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有赖肾阳的推动温煦;肾藏精,肾中精气有水谷精微的培育个补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脾与肾之间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和后天相互促进及水液代谢方面。因此,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在先后天相互资生,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繁衍,为先天之本。先天促后天,脾的运化必须依赖肾阳的温煦蒸化,方能健运;后天养先天,肾中精气必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营养,才能不断充盛。
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司开阖。脾与肾是人体水液生成代谢的重要脏腑系统。脾土制约着肾水,两者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代谢。正是因为生理上有着这样的关系,脾与肾在病理上就也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比如若是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会导致脾阳不振。而脾阳若是久久虚弱,又会进一步影响到肾阳,导致肾阳虚衰,出现一些消化功能和水液代谢紊乱的症状。
我建议“脾肾同治”。
脾肾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的水液代谢平衡。在病理情况下脾肾病变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脾气虚弱,水谷精气生成不足,可致肾精不足,表现为腹胀便溏、消瘦、耳鸣、腰膝痠软、骨痿无力,或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等病症。若肾阳不足,火不暖土,或脾阳久虚,损及肾阳,可致脾肾阳虚之证,表现为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腰膝痠冷等症;脾肾阳虚,脾不能运化水液,肾气化失司,还可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可出现尿少、水肿、痰饮等病症。
寒湿邪气会导致阳虚水肿,这多是因为脾肾虚寒,运化水湿不利,导致水湿内停而出现肿满的症状。脾肾虚寒的阳虚水肿多还伴有口不渴、食欲不佳,舌苔厚腻等症状。治疗这样的病证一般用温肾暖脾的治疗方法。如果脾肾久病,很容易耗气伤阳,而导致久泻久痢。这是因为脾肾俱虚,不能相互温养资助,具体表现可以有五更泻、腰膝酸软、食欲不振、消化不佳、神疲乏力等。如果泄泻日久,进一步伤及脾肾之阳,还可能出现眼目昏花、耳聋视矇等症状。在治疗上,一般会使用温补脾肾、涩肠止泻的方法。
因素体禀赋脾肾不足,或孕后房事不节,伤及肾气,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肾,以致精血化源不足所表现出来的腰膝酸软,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治则:补益脾肾,主方:四君子汤加减
脾肾虚弱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脾虚弱,则运化功能失调,故见肌肉瘠薄;或脾胃虚弱,胎元不固,屡孕屡堕;脾虚中气不足,带脉失约,冲任不固,则小腹下坠,纳呆便溏;舌淡,面色晦黄,脉沉细为脾胃虚弱之象。
治则: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主方:保元汤加减
脾肾阳虚多由于体质虚弱而感受寒邪较重,或久病耗损脾肾之阳气,或久泻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其他脏腑的亏虚,累及脾肾两脏等引起。脾虚阳气不足,多引起大肠功能失调,表现为或腹泻,或便秘。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常出现或伴有此症。脾肾阳虚常见于虚劳、泄泻、痢疾、水肿、鼓胀、肾风,以及西医的慢性肠胃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治则:温补脾肾,主方:真武汤加减
脾是负责统水和统血的,脾不统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脾不统血”往往是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导致血不循经。
刘龙自拟脾胃散:陈皮,佩兰,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随症加减,主治以下两种病症:
.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这还要从气和血的关系谈起,中医认为,气属阳,血属阴。气和血的关系,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一样,谁都离不开谁。它们俩是互生的,气生血,血生气,大家看我们八卦图中的阴阳鱼,气和血也是这么抱在一起的。
高明的中医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当他想补血的时候,往往会考虑这个人的气是否不足,如果不足,单单补血那是不够的。因为血之化源不足,怎么补血都没有后劲。而补气,其实主要就是补脾气。脾主气,跟气的关系密切。现在我们说“脾气”的时候,主要是指“发脾气”,这个是怎么演化来的,值得研究一下。仔细想想,一个人要发火,确实需要脾气足,才有力气发火。
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气血都是从脾胃吸收食物的营养物质转化来的,所以,要想养血,一定要调理好脾胃,这就高明的地方。但是,更高的还在后面。可是里面还加入了龙眼肉、酸枣仁、当归等养血的药,尤其还有宁心安神的远志,原来,这就是心脾同治的方法,高手出招就是如此。方子里面养血的药物,其实都是奔着心经去的,为什么呢?因为血液耗伤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思虑过度,耗伤心血。估计大家都有体会,比如最近工作压力大了,要连夜整理文件,每天焦虑地思考,最后一定会感觉心血不足,出现健忘、失眠、心悸等问题,这就是明显的耗伤心血的例子。
所以,要想养血,就要把这个漏洞给补上,否则总是心神不宁,这个血就容易耗伤,因此方子里面就加入了远志、酸枣仁和龙眼肉。这样,心血补足了,我们的血液就会更好地生发和保存了。
在中医里面,脾的功能很多,除了吸收食物精微物质外,还有运化水液和统血的作用。比如,血液在经脉中运行,要靠气的推动,如果脾虚、气不足,那么血液就会跑出经脉,这叫“脾不统血”。很多妇女的血证,比如崩漏等都和“脾不统血”有关。而归脾丸就是治疗脾不统血的一个主要的方剂。脾还负责运化水液,水在体内的运行和脾有很大的关系。脾属土,我们常说“水来土掩”,所以,管理水的部门一定有脾。
我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位同学的母亲小便不禁,总是不知不觉中尿就出来了,很尴尬,就找我去给看看。我去了一看,手都肿了,手上没有皱纹,都是鼓的。同时,她晚上睡眠不好,老做梦,都是稀奇古怪的梦。于是我明白了这就是心脾两虚的问题,心血不足,血不养心,所以会梦多;水肿,这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液的缘故;遗尿,也是因为脾气不足,不能固摄水液了。我就用刘龙自拟脾胃散:陈皮,佩兰,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随症加减。结果,几天以后老太太诸证皆愈。
这就是脾气足了,能够管理水了,所以不再遗尿了;水能正常地运化出去了,水肿也好了。大家看,小小的归脾丸确实蕴涵了许多精妙的道理。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