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导读:今天学习“逍遥散”的运用。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肝郁血虚证,证诸临床多有效验,历代医家也多有发挥。李老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反复揣摩,总结出逍遥散的使用方法,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颇有临床指导意义。一方义此系治因受不顺意的刺激,郁郁不乐,迁延日久,不能痊愈,且影响了消化和吸收的机能,及血液循环的常度和充分供给,从而引起一切病变之方也。逍遥散证,就是古人所谓“肝郁脾虚”或“肝火旺,肝血伤”的证候。二主症1.必须有感受不顺意刺激的事实(有经常感受刺激的,有一时一事感受刺激过甚,无法释解,迁延日久的)。2.必须有长时期郁郁不乐的表现,如不苟言笑,多哭善怒,长吁短叹等。3.必须有胸满(也有兼痛的,轻者自觉胸中不舒,往往在诊脉时有太息的现象)、胁痛(左边痛的最多,也有两边都痛,或右边痛的)、寒热(有早凉暮热的,也有早不发凉,但午后一度发热的,这一症状必须注意“阴虚”的兼证)的症状。4.必须有左手脉沉(最多是关尺部分,也有六脉俱沉的)的脉象。说明:以上四条症状,轻重多少虽有不同,但缺者很少。三副症1.头面部的症状:头晕,头痛(其痛多在左半边,两半边痛的也有,但都是慢性的、有时间性的),颊部发赤。2.耳目部的症状:耳鸣,耳痒痛,目眩,眼花,两目干涩,目暗。3.鼻部的症状:鼻孔干燥。4.咽喉口舌部的症状:咽干,喉痛,口苦,口酸,口燥,口渴,恶心欲吐,呕吐,吞酸。5.颈项乳部的症状:瘰疬,乳岩。6.全身及四肢部的症状:手足心发热,五心烦热,肢体发热(血不荣筋),骨蒸潮热。7.腹部的症状:小腹重坠或闷胀,腹中满痛,胃部嘈杂不舒。8.饮食方面的症状:食少,喜冷性饮食,喜饮,但喝得不多。9.大小便方面的症状:大便燥,大便溏,小便不利或涩痛,尿道肿痛出脓。10.睡眠方面的症状:嗜睡,失眠。11.皮肤方面的症状:皮肤瘙痒,皮肤干燥。12.呼吸方面的症状:干咳。13.月经方面的症状:月经赶前、销后、前后错杂,崩漏,经闭,青带,赤带,白带。四禁忌证凡不是由于不顺意的刺激所引起的病证,都不得使用本方。即使是因受不顺意刺激引起的病证,如果不是郁结日久,以致形成如主症项所述的一切症状,而是因暴怒形成的猝厥或吐血,以及阴虚、肝阳上逆等证,也不得使用本方。五慎重证头晕、头痛、午后发热等症,都需要慎重。因为这几种症状,多兼阴虚或火盛,这种病如用柴胡稍多,即会加重。六组成生白芍9~30g,当归6~15g,生白术6~9g,云茯苓3~9g,薄荷1.5~3g,甘草3~4.5g,柴胡1.5~4.5g,煨姜为引。七服法用水煎服,或做成水丸用开水或姜水送服。8用药大意白芍:和肝养血,滋阴清热,是本方的主药。除产后和肠胃虚者可炒用或少用外,一般多是生用、大量,对崩漏有时用醋炒白芍。当归:补血,性滑润而温。大便燥者可多用;溏者配合苓、术用之。血热者可佐生地或其他滋阴之品,如元参、麦冬等,或用二地、丹参代之。白术:补脾,便溏脾虚者可多用,但不宜炒;便燥者不宜用,或以石斛、苡仁、生山药代之,或用乳制。茯苓:利水渗湿,心悸不安者,有痰饮,或小便不利,或大便溏者,都可用。心悸或代以茯神,或可加麦冬,以助其清心降火。便溏可配合白术;大便燥者不用。柴胡:升达肝胆的郁热,有寒热、胸满、胁痛等症者必用。有外感者可用;阴虚肝阳上逆者禁用,所以头晕、头痛等症必须注意这一点,在疑似之间,可少用之。如兼便燥者,配合酒军用之亦可。薄荷:解热,有头痛、发热者可用,但不宜多。煨姜:取其守中,不致辛散上僭,有外感或呕吐症可生用。甘草:兼泻兼缓,除呕吐或中满者可以不用或少用外,一般的证候都可用。脾虚者须炙用。九加减摘要1.偏头痛者,加川芎、防风、白芷、半夏、玉竹,便燥者,加酒军。2.眩晕者,加天麻、菊花,或合二陈汤,更加防风、玉竹,便秘者也须加酒军。3.耳鸣、耳聋者,酌加蔓荆子、菖蒲、葱管之类,火盛者兼服当归龙荟丸。4.口苦、鼻干、颊赤内热甚者,加黄芩或丹、栀、麦、地,重者兼服当归龙荟丸。5.吐衄者,纵有寒热,柴胡不宜多用,因为多用往往会有引起大出血的危险。热轻者可酌加生地、贡胶、蒲黄、茅根之类,热甚者可酌合泻心汤之类。6.眼干涩者,兼服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或归芍地黄丸等。7.咽干喉痛者,可加元参、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品,柴胡不可多用。8.呕吐者,酌加陈皮、半夏、黄连、砂仁、生赭石等药。9.吞酸吐酸者,加吴萸、黄连,或间服左金丸。10.瘰疬、乳岩等证,可酌加连翘、银花、香附、夏枯草、乳香、没药等药,瘰疬可间服消瘰丸。11.气滞甚胸胁满者,酌加香附、广木香、沉香、枳壳等药。12.干咳者多系火郁证,最难治,先服本方加蜜制陈皮以发之,继服补阴清肺等药,如冬、地一类。13.左胁痛者,可加香附、青皮、乳香、没药,痛甚者加川楝子、元胡。痛久脉虚,服疏气药痛更甚者,必须加生芪。右胁痛者加片姜黄。14.小腹部胀痛者,可加香附、元胡、乳香、没药等药。15.大便秘结者,除兼头痛、头晕及肠中热结等症,可加大黄,燥甚酌加元胡粉外,一般多用疏气润燥药,如香附、木香、当归、苁蓉等,并减去苓、术。16.手足心热者,加丹皮、地骨皮。17.骨蒸潮热者,柴胡换为银柴胡,更加地骨皮、青蒿、生鳖甲等药,也可加丹、栀、知、柏等药。18.皮肤瘙痒等症,可加何首乌、白蒺藜之类。19.月经超前者,加清热药,如丹皮、栀子等;错后者,加疏气药,如香附、木香、元胡等;错杂者,加补养气血药,如参、芪等;经闭者,加桃仁、红花、香附等药;崩漏者,去茯苓,加生地、丹皮、三七、黑荆芥,傅氏名平肝开郁止血汤;白带,加生山药、龙骨、牡蛎等:青带,去当归、白术,加茵陈、栀子、陈皮,傅氏名加味逍遥散。说明:以上这些加减法不是固定的,只不过列举了些方向而已。如要丝丝入扣的话,必须一方面分析各种症状的需要,一方面体会各种药品的效能,对证施治,才可能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十常用的辅助方剂1.归脾汤或归脾丸:这是治兼心脾两虚证的辅助方剂。如惊悸、怔忡、失眠、少食等症,在本方加减扣不住的时候,用之最宜,早晚间服。2.六味地黄丸:兼肾阴虚,而不便在方中加熟地时多用之,有的早晚间服,有的用在本方收功立时,都是按照病的需要而定。3.舒肝丸:是治疗肚腹胀痛的辅助方。在本方疏气力量不能胜任时用之,也是间服为宜。4.左金丸:这是用于兼左胁痛及吞酸、吐酸的辅助方剂,但不宜多服,恐苦寒伤胃。.注:本文选摘自《现代中医名家医论医话选》,中国中医药出版,年1月。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李翰卿:小方治大病,用药如用兵李翰卿临证妙语80句(绝对真东西)山西四大名医之李翰卿:18类癌症治疗全法//////////千万不要错过春天这个水果,它是中医眼中滋肝肾补肝血之王!还能黑发明目!何任大师:应用温经汤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周仲瑛:60年中医诊法之体会与技巧(都是精华)丁光迪:羌活胜湿汤治疗“五更泻”没想到,“清骨散”真的就是清骨折后发热的散!丹楂散治疗高脂血症(附高血脂验方四首)上海沈氏女科年家传秘方神奇!用古方治疗虫牙的奇妙经历!古方“三两半”,治腰肌劳损好得快!南师8个方子,治失眠、高血压、肠胃病!推荐阅读98岁国医大师:这是我最后的贡献(经验分享)31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经方大师黄煌—治疗过敏性鼻炎经验方仲景三个药对,管窥用药配伍核心思想内经中濒临失传的“发”“传”表里别通(开合枢)论与圆运动有异的导引体证气机论--揭秘中医人体气机理论的千年迷雾杨志一:治湿十三法(值得借鉴学习)高建忠:明辨外感内伤,拓展经方运用(全)张立山:谈咳嗽的六经(三阳经、三阴经)辨证——附案例《戴丽三医疗经验选》论著三豆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推荐阅读:-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