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每天三味药续断龙骨与血余碳

二八九、续断

续断味辛,接骨续筋,

跌扑折损,且固遗精。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续断

拼音XùDuàn

别名龙豆,属折(《本经》),接骨、南草(《别录》),接骨草(《卫生易简方》),川断(《临证指南》)。

出处《本经》

来源为川续断种植物川续断或续断的根。8~10月采挖,洗净泥沙,除去根头、尾梢及细根,阴干或炕干。

原形态①川续断(《纲目》),又名:鼓捶草、和尚头(《滇南本草》),滋油菜、六汗。

多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根长锥形,主根明显,或数条并生,外皮黄褐色,具细长须根。茎直立,多分枝,具棱和浅槽,生细柔毛,棱上疏生刺毛。叶对生;基生叶有长柄,叶片羽状深裂,先端裂片较大,叶端惭尖,边缘有粗锯齿;茎生叶多为3裂,中央裂片最大,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1~13厘米,宽4~6厘米,两侧裂片较小,边缘有粗锯齿,两面被白色贴伏柔毛;茎梢的叶3裂或全缘,具短柄,毛较少。花小,多数,成球形头状花序;总苞片数枚,狭披针形,每花外有一苞片,阔倒卵形;副萼具4钝齿,密生柔毛;萼浅盘状具4齿,略呈卵状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浅黄色,具4枚较深的裂片,花冠管基部渐狭,外侧密被下向的长柔毛;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之上部,花丝细长,伸出花冠外;雌蕊1,柱头短杆状而扁。瘦果椭圆楔形,通常外被萼片,有明显4棱,淡褐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

野生于山野及路旁。主要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云南、西藏等地。

②续断,又名:小血转。

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茎直立,具棱和浅槽,密被白色柔毛,棱上有较粗糙的刺毛。叶对生;基生叶有长柄,多为羽状深裂或3裂,偶有完整不裂者;茎生叶多为3~5羽状分裂,中央裂片最大,椭圆形至椭圆状广卵形,长8~16厘米,宽3~8厘米,先端渐尖,基都楔形,两侧裂片较小,基部下侧延成翼状;茎梢的叶较小,3裂,中央裂片披针形,两侧裂片较小,线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密被白色贴伏的柔毛,背面叶脉上常有刺毛。头状花序球形或广椭圆形;总苞片数枚,线形,每花外有一倒卵形苞片,先端突尖呈粗刺状,边缘有绿色针刺毛;副萼密生柔毛;花萼浅盘状,具4齿,密被细柔毛;花冠红紫色,4浅裂,裂片卵圆形;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的上部,微伸出或不伸出于花冠外;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细长。瘦果楔状长圆形,长5~6毫米,具4棱,淡褐色,花萼宿存。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草地,土填较湿处或溪沟旁,阳坡草地亦有生长。分布河北、安徽、江苏、浙扛、福建、广西、江西、山西、贵州、陕西等地。

生境分部主产湖北、四川、湖南、贵州。陕西、云南、江西、广东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向下渐细,或稍弯曲,长7~10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扭曲的纵皱及浅沟纹,皮孔横裂,并有少数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微带角质性,皮部褐色,宽度约为木部的一半,形成层略呈红棕色,本部淡褐色或灰绿色。维管束呈放射状排列,微显暗绿色。气微香,味苦甜而涩。以粗肥、质坚、易折断、外色黄褐、内色灰绿者为佳。

化学成分川续断根含生物碱、挥发油,续断根含续断碱及挥发油。

(二)、药用价值

炮制续断:洗净泥沙,除去残留根头,润透后切片晒干,筛去屑。炒续断:取续断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微焦为度。盐续断:取续断片入锅内,加入盐水拌炒至干透为度。(每续断片斤。用食盐2斤,加开水适量化水)酒续断:取续断片用酒拌匀吸干,入锅内以文火炒干为度。(每续断片斤,用黄酒20斤)

性味苦辛,微温。

①《本经》:"味苦,微温。"

②《滇南本草》:"性温,微苦微酸。"

③《本草经疏》:"苦甘辛,微温,无毒。"

归经入肝、肾经。

①《滇南本草》:"入肝。"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肾二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补肝肾,续筋骨,调血脉。治腰背酸痛,足膝无力,胎漏,崩漏,带下,遗精,跌打损伤,金疮,痔漏,痈疽疮肿。

①《本经》:"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益气力。"

②《别录》:"主崩中漏血,金疮血内漏,止痛,生肌肉,腕伤,恶血,腰痛,关节缓急。"

③《药性论》:"主绝伤,去诸温毒,能宣通经脉。"

④《日华子本草》:"助气,调血脉,补五劳七伤,破症结瘀血,消肿毒,肠风,痔瘘,乳痈,瘰疬,扑损,妇人产前后一切病,面黄虚肿,缩小便,止泄精,尿血,胎漏,子宫冷。"

⑤《滇南本草》:"补肝,强筋骨,走经络,止经中(筋骨)酸痛,安胎,治妇人白带,生新血,破瘀血,落死眙,止咳嗽咳血,治赤白便浊。"

⑥《滇南本草图说》:"治一切无名肿毒,杨梅,天泡诸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注意①《本草经集注》:"地黄为之使。恶雷丸。"

②《得配本草》:"初痢勿用,怒气郁者禁用。"

(四)、复方

复方①治腰痛并脚酸腿软:续断二两,破故纸、牛膝、木瓜、萆薢;杜仲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空心无灰酒下五、六十丸。(《扶寿精方》续断丸)

②治老人风冷,转筋骨痛:续断、牛膝(去芦,酒浸)。上为细末,温酒调下二钱,食前服。(《魏氏家藏方》续断散)

③治妊娠胎动两三月堕:川续断(酒浸)、杜仲(姜汁炒去丝)各二两。为末,枣肉煮烊,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纲目》)

④治滑胎:菟丝子四两(炒,炖),桑寄生二两,川续断二两,真阿胶二两。上药将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一分重(干足一分)。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日再服。(《医学衷中参西录》寿胎丸)

⑤治打扑伤损,闪肭骨节:接骨草捣烂盫之。(《卫生易简方》)

⑥治产后血运,心腹鞕,乍寒乍热:续断三两,粗捣筛,每服二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续断汤)

⑦治乳汁不行:川续断五钱,当归、川芎各一钱五分,麻黄、川山甲(火煅)各二钱,天花粉三钱。水二大碗,煎八分,食后服。(《本草汇言》)

⑧治乳痈初起可消,久患可愈:川续断八两(酒浸,炒),蒲公英四两(日干,炒)。俱为末,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⑨治水肿:续断根,炖猪腰子食。(《湖南药物志》)

各家论述①《本草汇言》:"续断,补续血脉之药也。大抵所断之血脉非此不续,所伤之筋骨非此不养,所滞之关节非此不利,所损之眙孕非此不安,久服常服,能益气力,有补伤生血之效,补而不滞,行而不泄,故女科、外科取用恒多也。"

②《本草正》:"续断,用其苦涩。其味苦而重,故能入血分,调血脉,消肿毒、乳痈、瘰疬、痔痿,治金损跌伤,续筋骨血脉;其味涩,故能治吐血、衄血、崩淋、胎漏、便血、尿血,调血痢,缩小便,止遗精带浊。佐之以甘,如甘草、地黄、人参、山药之类,其效尤捷。"

③《药品化义》:"续断,苦养血脉,辛养皮毛,善理血脉伤损,接续筋骨断折,故各续断。外消乳痈、瘰疬,内清痔漏、肠红,以其气和味清,胎产调经,最为稳当。且苦能坚肾,辛能润肾,可疗小便频数,精滑梦遗,腰背酸疼,足膝无力,此皆肾经症也。若同紫菀用之,调血润燥,治血枯便闭,大能宣通血气而不走泄。"

④《本草求真》:"续断,实疏通气血筋骨第一药也。第因气薄而见精脱、胎动、溺血、失血等症,则又深忌,以性下流者故耳。功与地黄、牛膝、杜仲、巴戟相等,但有温补细微之别,不可不知。"

⑤《本草正义》:"续断,通行百脉,能续绝伤而调气血,《本经》谓其主伤寒,补不足,极言其通调经脉之功。惟伤寒之寒字,殊不可解,疑当作中,然旧本皆作伤寒,惟石顽《逢原》则竟作伤中,盖亦石顽改之,未必其所见旧本之果作伤中也。其治金疮痈疡,止痛生肌肉,及折跌腕伤,恶血,续筋骨,主腰痛,关节缓急等证,无一非活血通络之功效。妇人乳难,则以乳子之时言之。即产后诸病,续断行血而能和血。故通治产后及崩漏也。"又:"续断,其气温和,气味俱厚,故兼入气血,能宣行百脉,通利关节,凡经络筋骨血脉诸病,无不主之,而通痹起痿,尤有特长。又其味苦而涩,能行能止,则疗崩漏、带下、血痢、淋浊,而女科之胎产经带,奇经八脉诸病,及伤科腕闪跌仆诸证,外疡痈肿溃腐,支节酸疼,屈伸不利等病,类皆赖以成功,其效甚宏,其用颇广,加以呈功颇捷,而性又柔和,无燥烈刚暴之弊。"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二九〇、龙骨

龙骨味甘,梦遗精泄,

崩带肠痈,惊痫风热。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龙骨

拼音LónɡGǔ

出处《本经》

来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生境分部产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青海等地。

性状①五花龙骨

又名:青化龙骨、花龙骨。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淡黄白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的花纹,深浅粗细不一。表面平滑,时有小裂隙。断面多粗糙,质硬而脆,易片片剥落而散碎。吸湿性强,以舌舐之有吸力。无臭,无味。以质脆,分层、有五色花纹、吸湿力强者为佳。

②龙骨

又名:白龙骨(《千金方》).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有的具纹理与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吸湿力亦强。无臭,无味。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但一般以五花龙骨为优。

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磷酸钙,尚含铁、钾、钠、氯、硫酸根等。

(二)、药用价值

炮制龙骨:刷净泥土,打碎。煅龙骨:取刷净的龙骨,在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纲目》:"近世方法,但煅赤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广记》云:用酒浸一宿,焙干研粉,水飞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或云,凡入药须水飞过晒干,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时,晒干用,否则着人肠胃,晚年作热也。"

性味甘涩,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有小毒,"

④《本草正》:"甘,平,性涩。"

⑤《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微辛,性平。"

归经入心、肝、肾、大肠经。

①《纲目》:"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阳、少阴,兼入手少阴、阳明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

①《本经》:"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②《别录》:"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尿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龙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

③《药性论》:"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梦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

⑤《珍珠囊》:"固大肠脱。"

⑥《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有湿热、实邪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

②《药性论》:"忌鱼。"

(四)、复方

复方①治大人、小儿一切癫狂,惊搐,风痫,神志不宁:龙骨一两(火煅,研极细末),犀角、丹砂、琥珀、天竺黄各五钱(俱研极细末),钩藤、怀生地、茯苓各一两五钱(俱微炒燥,为极细末),苏合香三钱,牛黄二钱(俱用酒溶化)。共十味,总和一处,用胆星八钱,研细末,竹沥一碗,打糊为丸,如梧子大。大人服十丸,小儿服二、三丸,俱用生姜汤调灌。(《方脉正宗》)

②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熬)五两,蜀漆(去腥)三两,龙骨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③治好忘:龙骨、虎骨、远志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筛。食后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

④治心虚盗汗:龙骨五钱(火煅),茯苓一两,人参六钱,莲肉三两(俱微炒),共研为末,麦门冬(去心)四两,酒煮,捣烂成膏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⑤治产后虚汗不止:龙骨一两,麻黄根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⑥治遗尿淋沥:白龙骨、桑螵蛸等分。为末。每盐汤服二钱。(《梅师集验方》)

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⑧治失精,暂睡即泄:白龙骨四分,韭子五合。上件为散子。空心,酒调方寸匕服。(《梅师集验方》)

⑨治劳心梦泄:龙骨、远志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莲子汤下。(《活人心统》)

⑩治白浊:糯米饭(晒干)四两,赤石脂(炒令焦黄)、龙骨(煅,别研)、白茯苓(去皮)各二两。上为细末,醋煮面糊儿焙干。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送下,食前服。(《魏氏家藏方》龙骨丸)

⑾治鼻衄出血多,眩冒欲死:龙骨研细。吹入鼻耳中。凡衄者并吹。(《梅师集验方》)

⑿治妇人无故尿血:龙骨五两。治下筛。酒服方寸匕,空腹服,日三(《千金方》)

⒀治血崩不止:龙骨(煅)、当归、香附(炒)各一两,棕毛灰五钱。上为细末。每服四钱,空心,米饮调下。忌油腻、鸡、鱼、炙博物。(《景岳全书》龙骨散)

⒁治金疮出血:龙骨一两(五色紧者),诃子一两,白石脂半两,苧麻叶半两(系五月采来阴干者)。上为细末。水调服之。(《普济方》神仙止血散)

⒂治泄泻不止:白龙骨、白石脂等分。为末,水丸梧子大。紫苏、木瓜汤下,量大人小儿用。(《全幼心鉴》)

⒃治久痢休息不止者:龙骨四两。打碎,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饮。仍以米饮和丸。每服十九(《肘后方》)

⒄治小儿因痢脱肛:白龙骨粉扑之.(姚和众)

⒅治两耳湿烂,久不收敛:龙骨、亦石脂(俱火煅)、海螵蛸(水煮过)各三钱。共研细末。先用绵纸条拭干脓水,后吹末药。(《本草汇言》)

⒆治阴囊汗痒:龙骨、牡蛎粉扑之。(《医宗三法》)

⒇治小儿脐疮久不差:龙骨煅。细研为末,敷之。(《圣惠方》)

(21)治淋巴结结核(适应于干酪化者,或结核破溃者):煅龙骨、煅石膏、滑石各等量。共研末。将已炼好的猪油溶化,投入药末,搅拌成糊状,贮存备用。先将病灶清除干净,再用上药膏制成的油纱布条填塞创面。每日换药一次。开始时脓汁增多,一般3~4天后创面干净。连续应用1~2周。(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2)治汤火伤:龙骨、生石膏、大黄、儿茶各等分,共研极细末,冷茶水调稀糊状。敷患处,敷后用纱布盖好(面部可不盖),每隔一日换药一次。(《中医杂志》(4):,)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二九一、血余碳

人之头发,补阴甚捷,

吐衄血晕,风惊痫热。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血余碳

拼音XuèYúTàn

英文名CRINISCARBONISATUS

来源本品为人发制成的炭化物。取头发,除去杂质,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晒干,焖煅成炭,放凉。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乌黑光亮,有多数细孔。体轻,质脆。用火烧之有焦发气,味苦。

全国各地均可收集。

取头发,除去杂质,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晒干,炯煅成炭,放凉。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乌黑光亮,表面有多数细孔,如海绵状。质轻,质脆易断,断面蜂窝状。用火烧之有焦发气,味苦。以色黑、发亮、质轻、无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为一种优质蛋白。

(二)、药用价值

性味苦,平。

归经归肝、胃经。

功效与作用

1、药用功效

血余炭的药用价值特别高,它味苦性温,能消於也能止血还能利水便,平进可以用于人类吐血和血痢以及女妇崩漏等常见病的治疗,治疗时可以直接把它煎汤以后服用,用量不能超过七克。

2、止血

止血是血余炭的主要作用,它煎水以后的得到的提取物,能有效缩短人类的出血时间,加快血液凝结,也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其止血作用持别明显,平时它可以用于人类吐血和咳血以及便血等常见病的治疗,止血功效特别明显。

3、抗菌消炎

抗菌消炎也是中药血余炭的重要作用,它对人体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以及痢疾杆菌都有明显抑制作用,平时它可以用于人类带状疱疹的治疗的,治疗时需要把适量的血余炭研末以后外用,多数患者用药一次以后疼痛症状就能消失。

4、利水消肿

利水消肿也是中药血余炭的重要作用,平时人们出现身体浮肿和小便不利以及肾炎和肾功能不全等症时,也能用血余炭进行治疗,可以把它单独煎制以后服用,也可以把它与其他利水的中药材一起搭配使用,能让身体内多余水分排出,让水肿很快消退。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止血,化瘀。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4.5~9g。

贮藏置干燥处。

食用禁忌:血余炭虽好服用时也有一些禁忌,胃弱者不能服用,而且那些内有瘀热的人群也不能服用。

摘录《中国药典》

(四)、复方

①治咯血,兼治吐衄,二便下血:花蕊石(煅存性)9克,三七6克,血余炭(煅存性)3克。共研细,分两次,开水送服。(《衷中参西录》化血丹)

  ②治小便尿血:头发不拘多少,烧灰存性,研为细末,另用新采侧柏叶捣汁,调糯米粉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滚汤下,或煎四物汤送下。(《松崖医经》秘传发灰丸)

  ③治小便不利:滑石0.6克,乱发0.6克,白鱼0.6克。上三味,杵为散。饮服1.5克,日三服。(《金匮要略》滑石白鱼散)

  ④治黄疸:烧乱发,水调服3克,日三服。(《肘后方》)

  ⑤治恶露不尽,腹胀痛:乱发如鸡子大,灰汁洗净,烧末,酒服。(《外台》救急方)

  ⑥治手足裂:头发一大握,桐油一碗。于瓦器内熬。候油沸,头发熔烂,出火摊冷,以瓦器收贮,勿令灰入。每用百沸汤泡洗皲裂令轻,拭干敷上。(《卫生易简方》)

特殊声明:

华夏本草博大精深,我们认识中草药,学习祖国医学,只为弘扬中华国粹!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等著作,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对于文中所述野生动物药材,本人主张取药尽量取其替代品,医者有仁心,请保护动物,还有,有些动物是比如萨斯、冠状病毒等病毒的宿主,请一定要注意防范,别轻易接触使用!另外,文中所述医方,请遵医嘱再用药,切不可私自开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bn/814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