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故名“中风”。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等。
典型的临床表现:具有神志障碍(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聩),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轻者可无神志症状。
起病形式:多急性起病,骤然而至,病情复杂。
诱发因素:五志过极、烦劳过度、跌仆损伤。
发病年龄:40岁以上多见。
先兆症: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
近现代著名针灸学家、现代针灸学科的奠基人承淡安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灸科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并有“艾灸之力,诚非其他药石所能及”等感悟,对灸法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有独特的见解和体会。承淡安先生针灸临床诊治中风病,强调重用灸法。按照中风病发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形成了“潜阳灸”预防中风、“回阳灸”急救中风、“温通灸”康复中风的全周期灸治特色。艾灸适用于中风病的全周期治疗,临床可依据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选用相应的诊治方案和操作方法。灸法防治中风病的实践经验,贯穿于中风病的预防、急救、治疗和康复等各个环节,各阶段患者的气血状态和症状表现各有差异,灸治的方法和操作各异。主要有以下特点:(1)预防中风,潜阳灸。中风病的发生,有一个潜在的过程,凡阴虚阳旺或形丰质弱之人,易患中风。当具有这样体质的人,如果出现坐卧不安,或头痛眩昏、或恶心呕吐、或怔忡手振、或口苦舌干、或便秘溺赤、或四肢麻木,都属于中风之预兆,宜用中风预防灸。取穴以足三里为主,辅以风池、肩井、身柱、肝俞、肾俞、中脘、气海、手三里等,艾炷灸或艾条灸,每天灸1次,坚持治疗1个月以上,以达到益气潜阳、预防中风的目的。
(2)危重急症,回阳灸。中风发生时,一般病情较急、病势较为危重,尤其是神志不清的中脏腑患者和脑溢血患者,急用大柱灸关元、气海数十壮至百余壮以回阳救逆,同时监测患者脉搏。若脉搏调整到大致正常,可以配合强刺激针刺商阳、中冲、三阴交、涌泉等。在施灸的同时,监测患者脉搏,亦可用心电监护等手段实时监测,以观察患者全身气血的状况,为了解疾病进退、及时调整治疗量甚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瘫痪诸症,温通灸。无论是中脏腑救逆后的肢体功能障碍,还是中经络等瘫痪诸症,艾灸主要以温热为刺激要素,具有温通经络、以温促通的功能,对于中风病患者气血受阻尤为对症。取穴以百会为主,辅以大椎、肾俞、命门、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风市、膝眼等,艾条温和灸,或者艾炷直接灸(每穴10余壮),频频灸之。
近年来,新疆医院针灸二科在米勇主任的带领与指导下,深入研究对中风病的治疗,在继承传统中医学治疗中风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开展了灸法防治中风病。运用潜阳灸、回阳灸、温通灸分别在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中实施,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中风的治疗,除了艾灸、针刺,同时配合中药、康复运动能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同时也要注重患者情志方面的问题,及时的心理疏导可防止患者出现中风后抑郁等情志疾病。(针灸二科赵梦婷、李鑫)姓名:米勇
科室:针灸二科
职务: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国针灸学会盆底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合作组织特色专科联盟副主任委员,中国火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与民族疗法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皮内针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针灸学会针药结合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临床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区域诊疗(针灸)中心新疆分中心负责人,新疆中医药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免疫学会新疆分会会员,新疆针灸医学学会副会长,新疆针灸医学学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专业擅长:中风病、面瘫、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耳鸣耳聋;各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焦虑状态、抑郁、睡眠障碍等疾病。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