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科普中医教你正确认知心悸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费用 https://m-mip.39.net/nk/mipso_7704831.html

我要控制我自己

不会让谁看见我哭泣

装作漠不关心你

不愿想起你

怪自己没勇气

心痛得无法呼吸

找不到你留下的痕迹

眼睁睁的看着你

却无能为力

任你消失在世界的尽头

。。。。。。

慢着

不要寻找他/她了

心痛得无法呼吸

你可能心悸了

心悸

心悸,归属中医学“惊悸”“怔忡”的范畴,是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恐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在西医里,将心悸归属于心律失常的范畴。西医的心律失常大体可分为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快速型心律失常两大类,缓慢型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停搏等,而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早搏、心动过速、房颤、室颤等。

惊悸多因精神刺激而发,常突然发作,移时缓解,表现为阵阵发作,病情尚轻浅。

怔忡常由久病逐渐形成,时因劳倦而增剧,持续难以速已,病情较深重。

从发病情况来看,惊悸发作没有规律,或多日一发,或一日数发;怔忡经常悸动不安,每劳则增剧。从发作的证情来看,惊悸发作时悸动甚剧,发作后无悸动感觉,但可有精神不振,身倦乏力,甚或情志抑郁,失眠等症状;怔忡若悸动不已,伴有气短、胸闷、神倦身疲等虚弱症状。

心悸发生于老年人多见于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伴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传导系统和肌肉纤维都将发生变化,这也是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而独立发生心慌心悸的老年人的常见病因。除此以外,发热、甲亢、贫血、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等病人也容易发生心慌心悸,这些病人在临床治疗中针对病因进行有效干预,心慌心悸就会不治自愈了。

还有一类心悸患者,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他们大多数因为学业、事业的压力较大,长期熬夜、加班,又或者生活不规律,饮食无度,吸烟饮酒,导致内分泌失调,在紧张、焦虑的情绪作用下发生心慌心悸。另外,麻黄素、咖啡因、氨茶碱、肾上腺素、一些感冒药和止痛药中均含有引起心慌心悸发作的成分。对于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心慌心悸发作的同时多伴有心前区疼痛、汗出、头晕、晕厥等不适。心悸的病因病机心悸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不已,导致心胆气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而发病。也有因阴虚火旺,水饮内停,瘀血阻络引起心悸者。就不同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心虚胆怯

心神主持心的精神意识活动,胆气刚直与勇怯有关,心神健旺,胆气不怯,心动和缓而有力则无悸动之感。若素体心胆虚怯,突受惊恐,闻异声,见怪状,登高涉险则心悸胆怯,心动神摇,不能自持而成惊悸。

2.心阳不振

心的阳气能鼓动血脉运行,温养全身。若久病或劳倦不当,耗损心阳,心阳虚不能温运血脉,致心失所养而悸动。甚则心神不能自持而悸动不宁。

3.心血亏虚

若素体虚损,脏腑薄弱;或久病失养,阴亏血少,或思虑烦劳,耗损营血阴精,或亡精失血,均可导致心血亏虚,令心失所养而发为惊悸。

4.阴虚火旺

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致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发为心悸。

5.水饮凌心

心脾阳虚,不能疏布,蒸化水液,致水液停聚而为饮。饮邪上犯,侵凌心阳,心阳被抑,因而引起心悸。

6.心血瘀阻

多因久病心悸,心之气阳不足,血脉循行滞涩,或外感温热、疫毒,风寒湿邪,传犯心包,或生活失摄,内蕴痰火,累伤心血,循行不畅,日久生瘀,阻于血脉而致本病。

论治要点

本证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心,临床虽有虚实之分,但虚证较为常见,故补虚是治疗本证的基本原则。本病邪实,以痰饮内停和瘀血阻络为最常见,化痰涤饮、活血化瘀也是本证常用的治则。心悸不安是临床的主要症状,故在补虚及祛邪的基础上,常配用安神之法。

1.补虚

心悸的虚证以阴精、营血不足者为多见。心阴虚,多表现为心肾阴亏,滋养心阴常用百合、阿胶、麦冬、生地等;补益肾阴常用熟地、枸杞、山萸肉、女贞子等;心血虚多表现为心肝血虚,常用当归、白芍、何首乌、熟地黄、龙眼肉。凡因阴血亏虚,内生虚热者,应选用滋阴泄热药如生地、玄参、天冬、知母等;凉血泄热药如丹参、地骨皮、丹皮等。心对脾有滋生作用,脾又能滋生气血以养心神,故心脾气虚常相互兼见,治宜心脾同补。补益心脾之气常用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黄精、山药之类。

2.安神

治疗心悸,安神是重要环节。在补其虚的同时,应佐用养血安神法。常用药如酸枣仁、柏子仁、龙眼肉、合欢花、夜交藤之类。根据证情的不同,还可选用畅心气、安心神的药物,如远志、茯苓之类;敛气阴,安心神的药物,如五味子、山萸肉、龙骨、牡蛎等;镇静安神的药物,如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琥珀、硃砂等。

3.调脉

心悸以脉率快者为多见,减慢脉率可用当归、制首乌、柏子仁、莬丝子、石斛等随证选用。加快脉率常用养心生脉法,如人参、刺五加、北五加,五味子、黄芪等可随证选用。对脉结、代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可选用人参、炙甘草、生地、麦冬之类。另外,若因生活失摄,索有痰火,或久病虚火灼津成痰,致痰火心悸者,可用天竺黄、胆南星、半夏、橘红、川贝母、枳壳、竹茹等。若心火偏盛者,宜清火除烦,常用莲子心、丹参以及黄连配阿胶,栀子配淡豆豉,都可酌情选用。若阳虚不化,水饮内停者,在补气的基础上佐用温通化饮法,白术、半夏、茯苓、陈皮、熟附子、干姜等都可酌情选用。饮停浮肿者,当佐用渗湿逐饮,如葶苈子、防己、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泽泻、猪苓之类。久病不已,血瘀心络者,随证情不同,佐用丹参、赤芍、红花、桃仁、郁金等。

辨证施治

1.心虚胆怯证候: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治则: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主方:安神定志丸。2.心脾两虚证候: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主方:归脾汤。3.阴虚火旺证候: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治则: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主方:黄连阿胶汤。4.心阳不振证候: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治则: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主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水饮凌心证候: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或沉细而滑。治则:振奋心阳,化气利水。主方:苓桂术甘汤。6.心血瘀阻证候: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治则: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主方:桃仁红花煎/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7.痰火扰心证候: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则: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主方:黄连温胆汤。

日常养护

情志调畅,饮食有节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气,增强体质等是预防心悸的关键。如果心悸由胸痹心痛、痰饮、肺胀、喘证及痹病等疾病引起,还要积极治疗,这对预防和治疗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遵循以下三条,可预防心悸。1.起居有常,切勿过劳,心律失常期间。通常不宜重体力劳动及过度激烈的体育运动。2.饮食清淡,戒烟酒,忌浓茶/咖啡,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盐饮食,可适当辅以中医食疗,比如人参炖鸡等。3.经常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

补脑丸源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安神定志药方,主治心烦失眠、健忘、记忆减退、头晕耳鸣、心悸不宁。方中含有当归、酸枣仁、益智仁、枸杞子、柏子仁、龙骨、石菖蒲、肉苁蓉、五味子、核桃仁、天竺黄、远志、琥珀、天麻等药材,通过养心安神,补肾填精,治养结合,辨证施治,从心、肝、脾、肾四脏的综合调理入手,从而达到治疗心悸不宁、心慌气虚、胸痛胸闷等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b/68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