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被列为妇科病之首。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月经过少”的相关问题。
中医关于“月经过少”的论述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古籍有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本病一般周期尚正常,但有时也与周期异常并见,如先期伴量少,后期伴量少,后者大体与西医学中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及计划生育手术后导致的月经过少,可参照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本病发病机理有虚有实。虚者多因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内生,痰瘀阻滞冲任血海,血行不畅发为月经过少。临床以肾虚、血虚、血瘀、痰湿为多见。
月经过少之病因病机虽有虚实之分,但临床以虚证或虚中夹实者为多,应掌握其病机转化,如肾阳虚、肾气不足均可致血瘀,即为肾虚血瘀;血虚气弱,亦可致瘀;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脾失健运,常可发为肾脾两虚夹痰湿。月经过少伴见月经后期者,常可发展为闭经,尤其要警惕卵巢早衰,临证应予以重视及早诊治。
辨证论治月经过少应从月经的色、质、有无腹痛,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以辨虚实。属虚者一般经色淡,质清稀,小腹无胀痛。肾虚者大多经量素少,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血虚者大多经量渐少,伴头晕眼花、心悸怔忡等。属实者经色多紫黯、有块或质黏,小腹胀痛或满闷不适,且多突见经量减少。血瘀者伴见腹痛,舌质紫黯等;痰湿者多见形体肥胖、带下量多粘稠等。并应结合病史综合分析。
肾虚证:治疗在于补肾益精,养血调经。代表方药为归肾丸
血虚证:治疗在于养血益气调经,代表方药为滋血汤。
血瘀证:治疗在于活血化瘀调经,代表方药为桃红四物汤。
痰湿证:治疗在于化痰燥湿调经,代表方为苍附导痰丸。
本病治疗,虚者重在补肾滋肾,或濡养精血以调经,不可妄行攻破,以免重伤精血;实者宜活血通利,佐以温经、行气、祛痰,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久用。虚实错杂者,攻补兼施。
预防与调摄1.经期应注意保暖,不宜冒雨涉水,不宜过食生冷寒凉,以免因寒而滞血。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
3.节制房事,节制生育,避免手术损伤。
4.及早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结核等。
5.如通过测定内分泌激素发现有卵巢储备功能不足者,应尽快治疗,防止发展为卵巢早衰;如已为卵巢早衰,更要尽早按该病治疗,力争尽快逆转。
结语月经过少非大病,但长期月经过少会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育能力,不能忽视。中医中药治疗月经过少较西医有优势,中医治疗重在调理肝、肾、脾三脏,顺应人体阴阳气血消长的生理特点及规律,采用中药进行周期性治疗,使机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冲任调和,阴阳气血平衡,月经量恢复正常。这种顺势而为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往期精彩回顾王杰方谈“男性不育”王杰方谈“失眠”王杰方谈“高血压”王杰方谈“幽门螺旋杆菌”王杰方谈“青春痘”王杰方谈“过敏性紫癜”盲目减肥不可取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