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

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1-94)。(1)有典型脊柱骨折外伤史,于伤后立即发病。(2)以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瘫痪为主症。(3)西医学神经系统检查肌力降低,肌萎缩,或肌电图、肌活检与酶学检查,符合神经、肌肉系统相关疾病诊断者。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简称“ASIA”进行诊断。A完全性骶段(S4-5)无任何运动或感觉功能保留B不完全性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但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以下D不完全性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且大部分关键肌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E正常运动和感觉功能正常(二)证候诊断(1)瘀血阻络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局部肿胀,痛有定处,或有皮下瘀斑,腹胀,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2)气虚血瘀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伤处肿痛,肌肉萎缩,面色淡白,腹胀,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3)脾胃虚弱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肌肉萎缩,神倦,气短自汗,食少腹胀,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缓。(4)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肌肉消减,形瘦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绛,少苔,脉细数。(5)气血两虚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瘀血阻络证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2.气虚血瘀证治法:健脾益气,活血通络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3.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茯苓、薏苡仁、陈皮、砂仁、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肉桂、附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4.肝肾亏虚证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推荐方药:补肾健髓汤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枸杞子、菟丝子、牛膝、杜仲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5.气血两虚证治法:健脾益胃,益气养血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当归、熟地、川芎、山萸肉、人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防风、浮小麦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二)根据脊髓损伤(不完全性)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1.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1)功能训练①肌力训练:其重点是肌力达到3级,可以逐步采用渐进抗阻练习;肌力2级时可以采用滑板运动或助力运动;肌力1级时采用电子生物反馈或功能性电刺激等方式进行训练。②肌肉牵张训练:主要牵张引起功能障碍的关键肌。③垫上训练:翻身、肘胸位、手膝位、双肘支撑位下缓慢坐起、帮助下坐起动作、卧坐转移。④坐位训练:床上坐姿可分长坐(膝关节伸直)和短坐。⑤轮椅训练:学会操作轮椅,借助轮椅完成各种活动,对于T10以上脊髓损伤病人应学会安全使用轮椅及轮椅保养、维修,在轮椅上完成各种转移活动。⑥平行杆内站立训练⑦步行训练:A.平行杆内步行训练:选择三种步态行走,即摆至步、摆过步和四点步。B.拄拐步行训练:交替拖地步行、同时拖地步行、四点步行、三点步行、两点步行、⑧上、下阶梯训练:L1-L2损伤患者可进行上下阶梯训练。主要有:从前方上阶梯、后退上阶梯、下阶梯、安全卧倒和重新爬起等训练。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吃饭、梳洗、穿衣、洗澡、转移等训练。⑩辅助器械的应用:按损伤水平的不同提供不同的辅助器械或自助具。(2)针刺治疗主穴:取损伤平面上下各1~2个棘突旁的夹脊穴2~4对。头针取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配穴:上肢取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委中、承山、绝骨、昆仑、太冲、次髎、三阴交、阳陵泉。操作方法:常规操作。头针采用长时间留针间断行针法,用φ0.30×40mm毫针,常规消毒后,按上述穴区向前或后透刺,常规进针法刺至帽状腱膜下。针后捻转,次/分钟,每根针捻转1分钟,留针3~4小时。留针期间,开始每隔30分钟捻转1次,重复两次,然后隔两小时捻转1次,直至出针。(3)推拿治疗穴位:大椎、命门、肺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环跳、承扶、委中、足三里、解溪、绝骨。操作方法:①脊背部手法治疗:首先从上至下揉按患者脊背部,采用平补平泻法;其后沿督脉和两条足太阳膀胱经推拿脊背部;然后再点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穴位大椎、命门、肺俞、肾俞等;最后采用滚法,以补法为主,从下至上以掌根按摩脊背部。②四肢手法治疗:硬瘫时采用提捏、点按、摇法等手法按摩手、足三阳经;软瘫时采用指针点按手、足三阳经,配合四肢关节摇法。上述操作6次为一疗程,每日一次,每次约30分钟,休息1天,进行下一疗程治疗。(4)物理因子疗法根据需要可选择磁热疗法、蜡疗、干扰电、微波等。(5)传统功法:八段锦、轮椅太极、“以宗健脊十八法”(韦以宗.中国整脊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健脊体操等。2.神经源性膀胱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者,除了辨证选用中药、中成药外,还可应用以下治疗方法。(1)功能训练①间歇导尿:制定严格的饮水计划,定时定量喝水、定时排尿的制度,以便合理选择导尿时机。如果患者完全不能自主排尿,使用频率可以为3~4次/日;如能部分排尿,使用频率1~2次/日。每次导尿出的尿液一般以ml左右(生理性膀胱容量)为宜。残余尿80-ml时停止清洁导尿。②排尿训练A排尿意识训练:每次导尿时嘱患者做正常排尿动作,使协同肌配合以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B诱发逼尿肌反射排尿法:寻找患者身体触发点,刺激排尿。如下腹、大腿内侧、耻骨处、骶尾部等部位,采用叩击、摩擦、牵拉等方式以期促使出现自发性排尿放射。C体位:尽可能取站位或坐位。D应用腹压代偿性排尿训练:加压时须缓慢轻柔,避免使用暴力和耻骨上直接加压导致膀胱损伤和尿液返流。(2)针灸治疗主穴:气海、关元、气穴、中极。配穴:肾俞、次髎、腰阳关、膀胱俞。操作方法:常规针刺后,使用清艾条温和灸,每穴10~20分钟,对于感觉障碍的穴位,操作者应将手指放在穴位附近体会艾火温度,以防烫伤。(3)推拿治疗采用揉按、推法、一指禅推法按摩中极、关元等穴。(4)物理因子治疗:可选用电刺激疗法。3.神经源性肠道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者,除了辨证选用中药、中成药外,还可应用以下治疗方法。(1)肠道功能训练:休克期过后,能接受指导和进食时,开始反射性排便训练。(2)针刺治疗取穴:水道、归来、天枢穴、八髎穴操作方法:毫针直刺1.0~1.5寸,得气后连接电针,调至疏密波,低刺激量,患者一无不适感为宜,留针20分钟。(3)推拿治疗采用揉按、推法、一指禅推法按摩神阙、中极、关元、水道等穴。(4)物理因子疗法:①电刺激法:可采用经皮电刺激或直肠内电刺激。②生物反馈治疗: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改善直肠和盆底部肌肉功能。(5)直肠灌肠和排气:在通便效果不佳、大便干结、量大、排除困难时,可以用肥皂水灌肠,肠道淤积气体过多,可以插管排气,以缓解腹胀。(6)行为疗法:①建立适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饮水、饮食习惯、排便习惯。②注意调节粪便稠度:养成每日肠道排空(栓剂和手指刺激)的习惯。(三)其他疗法:心理治疗、气压治疗(双下肢)、饮食疗法等。(四)西药治疗:参考《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9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人民卫生出版社,年),主要包括:(1)营养神经类药物;(2)抗凝类药物。(五)护理调摄要点1.良肢位的摆放及转移指导:指导患者将关键肌放置于功能位,进行床-轮椅之间转移指导等。2.间歇导尿、导尿管护理:指导患者进行自行导尿,指导患者对导尿管进行煮沸、消毒液浸泡、微波消毒等处理。3.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予以高蛋白饮食、高纤维饮食等。

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仅供参考,不做为处方,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tqzz/754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