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时行感冒:由时行疫毒引起,发病急,病情较重,全身症状显著,症状多相类似,可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者,称为时行感冒。
2、哮病:哮病是因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伏痰,以致痰阻气逆,痰气搏击,壅塞气道,肺失宣降。临床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3、肺痈:肺痈是因为感受外邪或痰热宿盛,导致热毒壅肺,热壅血瘀,血败肉腐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属于内痈之一。
4、心悸:心悸是因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心神不宁所致,以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5、胸痹:胸痹是由于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6、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证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7、头痛: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导致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8、中风:中风是因为内伤积损,复因劳欲、饮食、情志或外邪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口眼涡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9、中脏腑:突然昏迷,不省人事,或神志昏糊,迷蒙,而伴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10、真中风:因感受外邪而导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
11、类中风: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内风引起的半身不遂。
12、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年高肾亏、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因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13、不寐:即“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及睡眠后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
14、痫病:又名“癫痫”,俗称“羊角风”,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其临床表现为发作时精神恍惚,甚则突然扑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或口中作猪羊般叫声,移时苏醒如常人。
15、癫与狂: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者为癫。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毁物大骂,动而多怒者为狂。
16、呕吐: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17、休息痢:若痢疾失治误治,或固涩过早,关门留寇,虚邪留恋,则形成时发时止的休息痢。
18、疫毒痢:若疫毒之邪熏灼肠道或毒邪内陷而逆传心肝、扰乱神明或引动肝风,则发为疫毒痢。
19、便秘:便秘是以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难解,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为主症的病证。
20、黄疸:黄疸是因为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他病后,导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外溢,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21、鼓胀:膨胀是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病证。
22、积聚:积聚是因情志失调、饮食外伤、感受寒邪或他病后,导致肝脾功能失调,气机阻滞,瘀血内结,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23、水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临床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24、淋证:淋证是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劳欲,导致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或气化无权,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
25、癃闭: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又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26、血证:凡由外感或内伤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溢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病证。
27、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内伤、体质因素导致气机郁滞,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28、痰饮:痰饮是指由于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体虚等病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29、消渴:消渴是因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30、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痰湿郁遏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31、厥证:厥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32、痿证:痿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肢体筋脉肌肉失濡养而弛缓不收,临床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二、问答题
1、怎样辨别风寒与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不渴,咽喉痒甚,流清涕,痰清稀,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恶寒轻,发热重,有汗,口渴,咽痛,流黄涕,痰黄稠,,苔薄黄,脉浮数。
2、简述时行感冒的特点。
时行感冒以时行疫毒为主因发病不限季节,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疫情,起病急骤,病情较重,全身症状显著,且可发生传变,入里化热,合并他病。
3、简述感冒实证的分型、治法、代表方。
风寒证: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证: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
暑湿证: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秋燥证:治法:润燥疏表
代表方:温燥用桑杏汤加减,凉燥用杏苏散加减
4、简述咳嗽的分型、治法、代表方。
外感咳嗽:
①: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咳散加减
②: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桑菊饮加减
③: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温燥用桑杏汤加减,凉燥用杏苏散加减
内伤咳嗽:
①:痰湿蕴肺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②: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清金化痰汤加减
③: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④:肺阴亏耗
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
⑤:肺气亏虚
补肺益气,止咳化痰
补肺汤加减
5、如何理解“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为肺病,而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6、怎样辨别实喘与虚喘?
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痰鸣咳嗽,起病急骤,脉数有力;虚喘者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起病较缓,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脉来微弱或浮大中空。
7、为什么说“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
实喘多是肺系感外邪所引起;虚喘多是肺病日久,导致肾气虚弱而形成肾不纳气与肺病同时致病所致。
8、鉴别哮病与喘证。
二者均有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均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引起。哮以声响言,呼吸困难伴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多是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一般来说,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9、概括哮病的主因及诱因及病机。
主因:宿痰内停于肺
诱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失养均可触动伏痰,尤以气候变化关系密切。
病机:诱因引触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击,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失宣降失常发为哮病。
10、简述肺痈的临床分期、主证、代表方。
①:初期: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银翘散加减
②:成痈期: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方药:《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③:溃脓期: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方药:加味桔梗汤加减
④:恢复期:
治法:益气养阴,清肺排脓
方药: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11、辨别惊悸与怔忡。
惊悸为心悸的轻症,多为功能性,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呈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较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为心悸的重症,多为器质性,常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多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病情较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12、简述心悸分型证治。
①:心虚胆怯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②:心血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③: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④:心阳不振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⑤:水饮凌心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⑥:瘀阻心脉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⑦:痰火扰心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
13、鉴别胸痹和胃痛。
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反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14、简述眩晕的病理因素及分型证治。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虚
分型证治:
①: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味
②:气虚亏虚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味
③:肾精不足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左归丸加味
④:痰浊中阻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⑤:瘀血阻汤加味
⑤: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
18、比较中风、痫病、厥证的异同。
中风多见于老年人,基本病机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风火痰瘀横窜经络。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不利为主症,常伴有肢体瘫痪或口眼涡斜等后遗症。
痫病痫病昏仆之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常叫声,昏迷时间短暂,一般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厥证一般昏迷时间短暂,多伴有面色苍白,手足逆冷,但无四肢抽搐,移时一般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口眼涡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表现。
19、怎样根据头痛的疼痛部位辨证使用引经药物?
太阳头痛选羌活、防风;阳明头痛选白芷、葛根;少阳头痛选用川芎、柴胡;太阴头痛选苍术;少阴头痛选细辛;厥阴头痛选吴茱萸、藁本。
20、怎样辨别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每因外邪致病,发病较急,一般痛势较剧,多以跳痛、灼痛、胀痛、重痛为特点,多属实证。
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多属虚证,但亦有虚实夹杂者。
21、详述胃痛的分型、治法、代表方、药。
①:寒邪客胃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味
②:饮食停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③:肝气犯胃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④:肝胃郁热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方药: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⑤:湿热中阻
方药:清中汤加减
⑥:瘀阻胃络
治法: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⑦:脾胃虚寒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⑧:胃阴亏虚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22、详述疫毒痢的证候特点。
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急骤起病,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表浅,神昏,抽搐惊厥,而下痢、呕吐并不一定严重,甚或缺如。
23、鉴别痢疾与泄泻。
痢疾与泄泻均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病位都在胃肠,皆因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
痢疾以腹痛,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为主症,痢后腹痛不减。病机为湿热,疫毒,饮食等壅滞于肠中,与气血相搏击,病位在肠;泄泻以排便次数多,粪质稀溏如水谷不化或完谷不化为主症,无里急后重与赤白脓血便,多与腹痛肠鸣并见,泻后痛减,病机关键在脾虚湿盛,病位主要在脾胃。
24、详述泄泻的分型、治法、代表方药。
暴泻:
①:寒湿内盛
治法: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②:湿热伤中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③:食滞胃肠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久泻:
①:脾胃虚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②:肾阳虚衰
治法:温肾健脾,涩肠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
③:肝气乘脾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25、说出急黄的证候、代表方。
证候: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口渴,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或黄厚而燥,或焦黄起刺,脉弦滑数或洪数。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
26、如何理解《金匮要略》“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这句话?
黄疸的治疗以化湿邪,利小便为原则。湿为黄疸的主因,湿邪的主要去路在于通利小便。祛湿利小便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
27、辨别阳黄与阴黄。
阳黄多由湿热或疫毒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常伴湿热或热毒炽盛之象。阴黄多由寒湿所致,病势缓,病程长,黄色如晦黯如烟熏,常伴脾虚寒湿之象。
28、简述血证的治疗原则。
治疗血证,应针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及损伤脏腑的不同,结合证候虚实及病情轻重而论治。三大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29、何为六郁?六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六郁:气郁,血郁,火郁,食郁,湿郁,痰郁。
关系:气郁日久可转化成血郁;气滞湿阻,湿聚成痰,可转化为痰郁或湿郁;气郁日久化火,可转化成火郁;气滞食积难消,可转化成食郁。六郁互为因果,又相互兼夹。
30、鉴别淋证与癃闭。
二者均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症状。
淋证尿频而疼痛,且每日排尿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低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31、简述水肿的病机、治疗原则。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治疗原则:发汗(开鬼门),利小便(洁净府),攻下逐水(去宛陈莝)
32、辨别阴水与阳水。
凡由风邪、水湿、湿毒、湿热诸邪所致,发病较急,证见表;热、实证者,多属阳水。
凡饮食劳倦,房劳过度,损伤脾肾所致,或由阳水转来,起病较缓,病程较长,证见里、虚、寒证者,多属阴水。
33、简述行痹、痛痹、着痹的症状特点及代表方。
①:行痹:肢体关节疼痛酸楚,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或伴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腻,脉浮或浮缓。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②:痛痹: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增剧,日轻夜重,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苔白,脉弦紧。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
③:着痹:多见于下肢,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或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得热得按可略缓。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
34、鉴别痹证与痿证。
痿证病机为邪热伤阴,五脏精血亏损,肌肉、筋骨失于濡养,主要为肢体痿弱不用,肌肉瘦削,甚至手不能握,足不能行,但多无疼痛。
痹证的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多因不通则痛,甚者可出现关节畸形。
35、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①:补益后天,选方用药都应重视脾胃,即采用益胃养阴和健脾益气
②:清阳明之热邪,包括清胃火、祛湿热,以调理脾胃
③:选方用药,针灸取穴,一般都重视调理脾胃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