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心脾两虚,是指心血不足和脾气虚弱共存的证候。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腹胀、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或见崩漏、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脉细弱等为主要表现。
本证常见于虚劳、心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晕、血证,也可见于现代医学诊断的贫血、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
二病因
本证多由饮食不节,劳倦伤脾,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久病失调及慢性出血等,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本证病位主要在心脾,多为心血不足,脾气亏虚,病情发展严重时,可致气虚血脱的危急重证。
三临床表现
临床多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纳差腹胀,神疲乏力,便溏出血,或见皮下紫斑,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脾的重要性: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故脾胃乃后天之本。然而生活中的饮食不节、过食肥腻、忧思过度、偏食偏嗜、饥饱不均等都可能伤及脾胃。中医认为藏象学说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的气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能量)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又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人从出生之后成长,长大以后学习、工作、娱乐等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要通过饮食而来,但是饮食必须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正常的转化为气血能量。
中医的思维主要是象形,脑属于骨髓的范畴,因而属肾。另外:头为诸阳之会。各个器官对脑的影响很大,而不是大脑影响各个器官,或者说是互相影响,但是决定作用的是各种器官而不是脑,所以中医不会很重视脑。单独谈到大脑或者脑病的地方很少。但是中医非常重视心,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啊,除了心脏,任何器官都可能得癌肿,可以理解为:心脏在身体当中有优先的营养获得权力和最优先的免疫修复权力。真正心脏得病的时候,就是这个人油尽灯枯之日。中医是以五脏为中心,其他皮毛四肢骨头筋脉等都归属于五脏。脑在中医里不属于脏,而是五脏阳气相交形成,各个脏腑的经络都交于头。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解释心主神明?
什么是神?什么是神明?神明只是指精神和智慧的意思吗?
神明的含义有精神意识的意思,但又不单指精神意识,这是由神的本义所决定的。
何为神?从古文字角度言,“神”从示申。申,电也。电,变化莫测,加示为神,引申为神灵的意思。又指主宰,即主宰天地自然变化。从文字、文献来看,古人认为神就是太阳。太阳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心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者。从太阳的作用上推导出心是生命的根本,是人体生机气化的重要中枢,是神灵思维的出处,心主宰了人体一切神机变化。
《内经》中的“神”含义复杂,就人体而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狭义之“神”特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说:“何者为神?歧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道家谓"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气神学说也特别重视神的作用,认为神是精气与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藏象学说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神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因此,中医认为,神是以阴阳两精相搏为物质基础,并且在人体形成后,以心为主要依托脏器而发挥其神明功能。
中医理论认为:"得神则生","失神则死".故神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神就是生命,就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生机.而这种生机,为心脏所主持.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能够管理主持人体其它器官各司其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反之,"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矣"!俗语有"神形兼备"一词,形与神具,不可分离,如果心脏不跳动了,失神了.形神分离了,生命活动随之终结.
由以下内经出现神的文字来看,亦可以证明神不单是指精神意识言:“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神之舍也”(《灵枢·大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得神则生,失神则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息机灭"。以上引用的神是什么意思?可见不是单用意识思维能够解释的清楚的。
而狭义的神指精神意识而言.即神志,神态.《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生动的描述了神明的生理功能,包含了人的感觉、知觉、注意、思维、记忆、智能。心神不仅了主导了脏腑机能活动的协调,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由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也都是在心神主导之下,以五脏为生理基础而产生的。因此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心主神明论”是在“形神合一论”的基础上,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脏象之心”,故心才成为“君主之官”而主神明。
何谓明,明是形容词,形容一种性状,一种现象。明者,日月之光辉,阴阳之有序;明亮、清晰之谓,彰明显示之义。“神明”,是神的概念的动态延伸.具体而言,神明二字是说神的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神明二字,既有物质范畴之广义神的含意还有意识范畴之狭义神的含意.。合起来讲就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上述各疑问之澄清,足以证明中医学上的“神”,是相对于形而言的“形神兼备”之神,是生命活力在形态上的体现;“神明”指的是生命表现的健康状态。它们都不仅是思维意识活动,更非单指智力智商之谓。“心主神明”是中医学用以表达心的功能与生命状态之间生理病理关系的经典名言,其正确性是勿庸置疑的!
气,补好了。血,补齐了。接下来,我们的心神应该安生了吧?心神一安,我们就睡着了。可是,就像赌气的媳妇离家出走一般,你要是给劝回来,不但要解决矛盾,还要好言相劝,给个台阶下。那么,请心神回到心中,谁去劝解一番呢?我们派茯苓和茯神。这两味药,可以养心安神,治疗心神不宁。同时,茯苓健脾利水,可以配合黄芪、人参、半夏曲来健养中州。
到这里,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可是,偏偏有一味肉桂,怎么解释呢?看官要知道,这肉桂是辛温大热的。它在这里的作用,是补阳以壮气血。你不要是补养气血吗?那怎么少得了阳气做后盾?有肉桂在这里补阳,能帮助我们更充分、快捷地生养气血。当然,这只是理解之一。还有一些典籍认为,肉桂的加入,主要在于引诸药入心经,乃是一味典型的引经药。但无论怎么说,这肉桂在这里,能让全方事半功倍。
至于大枣和生姜,看官们应该都知道了。它们健养脾胃,固护中焦,增进气血生化之源。
由此可见,此方气血双补,心脾同调,重在养心。
就这样,心脾这笔最大的财富,我们算是留在身边了。
这个方子,作为古方,看官应用起来务必要经中医师辩证指导。辨证要点,就是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失眠健忘、舌淡苔白而脉细弱。其病机,乃是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血亏虚。女子、老年人,中老年,以及因为思虑过多、压力过大而导致心血亏虚者,常有用到它的机会。
朋友们,这就是古人给我们的保养财富之道。您是否收到了呢?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小儿白癜风治疗方法全国白癜风医院排名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