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心有关的常见病
1.胸痹
胸痹是指胸膺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能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又称“真心痛”。胸痹的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肾三脏。其病机总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常为心、脾、肾之不足,标实常为寒凝、痰浊、瘀血、气滞等阻滞脉络。证型特征不离乎瘀、虚,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并以血脉瘀滞为主要表现,缓解期正虚占主导,其中以心气虚最为常见。本病发作期最常见的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壅塞证、阴寒凝滞证,缓解期常见心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三大证型。西医中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心胸发作性憋闷疼痛者,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2.心悸、怔忡
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耳鸣等症同时并见。怔忡乃心悸之重者,症状常持续不已。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或心气虚怯,阴血耗伤,均可致血不养心,心失所养,悸动不安。若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心悸、怔忡的病位主要在心,亦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多数医家认为主要病机为心虚失养,涉及心之气血阴阳:心气虚,则鼓动无力,运行不及;心血虚,则心少血养,心体不能自主;心阴虚则水火不济,虚火内扰,心失宁静;心阳虚常为心气虚之进一步发展,往往演变为阳衰欲脱之危象。标实主要与情志、痰饮、水气、气滞和瘀血有关。中医辨证以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心血瘀阻证型多见,西医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律失常,均属本病。
3.心衰病
心脏自病或它脏病累及于心,使心之气阴不足或阳气受损,无力鼓动血脉,血脉不畅,瘀血内生,并因水液停滞而聚湿生痰,而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又进一步损及心之阴阳,可发展为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水饮内停,甚则水气凌心犯肺。心衰始于气虚,终于阳虚,气虚贯穿心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阳虚为心衰的终末阶段,可兼见阴虚,在本虚的基础上,气虚易生血瘀,阳虚易于水饮。虚实夹杂,痰饮、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能作为继发性病因作用于机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临床常见气虚血瘀证、水饮凌心证、气阴两虚证。
4.眩晕
眩晕,《内经》称之为“眩”“眩冒”,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发作时病人感觉周围事物或自身在一定平面上向一定方向旋转、移动和摇晃,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指物偏向和倾倒等,其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已,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及脉搏、血压改变等自主神经症状,是临床常见而多发之缠绵痼疾,殊难根治。中医论述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二者常互为因果。临床上纯虚纯实者少,本虚标实者多,常见证型有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窍证五种证型。
5.自汗
汗为人体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心之阳气是汗液化生的动力之源,汗虽由肺气宣发津气于体表而生,然其化生之源在心,调汗之枢也不离乎心。汗液的生成、排泄有赖于心阳的温煦和心神的调控,心的生理功能在汗液的生成和排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主一身之血脉。津液和血液同由人体内的精微物质化生而成,两者在脉道内外相互渗透,而津液又是汗液生成的物质基础。“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液的生成除了阴津这一物质基础之外,尚需要阳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心肺居人体之上部,均属阳,而心又为阳中之阳,主管一身之阳气,心阳是汗液生成的动力之源。当心之阳气不足之时,机体也可出现汗出异常的表现。而汗出异常又会影响心脏系统的正常功能。各种原因的出汗过多,如感冒发烧、暑热天气、更年期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甲亢、心脏病等均可引起汗出过多,从而耗伤心阴心血,损害心气心阳,致心慌心悸、心烦失眠、胸闷胸痛等病症。另一方面,心脏系统的疾病亦会反映出汗液排泄的异常。在临床上,常出现以汗出为主要症状的心脏系统疾病,如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临床上汗出异常可分为肺气不固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邪热郁蒸证。
6.不寐
不寐是因情志不调或劳神太过使阴阳失调、神气不宁所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并有头晕健忘等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失眠。心的生理功能在不寐症中居首要地位。《类证制裁》谓:“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正常的睡眠,源于体内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的转化,心神是人体阴阳变化的主导者,睡眠自然由心神所主。《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神不安,则生不寐”;《景岳全书·不寐》更指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寤。”若心为邪扰,神不守舍或阴血不足,神无所藏均可致失眠。《不知医必要》言:“此症当分有邪无邪。有邪者,神为病扰则不静,不静则不寐,乃实证也。去其病则寐矣。若无邪者,皆由营气之不足,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惊惕,或为恐畏,或有所系悬,或多所妄思,以致神魂不安,终夜不寐,此虚症也。治之者,宜以养营气为主。”根据其临床特征的不同,不寐又可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包括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虚证包括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
7.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学认为:郁证多由七情所伤,气郁不伸,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至脏腑不和引起诸多病变。其证候表现比较复杂,病位也比较广泛。然而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为一身之大主。情志不舒可致心失所主,影响五脏六腑,使肝失疏泄,脾失健运,造成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对本病的发病、转归、预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景岳全书·郁证》曰:“至若情志之郁则总出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医宗金鉴》认为“脏,心脏也,心静则藏神,若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不宁也”。根据临床体征的不同可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包括肝气郁结证、气郁化火证、气滞痰郁证;虚证包括忧郁伤神证、心脾两虚证、阴虚火旺证。
8.痴呆
痴呆是因气血不足,髓海失充,痰瘀阻痹,清窍失灵所致,以精神异常,郁郁寡欢,烦躁易怒,言语错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神志疾病。其发病与五脏俱有关系,尤其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为由于年老体弱,气血不足,肾精衰枯,脑髓空虚和痰瘀阻窍而致。本病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常虚实兼夹。根据其临床体征不同又分为髓海不足证、心脾亏虚证、痰火扰心证、心肝火盛证、痰瘀阻窍证。
以上内容摘自《青囊》第二期:辛夷花开
青囊
杂志类中医图书!
学术与科普结合!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