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吴长富教授辨治高血压

作者

广西中医药大学

孟河医派韩一恒

高血压病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危害性大,其定义是以静息、非药物状态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重复血压测定所得平均值作为依据,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并排除继发因素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病并发症凶险,因饮食习惯与生活压力等诸多因素,现国内高血压患病风险仍在逐年提高,尚还处于“晚发现,晚治疗”的状态。吴师认为早期高血压,发病1-2年之内完全可以用纯中药治疗,如血压平稳可停用降压药,且终生不服药。中医药除降低血压,改善症状外,据现代医学角度研究可改善心、脑、肾等高血压病高度相关器官功能,因此中医药治疗1、2级高血压病具备相当优势,所谓“整体观”就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中医治疗高血压病非单纯降压,调畅脏腑功能和气血的平衡,通过改善患者自身对于血压的调节机制,疗效佳时中药用量也可以逐渐减少直到停药,减少降压药对于患者的副作用,让患者免受长期服药的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中医治疗高血压仍要强调治未病,在中医药的治疗过程中亦可以预防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对患者健康予以最大程度的帮助和改善。笔者大二那年才学完了方剂学,期末考试刚考完回家过寒假把汤头歌背得头头是道,有次去奶奶家吃晚饭偶尔翻到奶奶的血压记录本,发现奶奶的血压并不稳定,有时候正常,但最高的时候甚至达mmHg之高,问了奶奶几个问题,得知奶奶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之象,结合舌脉象自觉十分有把握,竟将天麻钩藤饮原方照抄给奶奶,现在想来胆子也是挺大的。第一副后奶奶自述觉得心里舒服身上轻松,三副后血压在长时间内都能保持稳定,且心悸心慌之感再未发作,血压长期处于正常值,这也是笔者第一次为家人看病,更加坚定了对于中医治疗高血压的自信。有时候在家中病人较多,吴师嘱咐笔者试诊,还是喜欢用天麻钩藤饮,吴师批改试诊单的时候对笔者的辨证予以认可,然总把天麻钩藤饮中的珍珠母划掉,改为代赭石,初不解,后读张寿甫《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镇肝息风汤,方明吴师经多年临床实践,代赭石更为经典,且降血压之功佳,取法张锡纯,总结了一张经验方“天勾玄牛赭地丹”传授于笔者,不敢私藏,公之如下:

天麻15g钩藤20g后下玄参12g川牛七12g怀牛七12g代赭石30g先煎熟地12g丹皮12g水蛭3g粉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其因有三:一曰肝风;二曰气虚;三曰髓亏。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多有发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提了外风与内风,从水饮论,张景岳也有“无虚不作眩”之说,刘完素以为治风当从火论治,时至今日,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仍然在不断丰富与完善。诸多先贤都是在经过了大量的临床资料分析整理后总结出的证候分类观点,吴师常常教导我经典方合经验方效果最好,因此方剂功底和临床经验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在临床上发现高血压病患者大多以阴虚为本,阳亢为标,且痰饮瘀血贯穿疾病始终,运用吴师经验方随证加减常常能收效颇丰。阳亢重则取法龙胆泄肝汤,痰饮重则加二陈五苓之属。值得一提的是高血压病常常兼见血瘀,吴师常常加味水蛭,单用亦足矣,取其破血逐瘀之功而无伤正之虞,改善高血压患者血液循环功能,且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再文末不得不提及河北名家,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对于高血压的论治也十分擅用大剂量虫类药,且对于高血压病的观点颇具特色,本文抛砖引玉,以郷同道,亦想为更多患者提供帮助。

(图为11.26日吴长富教授于江苏省常州市同泰中医门诊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tqzz/828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