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白光执着于梦想又经历过破灭之人,才能

《白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读书人陈士成在第十六次科考落榜后,陷入失落无助状态,最终精神崩溃失常,落水致死的故事。

作者在小说中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让陈士成在落榜后的无助恍惚,内心的崩塌历程及最后内心的癫狂状态跃然纸上,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读完鲁迅的《白光》,自然容易想到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者都有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也都有对封建制度下文人现状的痛惜。陈士成落榜后的精神崩溃,范进中举后的癫狂举动,是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多数文人都曾有过的心路历程。这样的历程,源自于时代背景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单一价值观念,源自为达到治国齐家、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目的而寻求出仕之道的无尽执着。

抛开对制度的批判,在《白光》中,我读到了陈士成对梦想的执着,这种执着,令人肃然起敬。正如范进一般,虽然曾经多有对他疯子般举动的不屑,嘲讽,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才发现,连续三十多年的坚持,二十多次不间断的赴考,一次次的屡败屡战,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与勇气,更是心中对理想的执念。

所以说,无论是陈士成还是范进,无论他们的结果是胜是败,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寻求出仕之路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那点自尊与虚荣,但他们的付出与执着是值得肯定的。

陈士成对梦想的执着与坚持

陈士成最后一次参加科考时,已经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了。此时他头发已经斑白,身体开始佝偻。在此之前,他已经参加了十五次考试,次次落榜,无一例外。这是他的第十六次考试,但命运并没有眷顾他,奇迹依然没有出现。

在文章开头,鲁迅先生写道:

陈士成看过县考的榜,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

县考也就是县试,是科举取士的第一试。陈士成考了十六次,失败了十六次,从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一个两鬓斑白的老者,却连科举的门槛都没有进。他的后辈,他曾经在家教过的学生,可能都已榜上提名。他不得不忍受旁人异样的眼光和轻薄,每当落榜后,回到家中,旁人看到他的失落,也是早早关了房门,不愿多管他的闲事。陈士成只能在黑暗中独自舔舐着自己的伤口,而这样的伤口,他已经默默舔舐了十五次了......

陈士成的失落,相信执着过梦想但又经历过一次次破灭的人,都能够感同身受。他就像一个经历高考的考生,第一次雄心壮志,梦想是清华北大,放榜时是家里蹲大学;复读一年,梦想是,放榜时是家里蹲;在复读一年,梦想是,放榜时是家里蹲;仍复读一年,梦想是本科,放榜时是家里蹲......陈士成就这样复读了十五年,失望了十五年,在第十六年的时候,终于崩溃。

我们在评判陈士成时,只看到他最后崩溃一刻的心理变化,他给自己一个作为人上人的憧憬,以及最后在精神失常态下寻找埋藏祖传宝藏时的“白光”,从而对其贪婪的内心进行唾弃与批判。但他之前十五次科考背后的坚持,与落榜后内心的苦闷与失落,又从这种失落中重新站起,继续坚持的决心,却鲜有人提起。

同样的道理,范进经过二十多年不懈的坚持,在五十五岁一朝登榜,他的癫狂的行为也就能够理解。那是几十年的梦想与坚持,一朝实现,换做任何一人,也难以做到沉着应对。他的癫狂,恰是对梦想无比执着,并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后,梦想实现一刻内心的一次真正的情绪释放。

我们无法知道陈士成和范进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科考背后经历了多少,付出了多少,有多少眼泪,有多少心酸,又面对了多少的白眼与非议。但其中的艰辛,对内心的无数次反复的磨练,在希望与失望的落差中反复沉沦与崛起的挣扎,都是可以想见的。他们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中国文人在封建时代,那个识读书取仕为唯一选择的时代的代表。

在封建时代背景下,无论他们是否有得选择,他们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持续多年对梦想的坚持,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况且,《白光》中的陈士成,在无数次的失败后,还有对自己的内心的审视。

陈士成对自己内心的审视

陈士成的祖母告诉他,他的祖先是有巨富的,他所住的屋子便是祖屋,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这笔财富,也就是小说中陈士成在精神失常后多次出现幻觉的“白光”,正是这“白光”,最终将其引入河中,溺水而亡。

陈士成在几次科考失利后,曾在家中四处挖掘,希望找到祖先埋藏的宝藏,从而让自己摆脱困境。而他对自己内心的审视也正在于此。

至于他自己房子里的几个掘过的旧痕迹,那却全是先前几回下第以后的发了怔忡的举动,后来自己一看到,也还感到惭愧而且羞人。

在科考失利后的失落情绪控制下,他希望找到祖先留下的宝藏。等到情绪稳定后,看到挖掘的旧痕迹,内心又会感到惭愧而且羞人,这是陈士成作为一个文人对自己内心的审视。他的惭愧与羞人,体现的也正是他的文人风骨。

在人生的道路上,希望走捷径,渴望一夜暴富,这是每个人人性中都存在的弱点或者说本能,尤其是在屡屡受挫,食不果腹,梦想破灭的时候,这种弱点会被不断放大,我们都渴求有奇迹出现,拯救自己于贫乏。这也是陈士成在多次落榜后四处挖宝藏的原因所在,他希望出现一个奇迹,让自己免于当前的落魄状态,抑或说,他在给自己编织一个梦,在梦中,可以暂时摆脱因梦想破灭带来的内心的伤害,他只是在本能的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他看到自己挖掘宝藏痕迹时的惭愧,恰恰是对自己这种内心弱点的反省:奢求虚无的、祖宗遗留的财富,而不是凭借自己能力赚取,这样的奢求与他多年来读书所得背道而驰,让他的内心感到羞愧。

对虚无财富的奢求,让陈士成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显得有血有肉;他的反省,又让这个落魄的、屡屡落榜的文人,形象更加高大立体。

陈士成的悲与幻

陈士成最终还是迷失在自己的悲与幻中,在第十六次的科考失利之后,他再也无法经受这样的挫败,梦想坠落,如玻璃般碎裂。在无尽的悲痛与绝望中,内心的弱点被无限放大,他永远的坠入自己的梦中,去幻想那道宝藏透出的白光。

更为可悲的是,在他深夜挖掘宝藏的过程中,挖出的不是宝藏,而是人的下巴骨。这种极大的反差,也是现实的写照,让他的梦都彻底破碎。

在失望与悲苦中做梦,最后梦也被生生撕破,这才是现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这样的现实,只是我们不如陈士成如此的执着,也就难以体会到如他般刻骨铭心的痛。

陈士成的悲,另有一个方面,是他的孤独。落榜后,他的眼中尽是他人的嘲讽,一方面是他内心情绪的写照;另一方面,恰恰也是无人问切的孤独。邻居见他的神情,知道已经落榜,都早早关了门,不要多管闲事。试想,如果他中了榜,可能情形又正好相反了。在他死后,无人去认,死因,也是草草结案。

从生到死,陈士成都是孤独的,他在孤独中坚持,也在孤独中逐渐迷失。

对《白光》的思考

陈士成在最后一次赴考之前,给了自己一道“白光”,这光是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但这道白光并不光彩:他希望自己一路高歌猛进,最后金榜题名,绅士们千方百计来攀亲,人们对他像神明一样的敬畏,并且深深后悔曾经对他的轻薄,希望赶走租住在自己破宅门的杂姓......他的这道“白光”,与文人风骨南辕北辙。但我却表示理解,因为这符合一个屡屡失败,自命清高而又受到多年轻薄与冷漠的文人内心的意淫与幻想。

初始的愿望,大抵都是好的、宏大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在经受多年的磨难,失败,感受到人情冷暖,尤其是人情的冷漠之后,奋斗的初衷,可能已经逐渐忘却了,替代它的,是那一点自尊,那一口气。但自尊与那一口气,毕竟不能长久,这也是陈士成最后无法执着的原因所在。

陈士成连续十五次赴考的坚持,对内心的审视与反思,让人敬佩;他的悲与幻,以及最后的结局,是封建制度使然,也是人性的冷漠及自己的性格使然,虽然能够理解,但也不得不让人深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白光”,这道光,可以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受挫时内心得以抚慰,毕竟偶尔做做梦,可以更加平静,梦醒后,又是美好而灿烂的一天,这是一种出于本能,出于自我保护的逃避。但也需要警惕,不能在梦中迷失了自己,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因为光,虽然美丽,却也很难抓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bn/129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