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头翁
白bái头tóu翁wēng
白头翁(拉丁学名:Pulsatillachinensis(Bunge)Regel),毛茛科,银莲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长有根状茎,叶片呈卵形,花萼蓝紫色。别名有奈何草、粉乳草、白头草、老姑草等等。
分布在中国的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黑龙江等省的山岗、荒坡及田野间。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的功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头翁在园林中可作自然栽植,用于布置花坛、道路两旁,或点缀于林间空地。是理想的地被植物品种。
植株高15-35厘米。根状茎粗0.8-1.5厘米。基生叶4-5,通常在开花时刚刚生出,有长柄;叶片宽卵形,长4.5-14厘米,宽6.5-16厘米,三全裂,中全裂片有柄或近无柄,宽卵形,三深裂,中深裂片楔状倒卵形,少有狭楔形或倒梯形,全缘或有齿,侧深裂片不等二浅裂,侧全裂片无柄或近无柄,不等三深裂,表面变无毛,背面有长柔毛;叶柄长7-15厘米,有密长柔毛。
花葶1(-2),有柔毛;苞片3,基部合生成长3-10毫米的筒,三深裂,深裂片线形,不分裂或上部三浅裂,背面密被长柔毛;花梗长2.5-5.5厘米,结果时长达23厘米;花直立;萼片蓝紫色,长圆状卵形,长2.8-4.4厘米,宽0.9-2厘米,背面有密柔毛;雄蕊长约为萼片之半。聚合果直径9-12厘米;瘦果纺锤形,扁,长3.5-4毫米,有长柔毛,宿存花柱长3.5-6.5厘米,有向上斜展的长柔毛。4月至5月开花。
药用
功能主治:治疗痔疮等出血症状。治热毒血痢,温疟寒热,鼻衄,血痔。
附方 ①治热痢下重: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金匮要赂》白头翁汤)
②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内冷痛:白头翁一两,黄丹二两(并白头翁入铁瓶内烧令通赤),干姜一两(炮裂,锉),莨菪子半升(以水淘去浮者,煮令芽出,曝干,炒令黄黑色),白矾二两(烧令汁尽)。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饮下十丸。(《圣惠方》白头翁丸)
③治冷劳泄痢及妇人产后带下:白头翁(去芦头)半两,艾叶二两(微炒).上二味为末,用米醋一升,入药一半,先熬成煎,入余药末,和丸梧桐子丸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圣济总录》白头翁丸)
④治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甘草、阿胶各二两,秦皮、黄连、柏皮各三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金匮要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⑤治小儿热毒下痢如鱼脑:白头翁半两,黄连二两半(去须,微炒),酸石榴皮一两(微炙,锉)。上件药,捣租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侯,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白头翁散)
⑥治温疟发作,昏迷如死:白头翁一两,柴胡、半夏、黄芩、槟榔各二钱,甘草七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⑦治外痔肿痛:白头翁草以根捣涂之。(《卫生易简方》)
⑧治瘰疬延生,身发寒热:白头翁二两,当归尾、牡丹皮、半夏各一两。炒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⑨疗少小阴颓:生白头翁根,不问多少,捣之,随病处以敷之,一宿当作疮,二十日愈。(《小品方》)
二、斑种草
斑种草
斑种草,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茎自基部分枝,高10-30cm,斜升或近直立,通常多分枝,有倒贴的短糙毛。花期4-6月。生长于荒地,路边,丘陵草坡,田边,向阳草甸。为中国所特有物种,属非人工引种栽培,有药用价值,可入药。
株高20-30厘米,密生开展或向上的硬毛。
药用部位为斑种草的全草。全草(蛤蟆草):微苦,凉。解毒消肿,利湿止痒。用于痔疮,肛门肿痛,湿疹。
三、德国鸢尾
德国鸢尾
德国鸢尾(学名:IrisgermanicaL.):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而肥厚,常分枝,扁圆形,斜伸,具环纹,黄褐色;须根肉质,黄白色。叶直立或略弯曲,淡绿色、灰绿色或深绿色,常具白粉,剑形。花茎光滑,黄绿色,高60-厘米,上部有1-3个侧枝,中、下部有1-3枚茎生叶;苞片3枚,内包含有1-2朵花;花大,鲜艳,直径可达12厘米;花色因栽培品种而异,多为淡紫色、蓝紫色、深紫色或白色,有香味;花被管喇叭形,长约2厘米,外花被裂片椭圆形或倒卵形,顶端下垂,爪部狭楔形,内花被裂片倒卵形或圆形,长、宽各约为5厘米,直立,顶端向内拱曲,中脉宽,并向外隆起,爪部狭楔形。蒴果三棱状圆柱形,顶端钝,无喙,成熟时自顶端向下开裂为三瓣;种子梨形,黄棕色,表面有皱纹,顶端生有黄白色的附属物。花期4-5月,果期6-8月。
原产欧洲。中国各地庭园常见栽培。该种为著名的花卉,品种甚多。
蒴果三棱状圆柱形,长4-5厘米,顶端钝,无喙,成熟时自顶端向下开裂为三瓣;种子梨形,黄棕色,表面有皱纹,顶端生有黄白色的附属物。花期4-5月,果期6-8月。
茎叶:活血化痰,祛风利湿。
四、地黄
地黄
地黄(拉丁学名:Rehmanniaglutinosa(Gaetn.)Libosch.exFisch.etMey.),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30厘米,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茎紫红色。直径可达5.5厘米,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叶脉在上面凹陷,花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花冠外紫红色,内黄紫色,药室矩圆形,蒴果卵形至长卵形,花果期4-7月。
生于海拔50~1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多年生草本,地黄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肥厚,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
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乎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花萼钟状,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状而弯曲,外面紫红色,(另有变种,花为黄色,叶面背面为绿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
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花果期4-7月。
主要价值
地黄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创汇产品之一,产品远销港澳、东南亚及日本等国。
药用
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炮制:(熟地黄)⑴取净生地黄,照酒炖法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每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⑵取净生地黄,照蒸法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性味:鲜地黄:甘、苦,寒。生地黄:甘,寒。熟地黄:甘,微温。
归经:归心、肝、肾经。[5-6]
功能主治: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凡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鲜地黄:12~30g。生地黄、熟地黄:9~15g。
贮藏:鲜地黄埋在砂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常用配方
⑴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⑵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严语,目常开不闭,或喜切不开: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与也。(《温病条辨》清营汤)
⑶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研,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⑷治吐血经日:生地黄汁一升,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末)。上药相和,煎至半升,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圣惠方》)
⑸治肺损吐血不止: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胶一两(炙燥,研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圣济总录》地黄饮)
⑹补虚除热,去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三。(《千金方》地黄煎)
⑺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生地黄汁二合。煮白粥,临熟人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⑻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计半小盏。上药,入酒一小盏相和,煎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圣惠方》地黄酒)
⑼治消渴: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计,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圣济总录》地黄煎)
⑽治坠马伤折手足,痛甚:生地黄一斤,生姜四两。捣细末,入糟一斤同炒匀,乘热以布裹罨伤处,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骨。(《夷坚志》)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胶囊、九子地黄丸、干地黄丸
临床应用
⑴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主治心经火热证。生地黄6g,木通6g,生甘草梢6g。上药为末,每服9g,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方中地黄入心肾经,甘凉而润,清心热而养血养阴,用以为臣。
⑵清胃散(《兰室秘藏》)主治胃火牙痛。生地黄6g,当归身6g,牡丹皮9g,黄连6g,升麻9g。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方中生地凉血滋阴。
⑶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主治阴虚火旺盗汗。当归、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各6g,黄芪12g。上药为粗末,每服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方中当归、生地、熟地入肝肾而滋阴养血,阴血充则水能制火,为方中君药。
⑷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卤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熟地24g,山萸肉、干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6~9g),空心温水化下。方中熟地味甘纯阴,主入肾经,长于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⑸泰山磐石散(《古今医统大全》)治气血虚弱,胎元不固证。胎动不安,堕胎,滑胎,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人参、黄芪各3g,白术、炙甘草各1.5g,当归3g,川芎、白芍药、熟地黄各2.4g,续断3g,糯米一撮,黄芩3g,砂仁1.5g。水煎服。方中熟地补血滋阴以养胎元,配伍人参以复冲任气血不足之本,为君药。
⑹左归丸(《景岳全书》)治真阴不足证。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聋失眠,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大怀熟地g,山药g,枸杞g,山萸肉g,川牛膝g,菟丝子g,鹿胶g,龟胶g。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食用
将地黄作为食品,在民间已有悠久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地黄产区群众就将地黄“腌制成咸菜,泡酒、泡茶而食之。”至今人们仍把地黄切丝凉拌,煮粥而食。
宜忌人群
宜食:阴虚发热、口干渴、阴伤便秘、肾阴不足、虚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湿疹、神经性皮炎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血崩、胎动不安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
忌食:脾虚腹泻、胃虚食少者不适宜食用。同时,地黄不宜与薤白、韭白、萝卜、葱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时不宜用铜铁器皿。
五、狗舌草
狗舌草
狗舌草菊科千里光属植物狗舌草SeneciokirilowiiTurcz.,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净,晒干。是被选来祭祀在戈登族人侵略时期的罗马教皇──伊诺肯迪斯的花朵。它属于菊科,在北半球温带地区最常见,盛开的黄色小花和雏菊的外型非常相像。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斜升,常覆盖以褐色宿存叶柄,具多数纤维状根。茎单生,稀2-3,近葶状,直立,高20-60厘米,不分枝,被密白色蛛丝状毛,有时或多或少脱毛。基生叶数个,莲座状,具短柄,在花期生存,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0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钝,具小尖,基部楔状至渐狭成具狭至宽翅叶柄,两面被密或疏白色蛛丝状绒毛;茎叶少数,向茎上部渐小,下部叶倒披针形,或倒披针状长圆形,长4-8厘米,宽0.5-1.5厘米,钝至尖,无柄,基部半抱茎,上部叶小,披针形,苞片状,顶端尖。头状花序径1.5-2厘米,3-11个排列多少伞形状顶生伞房花序;花序梗长1.5-5厘米,被密蛛丝状绒毛,多少被黄褐色腺毛,基部具苞片,上部无小苞片。总苞近圆柱状钟形,长6-8毫米,宽6-9毫米,无外层苞片;总苞片18-20个,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宽1-1.5毫米,顶端渐尖或急尖,绿色或紫色,草质,具狭膜质边缘,外面被密或有时疏蛛丝状毛,或多少脱毛。舌状花13-15,管部长3-3.5毫米;舌片黄色,长圆形,长6.5-7毫米,宽2.5-3毫米,顶端钝,具3细齿,4脉。管状花多数,花冠黄色,长约8毫米,管部长4毫米,檐部漏斗状;裂片卵状披针形,长1.2毫米,急尖,顶端具乳头状毛。花药长2.2毫米,基部钝,附片卵状披针形;花柱分枝长约1毫米。瘦果圆柱形,长2.5毫米,被密硬毛。冠毛白色,长约6毫米。花期2-8月。
药理作用
性味:苦,寒。
①《岭南采药录》:寒凉。
②《陆川本草》:味淡,性凉。
③《南宁市药物志》:苦,寒。
④《岭南草药志》:味微甘,性凉。
功用主治
清热,利水,杀虫。
治肺脓疡,肾炎水肿,疖肿,疥疮。
①《唐本草》:主疥、瘙疮,杀小虫。
②《履巉岩本草》:治髭痈,收疮口。为细末,用少许贴患处。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解毒,利水,活血消肿。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研末撒或捣敷。
六、红花锦鸡儿
红花锦鸡儿
直立灌木,高0.4-1米,树皮树皮绿褐色或灰褐色,小枝细长,有条棱,托叶在长枝者成细针刺,长3-4毫米,短枝者脱落;叶柄长5-10毫米,脱落或宿存成针刺;叶假掌状;小叶4,楔状倒卵形,长1-2.5厘米,宽4-12毫米,先端圆钝或微凹,具刺尖,基部楔形,近革质,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毛,有时小叶边缘、小叶柄、小叶下面沿脉被疏柔毛。花梗单生,长8-18毫米,关节在中部以上,无毛;花萼管状,不扩大或仅下部稍扩大,长7-9毫米,宽约4毫米,常紫红色,萼齿三角形,渐尖,内侧密被短柔毛;花冠黄色,常紫红色或全部淡红色,凋时变为红色,长20-22毫米,旗瓣长圆状倒卵形,先端凹入,基部渐狭成宽瓣柄,翼瓣长圆状线形,瓣柄较瓣片稍短,耳短齿状,龙骨瓣的瓣柄与瓣片近等长,耳不明显;子房无っ毛。荚果圆筒形,长3-6厘米,具渐尖头。花期4-6月,果期6-7月。
中草药
红花锦鸡儿
honghuajinjier
RootofRedflowerPeasthrub
肝;脾经
健脾,益肾,通经,利尿
虚损劳热,咳嗽,淋浊,阳痿,妇女血崩,白带,乳少,子宫脱垂
生于山坡灌丛及沟谷丛中。
秋季采挖根部,洗净,切片,晒干。
补益药;活血药
内服:煎汤,6-24g。
《中华本草》
七、黄花婆罗门参
黄花婆罗门参
二年生草本,高30-60(90)厘米。根圆柱状,垂直直伸,根颈被残存的基生叶柄。茎直立,不分枝或分枝,有纵条纹,无っ毛。基生叶及下部茎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25(40)厘米,宽3-18(24)毫米,灰绿色,先端渐尖,全缘或皱波状,基部宽,半抱茎;中部及上部茎叶披针形或线形,长3-8厘米,宽3-10毫米。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或植株含少数头状花序,生枝端。总苞圆柱状,长2-3厘米。总苞片8-10枚,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3.5厘米,宽5-10毫米,先端渐尖,边缘狭膜质,基部棕褐色。舌状小花黄色。瘦果长纺锤形,褐色,稍弯曲,长1.5-2厘米,有纵肋,沿肋有疣状突起,上部渐狭成细喙,喙长6-8毫米,顶端稍增粗,与冠毛连接处有蛛丝状毛环。冠毛淡黄色,长1-1.5厘米。花果期5-9月。
八、黄素馨
黄素馨
野迎春,为木犀科茉莉属常绿披散灌木植物,枝条柔软,长枝拱形下垂,绿枝4棱形;叶对生,3片小叶组成复叶,中间的一片较大,小叶卵形至矩圆状卵形,长1厘米至3厘米,顶端凸尖,平滑无っ毛。花单生于叶腋,单瓣或重瓣,花冠黄色,高脚碟状,有6裂的花瓣花期为3月至5月,在温室内,也可提前到元月和2月开放。
黄素馨,探春为半常绿灌木。枝条绿色,光滑无っ毛,但有棱角。叶为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叶互生。小叶通常为3枚至5枚,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尖。顶生聚伞花序,花冠金黄色,花形比迎春花稍大,花期3月。
九、锦带花
锦带花
锦带花(学名:Weigelaflorida(Bunge)A.DC.)灌木,高3米,宽3米,枝条开展,树型较圆筒状,有些树枝会弯曲到地面,小枝细弱,幼时具2列柔毛。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端锐尖,基部圆形至楔形,缘有锯齿,表面脉上有毛,背面尤密。花冠漏斗状钟形,玫瑰红色,裂片5。蒴果柱形;种子无翅。花期4-6月。锦带花枝叶茂密,花色艳丽,花期可长达连个多月,在园林应用上是华北地区主要的早春花灌木。适宜庭院墙隅、湖畔群植;也可在树丛林缘作花篱、丛植配植;点缀于假山、坡地。
翠雀
翠雀(学名:DelphiniumgrandiflorumL.):为毛茛科、翠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花形别致,酷似一只只燕子,故又名飞燕草、鸽子花。花径4厘米左右。5-10月开花。形态优雅,惹人喜爱。
原产于欧洲南部,中国分布在云南、山西、河北、宁夏、四川等地。是耐旱,阳性,耐半阴,性强健,耐寒,喜冷凉气候,生于山坡、草地、固定沙丘,忌炎热。
该种全草有毒,中毒后呼吸困难,血液循环障碍,肌肉、神经麻痹或产生痉挛现象。用时注意。
多年生草本,无块根。茎高35-65厘米,与叶柄均被反曲而贴伏的短柔毛,上部有时变无毛,等距地生叶,分枝。基生叶和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圆五角形,长2.2-6厘米,宽4-8.5厘米,三全裂,中央全裂片近菱形,一至二回三裂近中脉,小裂片线状披针形至线形,宽0.6-2.5(-3.5)毫米,边缘干时稍反卷,侧全裂片扇形,不等二深裂近基部,两面疏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叶柄长为叶片的3-4倍,基部具短鞘。
总状花序有3-15花;下部苞片叶状,其他苞片线形;花梗长1.5-3.8厘米,与轴密被贴伏的白色短柔毛;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上部,线形或丝形,长3.5-7毫米;萼片紫蓝色,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1.2-1.8厘米,外面有短柔毛,距钻形,长1.7-2(-2.3)厘米,直或末端稍向下弯曲;花瓣蓝色,无毛,顶端圆形;退化雄蕊蓝色,瓣片近圆形或宽倒卵形,顶端全缘或微凹,腹面中央有黄色髯毛;雄蕊无毛;心皮3,子房密被贴伏的短柔毛。蓇葖直,长1.4-1.9厘米;种子倒卵状四面体形,长约2毫米,沿稜有翅。5-10月开花。
变种种类
腺毛翠雀(变种):与翠雀的区别:花序轴和花梗除了反曲的白色短柔毛之外还有开展的黄色短腺毛。分布于青海(乐都)、甘肃中部、陕西、山西南部、河北西南部(内邱)、河南、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铜山)。生海拔-米间丘陵或低山草坡或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陕西周至。用途同翠雀。
光果翠雀(变种):与翠雀的区别:花序轴和花梗除了反曲的白色短柔毛之外还有开展的黄色短腺毛;心皮无毛或近无毛。分布于宁夏、甘肃东部(径川、正宁)、陕西(中部以北)、山西(灵石)。生海拔-米间山地。模式标本采自陕西清涧。
粗壮翠雀(变种):与翠雀的区别:叶较大,长达7.5厘米,宽达12厘米,小裂片较宽,宽约4毫米。花序被反曲的白色短柔毛,有时也混有开展的黄色腺毛。产云南中甸。生海拔米一带山地草坡。
长柔毛翠雀(变种):与翠雀的区别:茎下部除了反曲的短柔毛以外还混生开展的长柔毛;花密集,花序呈球形或椭圆球形。花序轴和花梗只被反曲的白色短柔毛,或有时还混生开展的黄色腺毛。产云南丽江。生海拔0-3米间山地草坡、废田边草地或灌丛中。
裂瓣翠雀(变种):与翠雀的区别:退化雄蕊的瓣片二裂近中部。产云南洱源。
房山翠雀(变种):与翠雀的区别:叶的小裂片三角形至狭披针形;花序伞房状,有少数花。产北京房山县。生海拔-米低山山谷草地。
大汉天子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