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期
总第一0七期
浅读国学《易傭》(需卦)
(卦画)乾下坎上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①
如屯,如蹇,如涣,所以济变之事备矣②。然此都是机会既至之后,经纶幹(斡)旋工夫③;当机会未至之先,还有一步宁耐工夫,则“需”是也④。人但知他后面一段功业,非有许大力量者不能辨,却不知起初难端方发⑤,豪杰奋臂从事⑥,天下凡有一才一智者,谁肯静坐?圣人挟了满腹经纶,又方切痌瘝乃身⑦之虑,乃独于洶洶扰扰⑧之中,凝然不动⑨,此非有拿龙缚虎⑩手段,如何按得定?朱子曰?:“后世策士之言,只说出奇应变;圣人不然,合当需时便需。”
先儒云“见理不明”,胸中无主,故乱?。夫遇大变而能持重?者,必中心实有主张也;不然神明无主,手足张皇?,吾未见其能坚待也。
“体乾刚健,遇险能通?”,此出乾第一义也,故曰:“德恒行,易以知险。?”今人遇小小变故便无措?,盖不乾也。“乾之欲进,凡为坎者,皆不乐也。是故,四与之抗,抗而伤;上六知其不可抗,而敬以求免。夫敬以求免,犹有疑也。物之不相疑者,亦不以敬相摄矣。至于五则不然,知乾之不吾害,知己之足以御之,是以内之而不疑,故曰‘有孚,光亨,贞吉’。光者,物之神也,盖出于形器之表矣。?”
凡世人所谓“需”者,只为势不由我,但得如此耳。其实心中怔忡?,不能一日宁耐,非情愿,非“有孚”也。实能需者,不但看得理数破,亦自涵养得至,自然意必俱空,毫无罣碍?,故曰“光亨”。
①需卦卦辞原文。
②屯、蹇、涣三卦都有困难和危险之象,也有事必济险之计,故谓之“济变之事备矣”。
③幹旋,应为“斡旋”,扭转,挽回。宋·范成大《两木》:“大钧播万物,斡旋不作难。”运转,扭转。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作诗要健字撑拄,要活字斡旋。”周旋,奔走活动。《宋史·辛弃疾传》:“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工夫,作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晋·葛洪《抱朴子·遐览》:“艺文不贵,徒消工夫。”指花费时间和精力后所获得的某方面的造诣本领。唐·韩偓《商山道中》诗:“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时间,时光。唐·元稹《琵琶诗》:“使君自恨常多事,不得工夫夜夜听。”工夫与功夫,一般来说,在表达时间的情况下可以通用;在专指精力、本领、学问时,则多用“功夫”。
④宁耐,忍耐。亦作“宁奈”。《朱子语类》卷七十:“以刚遇险,时节如此,只当宁耐以待之。且如涉川者,多以不能宁耐致覆溺之祸。”
需,指需卦。“坎上乾下”水天需,有忍耐之义,即守正待机。需的本义是天上下雨,卦象是天运转不息,水流动有力;云变为雨,当待时机,故主方应当耐心等待时机,取得客方信任,从而能够从客方良好素质受益。需卦之“需”,意思是等待,停留。
⑤难端方发,犹灾祸开始发生的时候。难,灾难,祸难;端,事物的一头;方,才,正当。
⑥奋臂,举起手臂。犹振臂而起,常指举大事。汉·贾谊《过秦论》:“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从事,参与做或致力于(某种事情)。《论语·泰伯》:“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泛指行事,办事。汉·班彪《北征赋》:“达人从事,有仪则兮。”
⑦痌瘝,亦作瘝痌,指病痛。典出《书·康诰》:“呜呼!小子封,痌瘝乃身,敬哉!”后化为成语痌瘝在抱、痌瘝一体,意为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明·吕坤《答顾泾阳书》:“吾辈此身原是天下之身,要认得天下国家、昆虫草木都是我身,饥寒疾病都是痛煞煞痌瘝乃身。”
⑧洶洶扰扰,即汹汹扰扰。汹汹,形容声音喧闹。《楚辞·九章·悲回风》:“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汹汹。”也指骚乱不宁。《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但为寄坐,岂得久安!”
扰扰,纷乱貌;烦乱。《国语·晋语六》:“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列子·周穆王》:“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
⑨凝然,坚定的样子;犹安然,形容举止安详或静止不动。
⑩拿龙缚虎,犹擒龙缚虎。捉拿蛟龙,缚住猛虎。比喻制服对手,战胜强敌。北宋·贺铸《行路难·缚虎手》词:“缚虎手,悬河口。”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有云:“准备擒虎拿蛟计,银山铁壁撞将来。”
?朱子,指朱熹。语出《朱子语类》,原文中“圣人不恁地”;此处改为“圣人不然”。
策士,本指战国时代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后泛指出计策、献谋略的人。出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
出奇应变,犹以奇应变;出奇制胜。《老子》有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孙子兵法·势篇》有云:“战势不过正奇,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合当,犹应当;应该。唐·崔希逸《对藏冰不固判》:“玉毁椟中,是谁之过?掌人自合当罪,采户未可论辜。”
?先儒,先世儒者;已去世的儒者。
见理不明,犹所见事理尚不了解或未弄清楚。《北史·列传卷五十一》有云:“见理不明,则是非谬乱。是非既乱,则一身不能自理,安能理人也?是以理人之要,在于清心而已。”清心则静,静则致远。若是不静,则见理不明,省身不密。北宋·程颢有云:“治怒为难,治惧亦难。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语出《二程遗书》卷一)。元·陈澔集有云:“先儒言明理可以治惧,见理不明者,畏惧而不知所出,多自经于沟渎,此真为死于畏矣。”明理,即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民间中多用于知书达理的总结。反之,则“见理不明”。
胸中无主,犹胸中无数或没有主意。指对情况的了解不清楚,心里没有底;或没有主见,故拿不定主意。
?持重,本义谓主持丧祭或宗庙社稷祭祀之事。出自《仪礼·丧服》:“何以不贰斩也?持重于大宗者,降其小宗也。”后泛指行事慎重,谨慎;为人稳重,不轻浮。《史记·韩长孺列传》:“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神明无主,犹六神无主。无主,即没有主意。现多谓人心慌意乱,拿不定主意,这种状态就是六神无主。六神,在道家文化中是指主宰人的心、肺、肝、肾、脾、胆的六位神灵。神明,指人的精神和智慧。见《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医学说指神志或精神。见《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神的总称”,即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
手足张皇,犹手足无措;惊惶失措。张皇,惊慌;慌张。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三:“倘失措急索,则不可复得,徒张皇耳!”
?语出唐·侯行果《侯果易注》:“乾体刚健,遇险能通;险不能陷,义不穷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有辑录。需卦“坎上乾下”,主卦是乾体,客卦是坎体。乾象刚健,坎象险陷,故《彖》辞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语出《系辞传》末章:“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意思合起来说,天行健地势坤,天健地顺之德恒行;乾易坤简,简易最能知险阻。乾坤为阴阳,这也等于说阳最知道阴,阴最知道阳。乾易坤简,《系辞传》首章有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无措,无法对付;不知如何应付。形容极其惶恐。出自《吴子·料敌》:“一可击十,必使无措。”
?语本宋·苏轼《东坡易传》:“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谓九五也。乾之欲进,凡为坎者皆不乐也,是故四与之抗,伤而后避”云云。
需卦“坎上乾下”,主卦乾体纯阳,客卦坎体“一阳陷二阴之中”。阴爻在上,阳爻在下,为阴阻阳进之象。就爻位言,初阳与四阴有应,二阳与五阳不有应,三阳与六阴有应。就爻辞言,需卦六爻有五个“需”,初九“需于郊”,九二“需于沙”,九三“需于泥”,六四“需于血”,九五“需于酒食”,分别指主方的等待状态,直至上六“入于穴”,耐心等待的结果会“终吉”。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需于血”者,抗之而伤也;“出自穴”者,不胜而避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盖乾已克四而达于五,其势不可复抗,故“入于穴”以自固;谓“不速之客”,明非所愿,以不愿之意固守待之,可得为乐乎?明不可抗,故“敬之”。三人,喻下卦乾三阳,说明上六下应九三,当“需”极之时,九三能偕同二阳共同越过坎险,犹如“不速之客三人”同来应援上六。
相疑,互相猜疑。出自《庄子·在宥》:“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
相摄,互相吸取。摄,摄取;摄受,犹享受。《淮南子》有云:“啄木愈龋,以类相摄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第五爻是客卦中爻,阳爻在阳位,当位,然与二阳不有应。客方素质良好,主方素质也良好,需等待合作协同。或曰:九五阳刚中正,高居君位,能行王道以养天下,王道久而民自化,犹如需待丰美食物以施惠于民,久而恩泽广被天下,能固守正道,必获吉祥。或曰:九五人之有道,饱食暖衣,中正而吉祥。《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有酒有肉,吉利之兆,因为九五之爻处于上卦中位,象征其人有中正的品德,自能择善而居,处优容之境。
形器,物质;物体。与精神相对。晋·葛洪《抱朴子·广譬》:“澄精神于玄一者,则形器可忘。”指有形的器物。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
需卦“有孚,光亨,贞吉”。有孚,犹诚信。言“信之在中者”,犹心中诚信;实践承诺,即信用。光亨,犹光显。亨,通达;顺利;亨通。南朝·宋·谢庄《求贤表》有云:“今大道光亨,万务俟德。”
?怔忡,犹怔忪。谓惊恐不安。
?涵养,滋润养育,培养。《艺文类聚》卷四八引南朝·梁·王僧孺《除吏部郎启》:“而智效必其无取,尤怠忽焉已彰,不意涵养更滋,霶霈愈此。”修养。宋·朱熹《答徐子融书》:“如看未透且放下,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道德修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言少不更事之人无所涵养,而骤膺拔擢以当重任,力绵才腐,凛凛危亡而曾不知畏也。”
罣同“挂”。罣碍,佛教语。谓凡心因迷成障,未能悟脱。语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无罣碍,后因以谓心中毫无牵挂。挂碍,也指羁绊,牵掣,障碍。《百喻经·毗舍阇鬼喻》:“著此屐者,能令人飞行无罣碍。”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①
“需讼相综,位天位以正中者,讼下卦之坎,往居需之上卦,九五又正而又中也。五为天位,因自讼之地位往居之,故曰位乎天位。如在讼下卦,止可言中,不可言正矣。②”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③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④”屯云从山出,需云从川出⑤。自山出,阳舒而多雨;自川出,阴敛而少雨,凝于阴而待于阳。三阳欲上而隔于六四,路之险也⑥。
《彖》言“险”,《象》言“常”⑦;《彖》“利涉”言有为,《象》“宴乐”言不过为也⑧。先“有为”后可“不过为”,如云气升于九天之上,而后雨可需;若本无云,何需之有?
“乾之刚,为可畏也;坎之险,为不可易也。乾之于坎,远之则无咎,近之则致寇。坎之于乾,敬之则吉,抗之则伤,二者皆莫能相怀也。惟得广大乐易之君子,则可以兼怀而两有之,故曰‘饮食宴乐’。⑨”
①需卦彖辞原文。
②语本明·来知德《周易集注》。注中有曰:“六十四卦止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卦相错,余五十六卦皆相综而为二十八卦”“需讼相综,乃坎之阳爻来于内而得中也”“需讼相综,讼之九二即需之九五,曰‘刚来而得中’。曰归曰逋,皆因自上而下,故曰来、曰归”。
天位,极高的地位,代指皇位,帝王。王安石《周公论》:“且周公之所礼者大贤与,则周公岂唯执贽见之而已,固当荐之天子而共天位也。”就爻位而言,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第五爻为“天位”之尊。
需卦“坎上乾下”,讼卦“乾上坎下”,二卦互综。坎卦“一阳居中”,在需卦中为上卦客方,为九五;在讼卦中为下卦主方,为九二。需讼相综,二卦倒置,“讼之九二即需之九五”。然,讼之九二阳爻居阴位,不当位,故只可言“刚来而得中”,不可言“正”;往居需之九五,阳爻居阳位,当位,故可言“以中正也”。
③需卦象辞原文。
④语出《礼记·孔子闲居》:“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时雨,犹应时雨;及时雨;按时下雨水。出自《书·洪范》:“曰肃,时雨若。”《周礼·春官·保章氏》有曰:“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乾卦《彖》曰“云行雨施,品物流行”;《文言》又曰“云行雨施,天下平也”。云雨之义亦无穷。
⑤屯卦“坎上震下”,取三至五爻为上互卦艮体,艮为山,山泽通气;震艮二卦互为综卦,震雷从地生,艮山立地上,坎为水,升而为云,是谓之“屯云从山出”。
需卦“坎上乾下”,取三至五爻为上互卦离体,离为火,坎为水,自然界中太阳在上,河流湖泊在下,此谓“水火不相射”,指平衡状态;乾为天,坎为云,天上下雨地上流,水流成川,是谓之“需云从川出”。
⑥屯卦六爻二阳四阴,主爻九五中正与六二有应,故屯云“阳舒而多雨”;需卦六爻二阴四阳,九二与九五中爻无有应,故需云“阴敛而少雨”。
需卦主卦乾体“三纯阳”在下,初九阳爻在阳位,当位,且和六四有应;九三阳爻在阳位,当位,且和上六有应;然九二阳爻在阴位,与九五不有应,九三欲上也隔于六四,故谓“路之险也”。
⑦险,危险。需卦“坎上乾下”,坎为险在上,自下而上,犹向前渐进,故《彖》曰“险在前也”。
常,长久;经久不变。此处指恒德。需初九《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于需待之时,“不犯难而行”便是“常”;初九应六四,待时而进,四居坎中,坎为律为常,故“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不失常便是“恒”。
利涉,指顺利渡河;称舟楫为利涉。需卦《彖》曰:“利涉大川,往有功也。”需卦九五“中正”,五为天位,五爻多功;因乾“刚健而不陷”,遇险而能通,故“前往有功”。得中而有功,故言“有为”。有为,指有作为,或有所待。
需卦《彖》辞的重点在“需”字。“需”是心怀理想,知难而进,顺时而动,遇险不陷,建功立业;“需”有“待”之义,意为在积极有为当中等待,而非于消极无为当中等待。《系辞》有云:“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此修全之法,正是需卦之德的体现,凡事须渐养以成,非可遽求。《杂卦》云:“需,不进也。”实乃强调不可躁进,须积蓄力量,审时度势,顺时而进。
宴乐,为古代宴饮而配的奏乐、舞曲。指安乐。需卦《象》辞:“君子以饮食宴乐。”指宴饮欢乐。《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
不过,无差错。豫卦《彖》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唐·孔颖达疏:“若天地以顺而动,则日月不有过差,依其晷度。”《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豫言“作乐崇德”,需言“饮食宴乐”。“作乐”“宴乐”俱是“为”,是谓之“不过为也”。
⑨语出宋·苏轼《东坡易传》。
可畏,犹令人畏惧或敬畏。
不可易,犹不可轻视。《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意思是说一个国家,无论多小,都不能轻视;如果没有准备,即便国家再大人口再多,也不能倚仗。
无咎,本义是没有过失;无所归罪。出自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谓时时警惕就能免于过失。
需卦“坎上乾下”,初九与六四有应,是乾一阳“远之”坎一阴,故“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九三比邻六四,是乾三阳“近之”坎一阴,又有“三阳欲上而隔于六四,路之险也”,故“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致寇,招致贼寇到来之意。
需卦主卦是乾,客卦是坎,于坎上卦对乾下卦而言,六四与一阳有应,九五与二阳不有应,上六与三阳有应。“需”是待时而进,顺时而动。“敬之则吉”者,九二“小有言以终吉”,九三“敬慎不败也”,九五“酒食贞吉”,上六“敬之终吉”;“抗之有伤”者,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相怀,犹相互怀藏或包容。犹兼怀。兼怀,谓包容各个方面。出自《庄子·秋水》:“兼怀万物,其孰承翼?”唐·成玄英疏:“怀,藏也。”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①
人惟中无常主②,或为才能所使,或为事势所激,或为意气所动,不觉便犯难行③,所以“不失常”最难。饮食宴乐,不失常也。若能不失常,更有何事?颜子一箪一瓢④,直比禹稷⑤。
“虽不进而志动者,不能常也;宁静自守,志虽有须而恬焉,若将终身焉,乃用常也。⑥”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⑦
衍,即是刚。以刚为衍者,就需言也,亦以惟刚为宁耐也⑧。中,即刚中之中⑨,非险之中也。二进不入泥,退不在郊⑩,“近不逼患,远不后时?”,将来济天下之险者,必是此人。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泥中不可须臾?处者也;而需焉,惟乾德者能之。
“坎之为害也,于沙则‘有言’,于泥则‘致寇’。然一曰‘终吉’,一曰‘敬慎不败’,则乾以见险而不废,其进为吉矣。?”
①需卦爻辞原文。
②中,犹心中;心志。《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说,“中”是天下人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共行的普遍规则。达道,就是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各得其所,生长发育。或谓,中者,不偏也,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庸者,不易也,万物之根基,故君子固本,本固速成;和者,乐业也,天下之达道,故君子乐本,天健中节。务本谓之中,固本谓之庸,乐本谓之和,三者致者,天地人三才立焉。此千古之道学,成者无不合于专一,无不合于太极。
常主,指固定的主人。出自《书·咸有一德》:“善无常主,协于克一。”指正常的心志。唐·孟郊《鸦路溪行呈陆中丞》诗:“视听易常主,心魂互相迷。”
③犯难,指为难;处于困境之中。犹冒险。出自《逸周书》:“犯难争权,疑者死。”需卦初九《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不犯难而行,便是“常”;不失常,便是“恒”之德。
④颜子,指孔子弟子颜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中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直比,犹简直可(与之)相比或相提并论。
禹稷,指夏禹与后稷。夏禹、后稷受尧舜之命整治山川,教民耕种,称为贤臣。《孟子·离娄下》有曰:“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⑥语本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君子之需时也,安静自守。志虽有须而恬然若将终身焉,乃能用常也。虽不进而志动者,不能安其常也。”
有须,有些。
恬,安静,安然。《说文》:“恬,安也。”《广雅》:“恬,静也。”
用常,犹持之以恒。
⑦需卦爻辞原文。
⑧衍,指刚。仅需卦言之,“体乾刚健,遇险能通”,此出乾第一义也。参见前节注??。
⑨刚中,指内里刚强。刚,刚硬,坚强;中,里,内心。与柔外相对。刚中柔外,即表面柔顺,内里刚强。指人外柔而内刚的性格;也指外表和好而内藏杀机的策略。
⑩二,指九二“需于沙”;泥,指九三“需于泥”;郊,指初九“需于郊”。《周易正义》孔颖达疏曰:“难在于坎,初九去难既远,故待时在于郊。郊者是境上之地,亦去水远也”“沙是水傍之地,去水渐近,待时于沙,故难稍近”“泥者水傍之地,泥溺之处,逼近于难,欲进其道,难必害已”。
需卦九二是主卦中爻,《象》言“小有言”,表示主方和客方为了各自的利益有些小意见或些许中伤;而“终吉也”,则表示主方积极主动,待时而动,有与善处。是谓之“二进不入泥,退不在郊”。
?语出《周易正义》:“‘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将近于难,故曰‘需于沙’也;不至致寇,故曰‘小有言’也。近不逼难,远不后时,履健居中,以待其会,虽‘小有言,以吉终也’。(疏)正义曰:沙是水傍之地,去水渐近,待时于沙,故难稍近。虽未致寇,而‘小有言’以相责让。‘近不逼难,远不后时’,但‘履健居中,以待要会’,虽小有责让之言,而终得其吉也。”
近不逼患,犹亲近而不逼近忧患。近,比近;亲善。逼,迫近;接近。患,忧虑;困难;灾祸。近不逼患,类同“近不逼同”,旧指自己受到君王的宠幸,但不以此去欺侮、要挟同僚。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戊之为人也,远不忘君,近不逼同。”
远不后时,犹疏远而不失时。远,时间长;关系疏。后时,失时;不及时。出自西汉·贾谊《惜誓》:“黄鹄后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东汉·王逸注:“言贤者失时,后辈亦为谗佞所排逐。”指后来;以后。见《晋书·羊祜传》:“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需卦爻辞原文。
?须臾,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
?语本宋·苏轼《东坡易传》:“渐近则为‘沙’,逼近则为‘泥’。于沙则‘有言’,于泥则‘致寇’,‘坎’之为害也如此。然于‘有言’也,告之以‘终吉’;于其‘致寇’也,告之以‘敬慎不败’,则‘乾’以见险而不废其进为吉矣。”
需卦九二“需于沙,小有言”,意谓在沙滩上等待,有些小小的言语中伤。喻人处于艰难之象;但沙虽难行,却不致陷人,只要能坚持,最终能走出困境。故《象》曰“虽小有言,以终吉也。”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意谓在泥淖中等待,可能招致贼寇到来;或谓人陷于泥潭不能自拔,而敌人有机可乘。喻人事常指因自己不慎,而引寇为害。但只要谨慎行事,随机应变,就可不受损伤。故《象》曰“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需卦“坎上乾下”,一至三爻为乾卦,四至六爻为坎卦,坎虽有险,然乾刚健而不陷,利涉大川往有功,是谓之“见险而不废,其进为吉矣”。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①
“需于血”才是善处困人②。今人只说置身无事之途,便不能“需于血”矣。坎为血卦③。
刚之能需,乾之健而知险也;柔正者之能需,坤之顺而知阻也④。顺之至,亦自有健在,故刚柔同归于“能需”。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⑤
“敌至而不忌,非有余者不能。夫以酒食为需,去备以相待者,非二阴之所能办也,故九五以此待乾。乾必心服而为之用,此所以正而获吉也。⑥”
需九五身在险中而忘其险,惟知“酒食之需”;犹困九二身处困中而忘其困,惟知“困于酒食”⑦。此处“需”,处困之至德要道⑧也。总之,阴柔患不能出,而阳刚患不能需,故需卦专为阳刚人说法⑨。苟以柔弱之质,需缓不进,则是“需者,事之贼也”⑩。圣人不以此设教?矣。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不速之客,即刚健不陷能需之人也。欲速者不需,能需者不速?。
“入于穴”“退藏于密”,其指?同乎?曰:“不同。”退者却行?,见可则进;入者前行,待得出时,更须一转。神龙潜天潜地,霎时隐形,夫何穴与渊之有?待穴与渊而后,入之不密,甚矣。《易》称“入于穴”“入于渊”“入于坎窞”“入于左腹”“入于地”“入于幽谷”,例非吉由?。上六“入于穴”,此法当失,赖“客三人”援之以出,“未大失”尔。《春秋传》?子服景伯曰:“陷而入于恭。”闵马父曰:“陷而后恭,道将何为?”故凡言“入于”者,陷也,非道也。
上不言“需”者,时既终也,无复有所需也?。“以阴居阴,而曰‘不当位’者,以阴柔居卦之极上也。《易》以扶阳抑阴为义,故曰‘不当’。?”
《易》贵“需”,《诗》贵“勺”?,言候不可强(21)也。勺曰“实惟尔公允师”(22),师也者,不为时先,武王应之(23);需曰“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客也者,不为时主,太公、范蠡应之(24)。
玩需六爻辞(25),便知逆顺境缘(26),着着有出身之路,特看人所处何如耳。
需讼一对,坎上乾下,乾上坎下,盖乾之上下体与坎合也。先需讼,后师比者(27),乾为主而先于坎,故坤从乾而亦与坎合也。需先于讼者,坎先合乾,而后乾合坎也;师先于比者,坤先合坎,而后坎合坤也。坎先合乾者,乾坎皆阳,而乾尊也,故坎先来合乾,子从父(28)也;坤先合坎者,坤阴也,坎阳也,阳用事,故坤先来合坎,母从子(29)也。
①需卦爻辞原文。
②需于血,象征在等待中有见到血的现象;或谓停留在沟洫中。需卦六四已经进入上卦坎险,可能造成伤亡,所以用“血”象征。由于六四阴爻阴位得位,与初九相应,又顺从九五,不会轻举妄动,不久就会由陷入的“穴”中走出;坎为耳,所以“顺以听也”,得以出险。
善处,妥善处理;善于处理。出自《国语·晋语》:“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困人,困苦的人;处于困境中的人。出自《左传·襄公九年》:“国无滞积,亦无困人。”
③《说卦传》曰:“坎为血卦、为赤。”唐·孔颖达疏“其人之有血,犹地有水也”。坎卦外阴为静而内阳为动,人体血液在体内流动之象,故坎为血卦;血为红色,故坎又为赤。
④《系辞传》末章有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刚之需,犹乾之健而知险;柔之需,犹坤之顺而知阻。需,有“待”之义。卦德上坎陷,下乾健,健而能处于险中,故谓“需”。需卦六四柔弱无能,本自有险,如“于血”;又阴居阴位,在昏暗之地,而不能自出,如“在穴”。幸其柔而守正,以无德而顺有德,借人济己,亦能“出自穴”,而终不为阴气所伤,此柔而顺刚之需。
⑤需卦爻辞原文。
⑥语本宋·苏轼《东坡易传》。
二阴,指需卦六四爻和上六爻。需卦六爻四阳二阴。六四“需于血,出自穴”,有在流血发生而出洞穴之象;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有躲藏洞穴中又遇到不速之客之象。
⑦需卦九五爻阳刚中正,虽有险而若无险,如“需于酒食”。酒食,是慰心实腹之物,也是醉饱之福。九五有中正之德,有刚而守正之需,故“酒食贞吉”。
困卦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意谓主方酒食有困难,由于受到客方制约,以致没有酒饮,没有饭吃;而客方则可以用酒食作享祀。因征伐有凶险,所以主方不可以冒犯客方,宜被动忍受,方无所过失。
⑧至德要道,最美好的品德和最精要的道理。至,极,最。要道,重要的道理或方法。出自《孝经·开宗明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唐玄宗注:“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
⑨患,犹怕,有担心、忧虑、灾祸、害病诸义。阴柔,指阴柔之人,也可指女人或小人;阳刚,指阳刚之人,也可指男人或君子。出,取义于六四阴爻“需于血,出自穴”;需,取义于九五阳爻“需于酒食,贞吉”。
《序卦》有曰:“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老子曰“为腹不为目”,意谓吃东西是为填饱肚皮而不是为了眼睛;比喻只求内在的饱腹而不为外在的美观。王弼注:“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人要活着要靠外物来养活自己、保养自己,这叫“为腹”;但是人活着又不能被外物奴役,不能被外物物化了,因为人非物,这就叫“不为目”。老子这里用“目”来代表耳、口、心、行等,是说千万不要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⑩需缓,犹迟缓;迟疑;观望。需,《集韵》:“一曰疑也。”《韵会》:“迟疑,需待也。”出自《左传·哀十四年》:“需,事之贼也。”贼,犹害;大敌。《史记·齐太公世家》有云:“子行拔剑曰‘需,事之贼也’。”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有云:“率故多尤,需为事贼。”明·吕坤《呻吟语》:“奋始怠终,修业之贼也;缓前急后,应事之贼也。”意犹龙头蛇尾是修业的大敌,前缓后急是做事的大忌。
?设教,实施教化。出自观卦《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象》谓“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需卦爻辞原文。
?不速之客,意为不请自来的客人;或未受邀请而突然来临。此处为刚健不陷者。需卦的卦象是人有刚健之德,遇有险在前而处于险后,不去冒险,以须待时机,如此则不陷于险。故《彖》曰:“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欲速者,犹急于求成的人。欲,求,想要;速,快速,加速。孔子有曰:“子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图快,也不要贪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于需卦而言,智者对待不速之客的到来,虽临危不惧,但还是恭敬且热情地招待,以期感悟之。另一方面,也要掌握分寸和把握时机,不可急于求成,否则便成欲速者,即“不需能需者”。不需,犹不须,不需要;能需,犹能够等待。
?需卦上六“入于穴”。意指落入陷穴。穴,喻险之极。退藏于密,意指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不露行迹。出自《系辞下传》第十一章:“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却行,倒退而行。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需卦上六“入于穴,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讼卦《彖》曰“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坎卦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明夷卦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明夷卦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困卦初六“臀困于树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由,原因;来由。
?《春秋传》,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即《国语》。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国语·鲁语》载:“齐闾丘来盟,子服景伯戒宰人曰‘陷而入于恭’。闵马父笑,景伯问之,对曰‘笑吾子之大也……今吾子之戒吏人曰陷而入于恭,其满之甚也。周恭王能庇昭、穆之阙而为恭,楚恭王能知其过而为恭。今吾子之教官僚曰陷而后恭,道将何为?’”大意是说,齐国大夫闾丘明来鲁国结盟,子服景伯告诫他的属下说:“你们在盟会时如果有失误,就表现得恭敬一些。”闵马父听后笑其太骄傲自满,因古在昔,先民们在祭祀的时候,每天早晚都温和而恭敬,执事者更是恭敬有加。大意是说,“先圣王教人恭敬,还不敢说是创之于己,声称是‘自古’,称古代为‘在昔’,称古代的人为‘先民’。如今你告诫下属说‘有失误就表现出恭敬’,真是自满太甚了。周恭王能遮掩他祖父和父亲的过失,所以才谥号为‘恭’,楚恭王能知道自己的过失,所以也谥号为‘恭’。现在你教属下官员说‘有失误才恭敬’,那么没有失误的恭敬又是怎样的呢?”
?上不言需,指需卦上六爻辞未说“需”字。相对需卦其它五爻而言。
无复,不再,不会再次。出自《吕氏春秋·义赏》:“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
?语出明·陆树声《长水日抄》:“需之上六象曰‘不当位’,以阴居阴。而曰‘不当位’者,以阴柔居卦之极上也。易以扶阳抑阴为义,故曰‘不当’。如坤之上六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需之六四曰‘需于血’,血者阴也。爻自九三而交坎,行人于险也,故曰需。”
需卦上六阴爻在阴位,阴柔得正,本是当位,且和九三阳爻有应。然因位居卦终,有需极转躁,不复需待之象,故陷入坎陷之中而不能自脱。惟其与九三有应,当需极之时,九三偕同下二阳前来应援,犹如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助,上六虽陷入坎穴,能以柔顺之道敬待之,则可脱离险难而终获吉祥。宋·朱熹有曰:“上六阴居险极,无复有需,有陷而入穴之象。而其下应九三,九三与下二阳需急并进,为不速之客三人之象。上六不能御而能顺之,有敬之之象。敬而待之,则得终吉也。”
?勺,本义专包一物;专取一物。特指舀酒器。此处指龠,古代一种似笛而短的乐器。古代有种文舞叫舞勺,勺同“酌”。
《诗·周颂·酌》有云:“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酌》是《大武》中一个乐章的歌辞。《毛诗序》云:“《酌》,告成《大武》也。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毛诗序》认为“酌”是“斟酌”之意,即“斟酌文武之道”。后世学者认为不妥。盖“酌”亦可作汋、彴、勺等,就是以勺舀酒灌祭祖先神灵,说明此诗是祭祖先时所唱的歌。以歌诗而言则曰《酌》,以乐舞而言则曰《勺》。《礼记·内则》有曰:“十三舞勺”“成童舞勺舞象”。明·程登吉《幼学琼林》中亦有“七岁舞勺,成童舞象”之语。此为周礼。“十三舞勺”“成童舞象”,“勺”就是“龠”,舞“勺”是文舞,即学习礼仪节奏;舞“象”是武舞,手持干戈兵器以锻炼身体。
(21)言,语助词,无义。如“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候不可强,或谓自我完善的为学之道。南宋·陆九渊《陆九渊集》有云:“纵有未解,固当候之,不可强探力索,久当自通”“学者不可用心太紧。深山有宝,无心于宝者得之”。或谓物候有期不可强行。一如俗语所言“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强扭的瓜不甜”。
(22)勺,参见注?。《诗·周颂·酌》曰“实惟尔公允师”,意谓如今这一切实在是文王武王的功绩,遵循文武之道,诚信效法,这是治理国家的成功之道。实,是,犹实在。惟,只。尔,指周文王和周武王。公,通“功”,事业;功绩。允,信,诚信。师,效法。
(23)《礼记·文王世子》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意指为师者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根本。
不为时先,犹不在时间的先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先至为主,后至为客。”《汉书·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今,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先入为主,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可能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则或不容易接受。
武王,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姬姓,名发,姬昌之子。文王崩逝后,武王继位后沿用“受命”年号,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最终灭殷商而立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应之,犹顺时应命。应对;应验。之,指代词。《诗·文王有声》曰:“文王有声,遹骏有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丰水有芑。”《毛诗注疏》:“《文王有声》继伐也。武王能广文王之声,卒其伐功也。继伐者,文王伐崇,而武王伐纣。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笺云‘武功,谓伐四国及崇之功也。作邑者,徙都于丰,以应天命。应,应对之应。……言应天命者,天既命为天子,当立天子之居,故言徙都于丰,以应天命。或以为于丰得命,故徙丰应之。然则武王于盟津得命,不可徙都入河,乃乃都于镐,非得命之地矣。”
(24)不为时主,犹不是当时的主人。主,主方;主导者。与“客”相对。
太公,本名姜尚,字子牙,曾被封于吕地,故又称吕尚,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商末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范蠡,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25)玩辞,指玩味词义。语本《系辞》:“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26)境缘,犹境地和缘由。佛学术语有“境缘从心”之说。如四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从心起,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27)需卦坎上乾下,讼卦乾上坎下;师卦坤上坎下,比卦坎上坤下。需讼二卦是乾坎相合,师比二卦是坤坎相合,乾先坤后,故“先需讼后师比”。
(28)子从父,犹子随从父。水天需卦之类。宋·赫大通《太古集》有云:“月者太阴之精,象坎卦,其数则八。而称少阴者,谓坎卦,上下俱短中实,则长成五画,而兼乾之三画故称其八。而为少阴者,坤地之道大有所载,名之老阴。月之光明,有圆有缺,出则为夜,照耀无穷,如地之大,故称少阴。夫日月为天地之子,而得兼乾,而不得兼坤,所谓子从父也。”
(29)母从子,指坤母先来合坎中子而成师卦和比卦。
《文安之研究》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