱发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等疾病。这些认识与祖国医学的见解不谋而合。可见孔子强调再思即可,完全是有科学依据的。
三、思虑过度的防治
预防思虑过度的最好方法就是遵循孔子的教诲“再,斯可矣。”在发生心理冲突时,要采取果断措施,作出明智选择,不要优柔寡断,深深地陷入矛盾心理之中,愁肠百结,使身体健康受损。
再就是对因思成疾者,医生应辅以心理治疗,说理开导,使患者认识到过度思虑的危害性。必要时也可试用以情胜情的方法,来调治思虑过度所致的疾患。《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思伤脾,怒胜思。”即以语言挑逗患者,使其大怒,而从冥思苦想之中解脱出来。近年一些地区开设了发泄吧,内放仿真橡皮人,可任你拳打脚踢,大声辱骂,帮助人们发泄怒气和排遣心中的不快。这与祖国医学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有异曲同功之妙。
原载:张世筠《〈论语〉中的养生智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王智慧校核徐利亚总编审包克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