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给大家讲讲腹泻的几个食疗方,记载于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治泄泻方》篇中。
1
益脾饼
他讲的第一个方子叫“益脾饼”,针对的症状是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
用白术四两,干姜二两,鸡内金二两,熟枣肉半斤,全部轧细,也就是粉碎,跟枣肉混合在一起,捣成泥,做成小饼。然后在火上烤干,当点心吃。我发现张锡纯很多方法都是用食疗做个小饼啥的,跟我们现在的方法很相似,只不过现在的烘培技术发达多了。
他用这个方子治好过很多人。
记住,这个方子是治脾胃湿寒引起的腹泻,加鸡内金是因为不消化,有完谷不化。他举了另外一个案例,一个30多岁的妇人,腹泻经月,用一切的治泻诸药均不奏效。但是呢,她的脉不凉,也就是寒不重,大便里呢也没有完谷不化,就去掉了干姜,鸡内金,只用白术和枣肉做饼,吃了就好了。去掉鸡内金再说一遍是因为鸡内金虽有助脾胃消化之力,但是终究和腹泻不是很相宜。
对症很重要啊,我想其他的医生出的方案难道还没有白术这个常见药吗?所以药多不一定有用,两三味药,用到量,效果更为明显。
2
扶中汤
接下来说的这个方子叫“扶中汤”,治的呢是泄泻久不止,气血俱虚,身体羸弱,将成劳瘵之侯。
是用炒于术一两,生山药一两,龙眼肉一两,如果有小便不利者加椒目炒捣三钱。
张锡纯举了个案例,有一个妇人四十多岁,因为心中发热,气分不舒,被医生用了清火,理气的药后就开始泄泻不止了。后来找其他医生看腹泻,也没看好,拖了半年,一晚上要起来上厕所四五次。当时的症状是身体弱,虚汗淋漓,心下怔忡,饮食减少。张锡纯就开了这个方子,其中龙眼肉是补脾兼补心肾的。吃了几副以后,腹泻好了,但是汗多了,就用生的龙骨、牡蛎各六钱,喝了两剂汗止住了,但是又开始变的身体漫肿。为什么呢?因为以前腹泻的时候,小便短少,腹泻止后,小便还是少,水气没有出路,便发为汗,汗止住了以后就没有出路了,就变成水肿,所以一定要利小便。但是这个妇人平时腰凉,所以不能用凉药利小便,就用了三钱的椒目,吃了十副就痊愈了。
在这个案例里,张锡纯也特意提到了龙眼肉是补脾的良药,心又为脾之母,龙眼色赤入心,又能补益心脏,母旺能荫子。他治妇人心虚怔忡,也是和王孟英一样,把龙眼肉在饭上蒸熟,可以很好的补心虚。他还提到一点王孟英没有提到的,就是大便下血,是因为脾虚不能统血的缘故,用龙眼肉可治,所以龙眼肉又可以补心,又可以补脾。
3
薯蓣粥
第三个方子就是薯蓣粥,我曾写在山药的介绍文章里。治阴虚劳热,或喘,或嗽,或大便滑泻,小便不利,一切羸弱虚损之证。
做法很简单,就是用生的怀山药粉,用七八钱或者至一两,加凉水调入锅中,放在炉子上,二三沸即成粥服之。
这个方子和上面两个方子不一样的地方,是在于有阴虚发热,有的还有咳嗽,喘这类情况。
张锡纯举了一个医案,有一个教员的孩子,才五岁,一开始得了风寒,心中发热,就是外寒内热,但是医者用了很多苦寒之药,导致脾胃受损,大便滑泻,月余不止,上焦又有明显的热像。其他医生都回绝了,说治不了了,孩子已经十分虚弱,表里都热,又不能进饮食,一昼夜还要泻十余次。就给这个小病人吃薯蓣粥,每天四五次,每次几勺,大约半个月左右痊愈。
小儿在秋夏之交,最容易得腹泻的问题,因为以前在农村多喝凉水,小儿还喜欢吃瓜果,生冷之物皆伤脾胃,于是发生滑泻之证。张锡纯认为滑泻之证在儿科上最难治,因为小儿少阳之体,阴分未足,滑泻不止,更容易伤阴。所以往往腹泻几日后,就浑身发热,津液短少,容易烦躁口渴,小便不利,干呕不想吃东西,就像吃凉的。颇为难治。
而怀山药脾肾双补,在上又能清热,在下能固,利小便而止大便。如果是孩子哺乳期的孩子,还不能喝粥,就煮成浓浓的怀山药汁饮即可。
山药有各种用法,但泄泻者,一定要变饮剂为粥来用,因为山药汁本来就黏稠,如果做成粥,则稠黏之力大增,大有留恋肠胃之功。
大便滑泻者,多数都有小便不利的症状,山药能滋补肾经,使肾阴足,那小便自利,大便就正常了。
4
薯蓣鸡子黄粥
第四个方子叫薯蓣鸡子黄粥,治泄泻久而肠滑不固者。就是在前面的薯蓣粥的基础上,加入熟的鸡蛋黄三枚。
张锡纯举了一个用属于鸡子黄的案例。一人,年50多岁,腹泻半年多,身体已十分虚弱,人都来不了,是遣人来询方,张锡纯先给了他上一个薯蓣粥方,说吃了后有效果,但是还是腹泻,于是在原方基础上加了几枚熟的鸡蛋黄,调在薯蓣粥中,喝了两次就好了。因为鸡子黄有固涩大肠之功,较鸡蛋白更容易消化。
在《治泄泻方》篇里,还有几个很好的方子,如薯蓣芣苢粥,加味天水散,加味四神丸等。限于篇幅,有机会再讲吧!
每周我都有在公益群内讲课,科普知识点及案例分析,比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