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您的位置:怔忡 > 怔忡不宁 > 大气的笔记 >

大气的笔记

硬核提示:

1.本文字,完成阅读约需9分钟。

2.小号斜体字为引用部分,其中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1]的内容均标注“P页码/行数”。

3.文末插入小程序加入留言功能,欢迎评论。

一、名称起源:

提出:宗气理论由内经首提,明确了营卫、宗气的生成,提出宗气的循行和作用,但未论及辨证论治。

《灵枢·五味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灵枢·邪客》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论治:《金匮要略》第十四篇提及“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大气”即为宗气,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阳虚水饮不化的“气分”证。

二、大气生成:

肾中元气是源头,脾胃提供养料,经过肝、脾的气机上行,在胸中贮存。

P/17此气既由少火发生,以徐徐上达。培养于后天水谷之气,而磅礴之势成。绩贮于膺胸空旷之府,而盘据之根固。是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

P/29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斡旋全身。

三、气机运行:

大气的上行一方面借助肝的升发,另一方面借助脾气上升。当大气运行至胸中后,和心肺气(阳)、卫气相联系,也即宗气和脏腑之气、卫气相联系,由此病理上即可发生阳、卫病变。

P/19然人之元气自肾达肝,自肝达于胸中,为大气之根本。

P/26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

P/23其自汗者,大气既陷外卫之气亦虚也。其不寐者,大气既陷,神魂无所依附也。小便不利者,三焦之气化不升则不降,上焦不能如雾,下焦即不能如渎也。

P/24其周身皆凉者,大气陷后,不能宣布于营卫也。

四、大气作用:

大气的地位极高,表现在生理上有两个层次:

1.和心肺的直接联系。大气“贯心脉”、“行呼吸”的功能是心、肺二脏在气机运行能力上的具体表现,大气即是心气、肺气生理功能的总合。

2.和卫气、阳气的间接联系。气虚和阳虚的区别在于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因大气不足而表现出卫表不足(不固)、心肺阳虚、全身阳气不足、阳气不升,是病情加重的结果。

P/1夫均是气也,至胸中之气,独名为大气者,诚以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故郑而重之曰大气。夫大气者,内气也。呼吸之气,外气也。

P/6迨临证细心体验,始确知于肺气呼吸之外,别有气贮于胸中,以司肺脏之呼吸。

五、病因:

过度劳作、病后失养、饥饿。

P/14其证多得之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后气力未复勤于动作,或因泄泻日久,或服破气药太过,或气分虚极自下陷,种种病因不同

《灵枢·五味》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六、病机与症状:

(一)上焦气、阳不足

1.胸闷、气短

心肺的病变属于大气病的本脏病,肺气虚即有是证。当气短逐渐加重,出现气喘时,要特别留意和气逆的喘证完全不同。特别指出的是大气下陷证用行气药是绝对禁忌症。

P/11其满闷者,因呼吸不利而自觉满闷也

P/4人觉有呼吸之外气与内气不相接续者,即大气虚而欲陷,不能紧紧包举肺外也。医者不知病因,犹误认为气郁不舒,而开通之。其剧者,呼吸将停,努力始能呼吸,犹误认为气逆作喘,而降下之。则陷者益陷,凶危立见矣。

2.心悸、怔忡

同上,心本脏病变。

P/12其怔忡者,因心在膈上,原悬于大气之中,大气既陷,而心无所附丽也

(二)阳不能升

1.咽干

气和津的关系是一阳一阴、一行一载。阳气主升,上焦的阳气不仅作用于心肺,更要上至头目巅顶。所以在阳气上行心肺至巅顶的路程中,所有相关的器官、部位都会与之发生联系。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更细致的讨论阳气、阴液与咽喉的联系,确定到底是六经中的某一经的问题,应当以分清病机主次为重。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大)气虚病机是否为主要矛盾。

P/11其咽干者,津液不能随气上潮也

2.头晕、健忘

病机同上,属清阳不升。在气机运行方面和张氏“脑贫血”证类似。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是阳气主升这一特性,也和大气运行相关,将在后文提及。

P/13其神昏健忘者,大气因下陷,不能上达于脑,而脑髓神经无所凭借也。

(三)阳不出表

发热、畏寒

大气虚则卫气亦虚,故卫表虚寒,此为表病;大气虚程度逐渐加重,导致阳气虚,故畏寒,此为里寒。另外在来复汤证中,张氏提出肝虚证极虚而发生的寒热和此处不同,前者更近于伤寒厥阴证。

P/7其时作寒热者,盖胸中大气,即上焦阳气,其下陷之时非尽下陷也,亦非一陷而不升也。当其初陷之时,阳气郁而不畅则作寒,既陷之后阳气蓄而欲宣则作热。迨阳气蓄极而通,仍复些些上达,则又微汗而热解

P/25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又肝与胆脏腑相根据,胆为少阳,有病主寒热往来;肝为厥阴,虚极亦为寒热往来,为有寒热

(四)不能统摄

二便不禁、癃闭、下血、脱垂等

有肢体痿废者,有食后易饥者,有二便不禁者,有癃闭身肿者,有张口呼气外出而气不上达,肛门突出者,在女子有下血不止者,更有经水逆行者(证因气逆者多,若因气陷致经水逆行者曾见有两人,皆投以升陷汤治愈),种种病状实难悉数。

七、脉象:

P/5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P/15然其脉之现象,或见于左部,或见于右部,或左右两部皆有现象可征,且其脉多迟,而又间有数者,同一大气之下陷也,何以其脉若是不同乎?答曰∶胸中大气包举肺外,原与肺有密切之关系,肺之脉诊在右部,故大气下陷,右部之脉多微弱者其常也。然人之元气自肾达肝,自肝达于胸中,为大气之根本。其人或肝肾素虚,或服破肝气之药太过,其左脉或即更形微弱,若案中左部寸关尺皆不见,左脉沉细欲无,左关参伍不调者是也。至其脉多迟,而又间有数者,或因阴分虚损,或兼外感之热,或为热药所伤,乃兼证之现脉,非大气下陷之本脉也。

八、鉴别:

1.喘证

主要区别在于喘证呼吸抬肩,吸气困难;大气虚呼吸不抬肩,呼气困难。

P/8大气下陷之甚者,其努力呼吸,迫促异常之状,与喘之剧者,几无以辨。然喘证无论内伤外感,其剧者必然肩息(《内经》谓喘而肩动者为肩息);大气下陷者,虽至呼吸有声,必不肩息。盖肩息者,因喘者之吸气难,不肩息者,因大气下陷者之呼气难也。欲辨此证,可作呼气难与吸气难之状,以默自体验,临证自无差谬。又喘者之脉多数,或有浮滑之象,或尺弱寸强;大气下陷之脉,皆与此成反比例,尤其明征也

2.寒饮结胸

结胸为实证,大气下陷为虚证。另外,寒饮结胸属寒证,大气虚属于气分证,病情不重时不一定兼有虚寒。

P/18其脉似寒凉,而询之果畏寒凉,且觉短气者,寒饮结胸也;诊其脉似寒凉,而询之不畏寒凉,惟觉短气者,大气下陷也...寒饮结胸短气,似觉有物压之;大气下陷短气,常觉上气与下气不相接续。

九、相互矛盾的气机运行

1.血证

寒降汤证中提到,吐血多由胃气挟冲气上逆,衄血多由胃气、冲气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导致。在加味麦门冬汤证中,张氏解释倒经病机为冲脉、胃气同时气逆上干,血随气逆。

P/10冲为血海,居少腹之两旁。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少阴肾虚,其气化不能闭藏以收摄冲气,则冲气易于上干。阳明胃虚,其气化不能下行以镇安冲气,则冲气亦易于上干。冲中之气既上干,冲中之血自随之上逆,此倒经所由来也。

但有些情况下用《金匮》麦门冬汤效果不佳,并且可能加重病情。张氏发现此类患者的特别之处在于同时伴有短气、脉微弱等症,且服麦门冬汤后短气加重(不耐半夏之降)。

P/22用此方治倒经大抵皆效,而间有不效者,以其兼他证也。曾治一室女,倒经年余不愈,其脉象微弱。投以此汤,服药后甚觉短气。再诊其脉,微弱益甚。自言素有短气之病,今则益加重耳。恍悟其胸中大气,必然下陷,故不任半夏之降也。遂改用拙拟升陷汤,连服十剂。短气愈,而倒经之病亦愈。

倒经是冲气、胃气上逆,大气又是下陷,为何气机相对却同时出现?

张氏总结为大气具有“斡旋全身,纲领诸气”的特别作用,是一般脏腑之气的“上级”,能够运转胃气下降,镇摄冲气。所以“冲气、胃气之逆,非必由于大气下陷,而大气下陷,实可致冲胃气逆”。

P/16夫大气为诸气之纲领,大气陷后,诸气无所统摄,或更易于上干。且更有逆气上干过甚,排挤胸中大气下陷者(案详第二卷参赭镇气汤下)。至便血、溺血之证,由于大气下陷者诚有之,在妇女更有因之血崩者(案详第八卷固冲汤下)。又转有因大气下陷,而经血倒行,吐血、衄血者(案详第八卷加味麦门冬汤下)。是知大气既陷,诸经之气无所统摄,而或上或下错乱妄行,有不能一律论者。

2.中风

张氏将中风分为肝火挟气血上冲脑部的实证,上气不足脑血为少的虚证,前者为脑充血,后者即脑贫血(真中风此处不论)。

在升陷汤证医案中,张氏治大气下陷又“怒则气逆”的患者,解释大气与肝气逆同时出现,而气机运行方式却呈现不同情况。

其一,肝胆之气火上逆、挟胸中大气同上逆而致病,进而出现“头目眩晕,其气呼出不能吸入”之症,这与脑充血病机一致[2]。

P/2《内经》所谓怒则气逆者,指肝胆之气而言,非谓胸中大气也。然肝胆之气上逆有冲大气亦上逆者,故人当怒急之时,恒有头目眩晕,其气呼出不能吸入,移时始能呼吸,此因大气上逆也。

其二,肝气上逆排挤大气,使大气转而下陷,由肝气升发大气转为逆气排挤大气,“常作恼怒”、“呼吸短气”、“气息将停”同时出现。

P/23逆气上干,填塞胸膈,排挤胸中大气,使之下陷。

书中未明确解释出现两种不同情况的原因,但通过参赭镇气汤证和后文可以推测:对于同时出现气陷和气逆的病情,大气上逆应是初发或急性发作的短暂时期,而大气虚、陷是常态,同时肝气因蓄极而上逆(类似大气下陷的发热“既陷之后阳气蓄而欲宣则作热”)。

P/4有肝胆之气上逆,排挤大气转下陷者,拙拟参赭镇气汤下,有治验之案可考也。况大气原赖谷气养之,其人既常恼怒,纳谷必少,大气即暗受其伤而易下陷乎。

综上,中风的病机和大气息息相关,从脑充血到脑贫血的病情进展中,大气由上逆转变到了下陷。

3.气郁与气虚

肝气郁在大气下陷证中也有出现,而气郁和气虚却是相互联系又矛盾的证候。一般认为气郁即是肝气郁,肝郁治法以疏肝行气为主,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常用。气虚,一般认为只有脾气虚,而没有肝气虚的说法。临证见喜太息者不少,而用疏肝行气法的病例却亦有不效者,何解?

肝气郁则气不升,大气便失升发之源,即是气郁又气虚(可参看笔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bn/7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