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潘毅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现在大家都很爱“补”,广州中医药大学潘毅教授提醒说:既然要补,那么就是感到有“不足”,这种不足中医称之为“虚”。所谓的“气虚”,按简单理解,就近似于能量不足了。那么,究竟是不是真的不足了?有没有办法来衡量判断?是哪个脏腑环节出现了不足?需要补哪里的气才会有效果?潘毅教授认为,这是“补”之前大家要认真搞清楚的问题。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气虚”对于“气虚”的基本表现,中医用了简单的8个字来概括“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若作能量理解,“气虚”就近似于体内能量减弱了,此时人体会有两个非常直观的感受:第一个就是体力的不足,第二个是精神的不好。除此之外,大家有一些常见的表现其实也是典型的气虚状态,却往往不自知。 总的,出现以下六种情况,就是很典型的气虚状态,大家自己判断一下。第一是体力不足容易觉得累,也不喜欢运动,身上提不起劲,甚至不喜欢说话。有些人运动的时候会觉得困,打哈欠,现代医学说是脑部供氧不足,那实际上就是中医说的气虚。第二是精神不佳这种状态有点像现在经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检查可能没发现什么疾病,但自我感觉就是整个人特别的“虚”。比如一觉睡醒,还是觉得很疲劳,无精打采的,实际上也是因为气虚。一般来说,体力和精神不好的问题往往会一同出现,那就是很典型的气虚状态了。随着气虚的加重,还有一些容易被大家忽视,却很常见的情况,实质上也是因为气虚所致。第三个就是抗病能力会下降就是现在经常说的免疫功能问题。例如,容易感冒,你附近有人感冒了你也会很容易中招,或者有过敏的问题,包括皮肤问题,过敏性鼻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一类的,就可以说属于中医的气虚范围。这类情况不仅大人,儿童也是非常多见的。第四个是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的下降比如说同样的四季轮转,有的人适应得很好,而有些人一到春夏或者秋冬的某一个阶段,就会旧病复发了,或者有些人也更容易在季节变换、乍暖还寒的时候感冒或者不舒服,这也是属于气虚范畴。
第五个是人体自调节能力的减退自调节能力指的是对内的,尤其是慢性病、代谢性疾病,比如痛风、糖尿病、血三脂过高,反复治疗以后会有所恢复改善,但总不能断根。实际上就是自身能量不足所导致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下降,本质上也属于气虚范畴。第六个是皮肤肌肉的下垂因为气往往是升提的,也带动血濡养全身五脏六腑。气不足,肌肉一方面缺乏支撑的能量一方面缺乏濡养,就容易出现下垂情况。虽然常见为内脏的下垂,但是皮肤肌肉在体表,最为直观,也容易出现下垂情况,这也就是女性朋友最 “肾藏精,主生殖”“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虚就会控制不住本脏主司的液体,比如遗精滑精早泄,比如女性带下长期清稀,再比如夜尿多,甚至遗尿,还有不少女性产后容易一咳嗽或者一打喷嚏就漏尿,这些也是肾气虚的表现。 补肾气不仅要补气,还要重视补精。所以更讲究配伍,有一个比较出名的中成药就叫做金匮肾气丸,就是在补精、补阴的基础上,温补肾阳,使精与阴均化为气,其机制类似于煮水,水下有火,则水化为蒸气,滋养身体。 其实补气的方法,如果只是通过药物食物来补,那就有点可惜,因为人体元气和正气的来源,除了从饮食中获取,还可以通过一些功法来做到,补肾气非常有效的方法是内修内练。最后潘教授提醒,生活中的调养,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不能人云亦云。判断自身的情况,就要掌握一些简单的辨证的方法,了解自己的体质。
END往期回顾:
治养结合助抽动障碍患儿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教你缓解视疲劳
失眠多梦的两个食疗方
本文源自:广东中医药
图片来自:Bingimages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获取更多中医药知识,快速访问中医药专业知识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