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医院”快速 骶骨后孔共4对,分別称为上、次、中、下髎,合称八髎穴。《素問?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八间”,《针灸大成》也載:“八髎总治腰痛”,说明八髎四穴同为治疗腰痛的要穴。近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功效主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謝文志氏說:“目前对于腰痛牽引少腹、季肋之下以及竄至腹股沟部疼痛(骶业神经炎、肌纤维炎等)取八髎穴,其疗效尤为显著”,鄭魁山氏进一步指出:“上髎与次髎、中髎、下髎合称八髎穴,是治疗妇科和二阴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刘冠军氏则把其主治作用归纳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 次髎穴乃八髎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从腰以下挾脊骶骨部是足少阴、足太阳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因督脉貫脊属肾,足少阴肾经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与肾联系密切。肾主生殖与发育,又主二阴,膀胱主储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詩鈔》說:“其主治功用举凡下焦前后阴、大小肠及腰腿諸症,无不包羅”,而《經穴主治症》则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说明次髎穴具有补肾壮腰、清利湿热及理气化瘀调经等功效。
是主治腰痛、妇科病及生殖、泌尿系疾患的要穴。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痛、腰脊痛、帶下、痛经、月經不调、遺精、阳痿、淋证、遗尿、癃閉以及下肢麻痹等病症。 痛经一症,多因气滯血瘀或寒湿凝滯所致,次髎穴位於腰骶部,与痛經部位很近,為局部取穴方法。又因腰骶部与督脉、足少阴经和肾脏关系密切,督脉与冲、任同出胞宮,“一源而三歧”,故取刺次髎穴有调理沖任、壮腰补肾、理气活血、调经止痛之功。可使冲任之脉、通暢,氣血旺盛,通行无滞,经血吸引下流,通则不痛。故近代针灸医家已把次髎穴作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了。〔备注〕关于八髎穴取穴定位,历代医家皆本于《甲乙經》。《甲乙經》所载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者中;次髎在第二空挾脊陷者中;中部在第三空挾脊陷中;下髎在第四空挾脊陷中。考腰髁空即今之四对骶后孔。但对其所指的具体位置有异。(1)有说上髎在16椎下,則次髎在17、中髎在18、下髎在19椎下。(2)有说上髎在18椎下,则次髎在19、中髎在20、下髎在21椎下。
综上所述,定位差异较大,诸说不一,究其原因,不外各人先天禀赋不同,腰骶骨发育生长也有多种因素变异,故骶骨後孔之橫竖间度亦不同,一般说来是上宽下窄,故此无法用分寸計算。《醫學入門》載:“上髎作腰下第一空,挾脊兩旁陷中,余三髎少斜上阔下狹是也”是符合实际的。所以近代取穴大都以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分別取上、次、中、下髎。但是由於不易于体表上莫寻到骶後孔,一般取穴法,可以食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线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的骶角上方,中指与无名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手指尖所到达之处,食指为上髎,中指为次髎,无名指为中髎,小指为下髎。 关于八髎穴的针刺深度。《針灸甲乙經》載:“上髎刺入三分,次髎、中髎、下髎皆刺入二寸。”由于这个记载,上髎与其余三银针刺深度差异较大,所以后世医家对针刺八髎穴的深度也就莫衷一是。有從三分,也有针刺二寸者。近代医家都主张针刺深度在0.5—1.5寸,或1—2寸之间,這是比较适宜的。而且针刺深度不同,针感和治疗的范围也不同。(1)针刺深度在3—5分时,谨刺激能神经,针感多在局部,适应于治疗局部的风湿痹痛。(2)針刺深度在l-1.5寸深,其针感向上可达腰部,向下可循足太阳、少阳经至腘、胫、腨等部,適用于治疗腰骶部或下肢疾患。(3)針刺深度在2寸以上时,其针感可向少腹、前阴及肛門、直肠等部位扩散,适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統及直肠、肛门的疾患。
配穴:子宫穴,秩边,关元,肾腧,三阴交,水道。
(3)有说距离中线旁开2分、1寸、1.5寸,有說挾脊相去4寸。
公孙穴总督脾经和冲脉,黄帝居中央而治四方
位置:第一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太白后上一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母展肌腱--砪短屈肌。直刺0.5-1.5,深刺可透涌泉。
主治:三焦气机不利,气逆里急,湿热內雍。本穴的气血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其运行为横向输散脾胃二经,有联络脾胃两经气血的作用1.失眠---公孙+神门+复适用于:气机不畅,心肾不交之失眠。
2.合谷+神门+复溜适用于:气虚,心烦,肾阴不足之失眠
3.左内关+右公孙,交叉取穴。脾胃不和腹中长鸣,胃脘堵闷,夜卧不安之失眠
4.湿热下注,小便赤痛:鱼腥草3-5ml公孙穴缓慢注射。
5.肝气犯胃,奔逐气:公孙+太冲。
6.一切胃脘痛,呕吐、呃逆、泄泻:公孙+天枢用龙眼手法
7.妇女白带异常,月经不调:公孙+血海+三阴交鱼腥草3-5ml公孙穴缓慢注射
《史记·五帝本纪》一开头就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公孙就是黄帝,黄帝居中央而统治四方,正如公孙穴总督脾经和冲脉,统领全身。这个统领全身的穴位,最直接、最明显的效果体现在胸腹部。胸部、腹部的一切问题,比如腹胀、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都可以通过公孙穴来治疗或缓解。
在为病人进行治疗时,就是不喜欢在病人脚上取穴,更不喜欢在别人脚上进行按摩足底之类的手法。公孙穴,在脚内侧,大趾趾根后约2寸左右的地方。尽管很多医书上都说这个穴怎么怎么好,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没引起我的注意
自然就想到了公孙穴。它是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同时又与冲脉相通,所以它既能调治脾经,又能调治冲脉。脾属土,在人体居正中,主管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周身;而冲脉则从上到下贯穿人体,与任脉并行,又与督脉相通。所谓“冲”,就是要冲、要道的意思,《灵枢经》说,冲脉是“十二经之海”,是“五脏六腑之海”,是“血海”,说白了,冲脉之气既能上贯于头部而为阳,又能下渗于下肢而为阴,是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气血的要道。公孙穴是脾经和冲脉的能量的汇集点和调控中心,其作用之大,自不待言。
我们平时为调节胸腹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书本规定的位置去找,要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一般把公孙穴看作一个区域,在脚拇趾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我们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那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公孙穴了。如果要做养生保健,这就是核心。
上下取穴平衡针灸
1百会-涌泉主治神经系统疾病如厥逆翠中休克等或针或灸一补一泻,有良效。2太冲--合谷筋脉拘急,痉挛,抽搐,口噤以及头疼,牙疼,疝痛,无汗等症。3肩隅--环跳凡四肢所发生的一部或半侧痉挛疼痛,麻痹等,用之皆效。4尺泽--委中凡瘀血阻络,栓塞或时疫吐泻,中毒等,取二穴青筋放血即可。5人中--风府主治卒然口噤,昏迷不语或癫狂歌哭,精神失常等疾。
6少商--隐白主治出血癫狂等疾。7天枢--足三里可调治消化道诸疾,如腹疼腹胀,消化不良,泻泄,痢疾等。8胃俞--梁门主治胃脘疼痛,痞满,呃逆,呕吐等胃部疾患。9肺俞--俞府主治咳嗽,哮喘,咳血等肺部疾患。10命门--关元主治一切虚脱,宜灸。11中脘--至阳主治一切脾胃疾病。12公孙--内关主治心腹胃痛,呕吐,痞满,心悸,怔忡,等疾病。13后溪--申脉主治头面颈项诸疾以及目肿,喉痛,盗汗,癫狂等。14临泣--外关主治手足麻痹,头风,面肌痉挛抽掣,牙痛,耳聋以及肝胆相火引发之肋痛等。15列缺--照海主治疝气痔疮便血小便淋漓不畅,死胎不下以及牙痛,咳血等。16三阴交--间使治疗恶寒发热,疟疾,腹痛,便秘,男女生殖器疾病以及妇人月经诸病。17绝骨--支沟主治热结便秘,腹胀,肋痛和胆结石症等。
18曲池--阳陵泉主治四肢疼痛,麻痹,瘫痪
来源网络
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