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痛,是指上下臂关节、筋肉、肌肤疼痛。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臂为风寒湿所搏,或饮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肿者,有不肿者”,“外有血虚一证,血不荣于筋,或致臂痛。”
《类经图翼》:“凡人肩冷臂痛者,每遇风寒,肩上多冷,此以阳气不足,气血衰少而然。”
病发多由风寒湿邪侵袭、痰饮留滞、气滞血瘀、血虚不能荣筋、阳虚不能温煦或提挈重物损伤所致。
治宜疏风散寒,燥湿化痰,活血化瘀,养血荣筋、补肾温阳等法。
目录
一、受寒致手臂疼痛
二、湿流关节,臂疼手重
三、痰饮双臂痛
四、积热成疾,手臂痛
五、血虚瘦弱臂痛
六、络虚而致之肩膊疼痛连臂
七、注气,肩膊刺痛不移
八、妇人臂痛
九、臂痛
一、受寒致手臂疼痛
1.舒筋汤
来源:《外科理例》卷五。
主治:臂痛。筋挛不能屈伸,遇寒则剧,脉紧细。
组成:片子姜黄,甘草(炙),羌活各一钱,当归(酒洗),赤芍药,白术,海桐皮各二钱。
用法:上作一剂。姜水煎服。
2.回稍散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七。
主治:坐卧伤湿,或睡时手在被外受寒,致手臂疼痛。
组成:白芷,茯苓,半夏各六分,当归,川芎,甘草,肉桂,白芍各六分,枳壳,麻黄,陈皮各一钱,桔梗四分,厚朴,干姜各八分,苍术四分,姜黄五分。
3.虎骨散
来源:《养老奉亲书》。
主治:手臂疼痛,冷重无力。
组成:虎骨(为粗末,炒黄)二钱,羚羊角屑二两,
芍药二两。
用法:上一处酒浸一宿,焙,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暖酒调下。
4.五积交加散
来源:《寿世保元》卷五。
主治:臂冷痛,起手甚难,或一臂痛,或两臂俱痛者。
组成:五积散合人参败毒散加木瓜。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加减:未效者,再加牛膝。
二、湿流关节,臂疼手重
1.抚芎汤
来源:《济生方》卷三。
主治:湿流关节,臂疼手重,不可俯仰,或自汗,头眩,痰逆恶心。
组成:抚芎,白术,橘红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解湿丹
来源:《医学集成》卷三。
主治:臂痛湿邪胜,其痛重着。
组成:二术,二苓,二活,防风,灵仙,桑枝,甜酒。
3.十味锉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十引《叶氏录验方》。
功用:补心益血,养筋生力。
主治:
1.《医方类聚》引《叶氏录验方》:中风血弱臂痛,连筋及骨,举动艰难。
2.《张氏医通》:湿痹周身疼痛。
组成:附子三两(炮,去皮脐),当归(去土,洗,切),黄耆(炙),白芍药各二两,川芎(不见火),防风(去芦),白术各一两半,肉桂(去粗皮,不见火)一两,茯苓,熟地黄(洗净,用少酒熬令干,焙之)各七钱半。
用法:上修制了再称,锉。每服四钱,水一大盏,加生姜八片,大枣三个(擘开),煎七分,去滓,通口服,食后、临卧,每日三次。温覆厚衣将养。
方论:
1.《医门法律》:臂痛乃经脉不舒,体盛者,可去其筋脉中之风,然既已血痹,所受风燥之累不浅,故取此方。养血之中,加附子之力,通其阳气;而用防风,反佐黄耆,出其分肉腠理之风也。
2.《张氏医通》:此即十全大补去人参、甘草之甘缓补气,而加附子、防风以通达外内也。
验案:产后风湿痛。
《江苏中医》(,7:43):用本方加减(黄芪、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防风、茯苓、炒白芍、桂枝、附子,并随症加减),治疗产后风湿痛41例。
结果:痊愈25例,显效7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5.1%。
4.如神散
来源:《瑞竹堂经验方》卷二。
主治:风湿手臂痛,左瘫右痪,风气。
组成:真皂角(去皮弦)八两,海亦儿半两(即合孩儿香茶者),北枣四两。
用法:先将皂角熬成清汁,滤去滓,将枣及海亦儿入瓷器内,用桑柴文武火熬至七分,去海亦儿,再熬干,取枣藏于瓷器内。每服二三个,多则三四个,细嚼咽下,后饮酒一盏。
宜忌:不得多吃。
5.马钱子散
来源:《中国药典》。
功用: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因风、寒、湿引起的臂痛腰痛,周身疼痛及肢体萎缩。
组成:马钱子(沙烫)适量(含士的宁8.0g),地龙(去土焙黄)93.5g。
用法:制成散剂,每袋装0.6g(含士的宁8mg),密封。每晚用黄酒或开水送服,1次0.2g,如无反应,可增至0.4g,最大服量不超过0.6g。老幼及体弱者酌减。
宜忌:本品含毒剧药,不可多服。服药后约1小时可能出现汗出周身,发痒,哆嗦等反应,反应严重者可请医生处理。13岁以下儿童、孕妇及身体虚弱者,心脏病、严重气管炎、单纯性高血压病人禁服。忌食生冷食物。
三、痰饮双臂痛
1.苍术灵仙散
来源:《杏苑生春》卷六。
主治:臂痛因痰湿而作者。
组成:苍术二钱五分,半夏,南星,白术,黄芩(酒炒),香附子各一钱,陈皮,茯苓各五分,甘草三分,威灵仙一钱五分。
用法:上锉。加生姜三片,水煎熟,食后温服。
2.理气汤
来源:《女科百问》卷上。
主治:痰饮臂痛。
组成:半夏(汤洗)三两,桔梗一两,官桂二两,人参一两,橘皮(洗,干)二两,甘草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加生姜五片,煎一盏,去滓,食前服。
3.加味二陈汤
来源:《济阳纲目》卷七十八。
主治:臂痛,乃上焦湿痰横行经络所致。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各一钱,甘草三分,酒芩,羌活各一钱,威灵仙三钱,南星,香附各一钱,苍术一钱半,白术一钱。
用法:上锉一服,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4.活络汤
来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五。
主治:湿热痰邪流络,臂痛。
组成:陈皮,半夏,白术,苍术,香附,南星,黄芩(酒炒),麻黄,当归,威灵仙,荆芥,甘草,生姜。
用法:水煎服。
5.芎活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三。
主治:脾土有亏,平日多饮水浆,不能传化所致的水饮停蓄,注于经络,发为臂痛。
组成:川芎,半夏(汤洗),白茯苓,川独活,陈皮,枳壳(去瓤,炒)各半两,白术,甘草各一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同煎,去滓,食后停少时温服。
6.半夏芩术汤
来源: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卷四。
主治:
1.《丹溪心法》:臂痛。
2.《东医宝鉴·外形篇》:痰饮臂痛不能举。
组成:苍术二钱,白术一钱半,半夏,南星,酒黄芩,香附各一钱,陈皮,赤苓各五分,威灵仙三分,甘草二分。
用法:上锉。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7.二术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五。
主治:痰饮双臂痛。
组成:苍术(米泔浸,炒)一钱半,白术(去芦),南星,陈皮,茯苓(去皮),香附,酒芩,威灵仙,羌活,甘草各一钱,半夏(姜制)二钱。
用法:上锉。加生姜,水煎服。
8.蠲痛汤
来源:《仁术便览》卷一。
主治:两膊痛,并胳膊肩痛,属痰所为者。
组成:陈皮八分,甘草五分(生用),当归五分桔梗(米泔浸,切),茯苓各六分,羌活五分,薄桂二分,前胡七分,防风二分,贝母七分(用柳条烧灰水浸透,糯米炒),苍术五分(泔浸)。
用法:水一钟半,加生姜三片,大枣二个煎,临服再入姜汁、竹沥各三茶匙。
9.天仙饮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卷十八。
主治:痰注臂痛。
组成:片子姜黄六钱,天仙藤,羌活,白术,白芷梢各三钱,半夏(制)半两。
用法:上锉。每服三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间下千金五套丸。
10.加减茯苓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
主治:湿痰壅滞,经络不通,两臂作痛,不能梳洗,及治手足疼痛麻痹,行步艰难。
组成:陈皮(盐水炒)二两,半夏二两(用白矾、牙皂,生姜各一两煎汤,浸七日),白茯苓(去皮)一两五钱,风化消一两三钱,海桐皮(酒洗)一两片子,姜黄一两,木瓜一两,薄桂(去皮)五钱,甘草(炙)四钱,白芍(酒炒)二两,黄耆(盐水炒)二两。
用法:上为细末,姜汁、竹沥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汤送下。
11.滚痰丸
来源:《玉机微义》卷四引《养生主论》。
别名:
沉香滚痰丸(《墨宝斋集验方》卷上)、
礞石滚痰丸(《痘疹金镜录》卷上)。
主治:
1.《玉机微义》引《养生主论》:痰证,变生千般怪症。
2.《摄生秘剖》:头风目眩,耳鸣,口眼蠕动,眉棱耳轮痛痒;四肢游风,肿硬;噫气吞酸,心下嘈杂,心气疼痛,梦寐奇怪,手麻臂痛,口糜舌烂喉闭,或绕项结核,胸腹间如二气交纽,噎塞烦闷,失志癫狂,心下怔忡,喘咳呕吐等证。
组成:大黄,黄芩各八两,沉香半两,青礞石(消煅)一两。
《伤寒大白》有黄柏。
用法: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
12.五生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八。
功用:消风化痰。
主治:
1.《杨氏家藏方》:头目旋运,呕吐涎沫。
2.《医方类聚》引《澹寮方》:风痰,头旋臂痛,呕吐咳嗽。
组成:天南星(生姜汁浸一宿,焙干),半夏(汤洗七次),附子(炮,去皮脐),白附子,天麻,白矾(枯)各一两,朱砂二钱(别研为衣)。
用法: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13.白芥子散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三。
主治:荣卫之气循行失度,痰滞经络,与正气相搏,以致臂痛外连肌肉,牵引背胛,时发时止,发则有似瘫痪。
组成: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二两(麸炒),没药(别研),桂心,木香各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入研药令匀。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四、积热成疾,手臂痛
1.桑枝煎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四引《张文仲方》。
别名:扶桑煎(《惠直堂方》卷二)。
主治:
1.《外台秘要》引《张文仲方》:偏风及一切风。
2.《惠直堂方》:风热臂痛。
组成:桑枝(锉,不用全新嫩枝)一大升。
用法:上以水一大斗,煎取二大升,夏月沉井中。每服一盏,空腹时服,服尽又煎。
2.秦艽地黄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六。
主治:臂热。
组成:秦艽,丹皮,茯苓,白术,钩藤,甘草,生地,柴胡。
3.泻青赤汤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七。
主治:
1.《嵩崖尊生全书》:手足发搐,内外皆热。
2.《杂病源流犀烛》:心肝火,肩臑肘臂腕手病痛。
组成:胆草,青黛,羌活,防风,栀子,生地,黄芩,黄连,木通,大黄,甘草。
4.加味二陈汤
来源:《医部全录》卷二四O引《仁斋直指方论》。
主治:酒面积热成疾,手臂痛,并痰攻眼肿,身麻痹。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姜黄,枳壳各少许。
用法:用水二盏,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5.加减二陈汤
来源: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保命歌括》卷十五。
主治:
1.《丹溪心法》臂痛。
2.《保命歌括》:上焦湿热痰横行经络,手臂痛。
组成:苍术一钱半,半夏,南星,白术,酒芩(炒),香附各一钱,陈皮,茯苓各半钱,威灵仙三钱,甘草少许(一本加羌活一钱)。
用法:上锉,作一服。加生姜二三片,水煎服。
6.活络汤
来源:《女科指南》。
主治:风痰湿热,臂痛。
组成:茯苓,半夏,陈皮,甘草,苍术,白术,南星,黄芩,香附,当归,羌活,灵仙。
用法: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7.天麻丸
来源:《扶寿精方》。
主治:诸痛属火,兼受风寒湿热之气,发动于经络之中,以致肩臂手膊疼痛。
组成:天麻二两,秦艽(去芦),川续断,防风(去芦),独活各一两,威灵仙五钱,桂枝三钱,片芩五钱(炒)。
用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滚水送下。
8.秦艽地黄汤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三。
本方改为丸剂,名“秦艽地黄丸”(《中国医学大辞典》)。
主治:肝胆经风热血燥,肩臂疼痛,或筋脉引急,或时牵痛,其内症发热,或寒热晡热,月经不调,或肢体痠痛。
组成:秦艽,熟地黄(自制),当归各一钱,川芎,芍药,牡丹,白术,茯苓各一钱半,钩藤钩一钱,柴胡,甘草(炙)各三分。
用法:水煎服。
五、血虚瘦弱臂痛
1.蠲痹四物汤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七。
主治:血不荣筋,血虚瘦弱臂痛。
组成:当归一钱半,赤芍七分,黄耆七分,白姜蚕,羌活各七分,甘草三分,白芍七分,川芎六分,熟地七分。
2.虎骨酒
来源:《本草图经》引《兵部手集方》(见《证类本草》卷十七)。
别名:虎胫骨酒(《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六)。
主治:
1.《本草图经》引《兵部手集方》:臂胫痛,不计深浅。
2.《杂病源流犀烛》:血虚不能养筋,客邪留着,以致臂胫疼痛,年久不愈。
组成:虎胫骨二大两(粗捣熬黄),羚羊角一大两,新芍药二大两(切细)。
用法:上药以无灰酒浸之,春、夏七日,秋、冬倍日,每旦空腹饮一杯,冬中速要服,即以银器物盛,火炉中暖养之,三两日即可服。
六、络虚而致之肩膊疼痛连臂
1.防风根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六。
主治:络虚而致之肩膊疼痛连臂,渐下入环跳,髀膝。
组成:防风根,于术,当归,姜黄,生黄芪,桑枝。
七、注气,肩膊刺痛不移
1.桃仁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
主治:注气,肩膊刺痛不移。
组成: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酸枣仁(炒),人参,赤茯苓(去黑皮),桂(去粗皮),丁香,甘草(炙,锉)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临卧顿服。
2.拈痛丸
来源:《仙拈集》卷二。
主治:脊臂气疼,夜间更甚,鸡鸣即止。
组成:胡黄连,吴茱萸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八、妇人臂痛
1.红花四物汤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方》卷十。
主治:妇人臂疼,又如瘫痪。
组成:四物汤加红花。
用法:水煎服。
2.流气饮子
来源:《全生指迷方》卷三。
主治:
1.《全生指迷方》:气晕。但晕而不眩,发则伏地昏昏,食顷乃苏,脉虚大而涩。由荣卫错乱,气血溷浊,阳气逆行,上下相隔;气复通则苏。
2.《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臂痛。
组成:紫苏叶,青皮,当归(洗),芍药,乌药,茯苓,桔梗,半夏(汤洗七遍,焙干为末,姜汁和,阴干),黄耆,枳实(麸炒,去瓤),防风各半两,甘草(炙),橘皮(洗)各三分,木香一分,连皮大腹(锉,姜汁浸一宿,焙)一两,川芎三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九、臂痛
1.贴药芫花散
来源:方出《世医得效方》卷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五四引《经验良方》。
主治:臂腿间忽一两点痛,著痛不可忍。
组成:芫花根。
用法:上为末。米醋调,随大小敷之。立止。贴敷不住,须以纸花覆其上,用绢帛扎定。
2.花曲散
来源:《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二。
主治:臂痛。
组成:红花(炒),神曲(炒)。
用法:上为末。酒调下。
3.姜黄散
来源:《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二。
主治:臂痛,非风、非痰者。
组成:姜黄,甘草,羌活各一两,白术二两。
加减:腰以下痛者,加海桐皮、当归、芍药。
4.四妙煎
来源:《仙拈集》卷二。
主治:肩臂筋骨疼痛。
组成:槐花子,桃核仁,细茶叶,芝麻各五钱。
用法:瓦罐盛药,用水六七碗,熬折一半,热服。
5.白术姜黄汤
来源:《医方类聚》卷八十三引《澹寮方》。
主治:肘臂痛。
组成:片子姜黄四两,白术二两(炒),羌活一两,甘草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食后服。
6.舒经汤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三。
别名:
五痹汤(原书同卷)、
舒筋散(《袖珍方》卷二引《简易》)、
舒筋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三)、
通气饮子(《医林绳墨大全》卷八)。
主治:臂痛,亦治腰下疾。
组成:片子姜黄四两,甘草,羌活各一两,白术,海桐皮,当归,赤芍药各二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腰以下疾,空心服;腰以上疾,食后服。
7.滋荣调中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五。
主治:臂痛及腰痠,或有时作疼。
组成:陈皮(盐水洗,去白)八分,半夏,白芍,酒芩,木瓜(盐水炒),牛膝(酒洗,去芦),酒柏各七分,知母(酒炒),羌活各六分,桂枝三分,防风(去芦),川芎(盐汤浸)各五分,当归(酒洗),白术(去芦),白茯苓(去皮)各一钱。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三片,水煎,食远服。
8.桑枝秦艽汤
来源:《青囊全集》卷上。
主治:肩臂肘痛。
组成:鲜桑枝尖每岁一寸,秦艽三钱,明天麻一钱五分,广皮一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羌活节三节,小桂枝二钱,桔梗二钱,甘草一钱,皂刺二钱。
用法:水煎服。
9.柏子仁丸
来源:《全生指迷方》卷二。
主治:臂痛,不得屈伸,筋脉挛拘。
组成:柏子仁(炒,研),干地黄各二两,茯苓,枳实(麸炒,去瓤),桂(取心),五味子,附子(炮,去皮脐),石斛(去苗),鹿茸(去皮,截作片子,酥炙),酸枣仁,覆盆子,沉香,黄耆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格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10.茯苓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主治:
1.《圣济总录》:胞痹,少腹内痛。
2.《何氏济生论》:臂痛。
组成:赤茯苓(去黑皮),防风(去叉),细辛(去苗叶),白术,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去粗皮)各半两,紫菀(去苗土),栝楼根各三分,泽泻半两,山茱萸,生干地黄(焙)各一分,芍药,牛膝(去苗,酒浸,切,焙)各三分,山芋一分,黄耆(锉)三两,甘草(炙)三分,半夏(汤洗去滑,炒),独活(去芦头)各一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未愈,稍加丸数。
11.补髓丹
来源:《是斋百一选方》卷十一。
功用:
1.《是斋百一选方》:升神水于百会,降神火于涌泉,还淳返朴,体合自然,骨正筋柔,益寿延年。
2.《仁斋直指方论》:补益真元。
主治:
1.《是斋百一选方》:腰痛,臂痛。
2.《仁斋直指方论》:肾虚腰痛。
组成:杜仲(去粗皮,炒黑色),补骨脂各十两(用芝麻五两同炒,候芝麻黑色无声为度,筛去芝麻),鹿茸二两(燎去毛,酒炙),没药一两(别研)。
用法:上为细末,入没药和匀,再用胡桃肉三十个,汤浸去皮,杵为膏,入面少许,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焙干。每服一百粒,食前米饮送下;温酒、盐汤亦得,二日一次。
12.加味控涎丹
来源:《济阳纲目》卷七十八。
主治:肩、背,臂痛。
组成: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木繁子各一两,桂五钱。
用法:上为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临卧渍姜汤或热水送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