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下列选项中,均可出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的是(单选)
A.心脉痹阻证与心阴虚证
B.心火亢盛证与痰火扰心证
C.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
D.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心气虚,机能减退,鼓动无力,心动失常,故可见心悸怔忡;心气虚,宗气衰少,功能减退,故气短、胸闷。心阳虚衰,推动、温运无力,心动失常,轻则心悸,重则怔忡;心阳虚衰,胸阳不振,故见胸闷、气短(C对)。心阴虚,心失滋养,虚热内扰,故以心悸、心烦、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AD错)。心火亢盛,扰神迫血,火热上炎下移,故以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及火热症状为主要表现(B错)。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2
心气虚的表现除心悸气短外,主要还有(单选)
A.面色苍白
B.眩晕健忘
C.胸闷汗出
D.胸闷头痛
E.失眠多梦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心气虚,机能减退,鼓动无力,心动失常,故可见心悸气短、胸闷;气虚卫外不固,故自汗(C对)。面色苍白,主要见于心阳虚脱证(A错)。眩晕健忘,主要见于心血虚(B错)。胸闷可见于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心脉痹阻、痰蒙心神、痰火扰神;头痛主要见于瘀阻脑络证(D错)。失眠多梦,主要见于心血虚、心阴虚(E错)。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3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相同点为(单选)
A.脉微
B.舌胖
C.肢冷
D.面色苍白
E.汗出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E。心气虚证、心阳虚证与心阳虚脱证,是疾病由轻到重的三个阶段——心阳虚证是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虚寒的症状,心阳虚脱证是在心阳虚症状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亡阳的症状。因此,三者均有心气虚的存在,心气虚,卫外不固,故都可出现汗出(E对)。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4
属于心病临床表现的是(多选)
A.心悸、心痛
B.头晕、耳鸣
C.失眠、健忘
D.舌痛、舌疮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CD。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以濡养脏腑、组织、官窍的作用;心又主神明,主管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故其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血脉功能的失常,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如心阳不振时会出现心悸心痛(A对)。心阴血虚时会出现失眠、健忘(C对)。心开窍于舌,故还可引起舌体病变,如心火亢盛时会出现舌痛、舌疮(D对)。头晕、耳鸣通常见于肝肾病症(B错)。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5
心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均可见(多选)
A.心悸怔忡
B.唇甲青紫
C.肢体浮肿
D.腹部冷痛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C。肾虚水泛证是指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津液不布,水液泛溢,即肾虚水泛证的实质是肾阳虚及水液内停,故心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的共同点为阳虚。阳虚,温运无力,气化无权,故会致津液输布障碍,因此可见水液内停、泛溢,而肢体浮肿(C对)。另外,心阳虚衰,推动、温运无力,心动失常,轻则心悸,重则怔忡;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津液不布,水饮内停,凌心射肺,亦可见心悸(A对)。腰为肾之府,肾阳虚,失于温养,故多致腰部酸软冷痛;心阳虚,失于温养,多致心胸疼痛(D错)。心主血脉,故心阳虚,推动无力,会致血行不畅,进而致唇甲青紫;肾主气化,肾阳虚,则常常气化无权,进而致津液输布障碍(B错)。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中医诊断学第十章脏腑辨证(一)(全国卷历年出题数:12道)第一节脏病辨证和腑病辨证(一)考点一:心气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1.概念心气虚证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2.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胸闷,气短。(2)气虚表现: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本证以心悸、神疲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考点点拨此考点是一个常考内容,出题的侧重点是该证与心阳虚证的相同点。心气虚表现为心病表现(心悸,胸闷,气短)+气虚表现。注意心气虚与心阳虚的鉴别:两者均可见心悸、胸闷、气短等症,但心阳虚证有畏冷肢凉、面色?白或晦暗等表现,而心气虚证则疲乏等症表现明显。考点二:心气虚证的证候分析1.病因由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先天不足、脏器缺损,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导致。2.证候分析(1)心气虚弱,鼓动无力,故见心悸、胸闷。(2)气虚卫外不固,故自汗。(3)机能活动衰减,故气短、神疲,动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后诸症加剧。(4)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足,血失充荣,故面色淡白、舌淡、脉虚。考点点拨此考点是理解性的知识点,出题的概率比较小。但这一内容的掌握有助于对心气虚证的临床表现的记忆,复习当中应多注意。考点三:心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1.概念心阳虚证是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鼓动无力,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2.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2)阳虚表现: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或晦暗,或面唇青紫,甚则肢体浮肿,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本证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与阳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考点点拨这是一个高频考点,考查的重点是其与心气虚证及心阳暴脱证的相同点,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心病的表现+阳虚表现,注意与心气虚、心阳暴脱证相鉴别。考点四:心阳虚证的证候分析证候分析:1.心阳虚衰,鼓动、温运无力,心动失常,故轻则见心悸,重则为怔忡。2.心阳虚弱,宗气衰少,胸阳不振,故心胸憋闷,气短。3.温运血行无力,心脉痹阻不通,则见心胸疼痛。4.阳虚而阴寒内生,温煦失职,故见畏寒肢冷。甚则气化失权,见肢体浮肿。5.阳虚卫外不固,则可见自汗。6.温运乏力,血脉失充,寒凝而血行不畅,故见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脉或结或代而弱。7.舌质淡胖,苔白滑,为阳虚寒盛,水湿不化之象。考点点拨此考点是一个理解性的知识点,出题的概率比较小。但对这一内容的掌握有助于对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的记忆,所以也需重视。考点五:心阳暴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1.概念心阳暴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2.临床表现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亡阳的表现),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本证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等表现为辨证依据。考点点拨此考点比较重要,需重点掌握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鉴别,见表10-1。考点六:心阳暴脱证的证候分析1.病因①心阳虚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②寒邪暴伤心阳,或痰瘀阻塞心脉引起。③失血亡津,气无所依,心阳随之外脱而成。2.证候分析(1)心阳衰亡,不能外固,则冷汗淋漓。(2)不能温煦四肢,故手足逆冷。(3)宗气外泄,不能助肺司呼吸,故呼吸微弱。(4)阳气外脱,脉道失充,故面色苍白无华。(5)阳衰寒凝,血运不畅,瘀阻心脉,则见心胸剧痛,口唇青紫。(6)心神涣散,则见神志模糊,甚则昏迷。(7)脉微欲绝,为阳气外亡之征。考点点拔此考点是一个理解性的知识点,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记忆其临床表现。考点七:心脉痹阻证的概念、临床表现1.概念心脉痹阻证是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心血[脉]瘀阻证。2.分类由于诱因的不同,临床又有瘀阻心脉证、痰阻心脉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脉证等之分。3.临床表现(1)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2)瘀阻心脉: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3)痰阻心脉: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4)寒凝心脉: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5)气滞心脉: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4.本证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与瘀血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考点点拨此考点是一个难点,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比较多,可以这样理解记忆:心脉痹阻证=心病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血瘀表现。还应注意心脉痹阻证瘀、痰、寒、气的比较,这是考试中比较侧重的内容。见表10-2。考点八:心脉痹阻证的证候分析1.病因(1)本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而致气滞、血瘀、痰浊、阴寒等邪气痹阻,心脉瘀阻。(2)其性质多属本虚标实。2.证候分析(1)心阳不振,失于温运,或瘀血内阻,心脏搏动失常,故见心悸怔忡。(2)阳气不宣,血行无力,心脉阻滞不通,故心胸憋闷疼痛。(3)手少阴心经之脉横出腋下,循肩背、内臂后缘,故痛引肩背内臂。考点点拨此考点考查的概率不大,但理解这一内容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其临床表现。考点九:心血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1.概念心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心与心神失于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2.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失眠,多梦。(2)血虚表现:头晕眼花,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本证多有久病、失血等病史,以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考点点拨此考点要求重点掌握。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心病表现(心悸,失眠,多梦)+血虚表现。心血虚证要与心阴虚证做鉴别,另外大家还要注意心血虚与肝血虚的鉴别:两证均有血虚的表现,但是心血虚有心悸、失眠、多梦等心病的表现,而肝血虚则有眩晕、视力减退、经少、肢麻手颤等肝病的表现。青医说
用心做中医在线教育
■■■■
编辑:柠檬酸
校对:竹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