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发微
升降学说及其应用(三)
江西中医药大学虞胜清
二、升降学说的临床应用
(二)辨治内伤杂病的运用
8、消痞降逆法:主治胃气不和之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等症。
(《伤寒论》)
(1)药物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2)病机分析:胃脘之气不得升降,虚气留滞,故满而不痛,按之濡软,寒热互往,气不升降,上则为干呕或呕吐,下则为腹痛肠鸣而下利。
(3)升降理论运用:本方治疗关键在于恢复升降功能,仲景创制的本方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典型方剂。方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泻其热,此为降;半夏、干姜辛温以开结祛寒,此为升。二者相合,一升一降,乃升降出入理论的应用。
9、活血化瘀法: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怔忡,或夜卧不安等症。
(《医林改错》)
(1)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2)病机分析:胸中血瘀,血行不畅,心主血脉的功能失调,亦即心脏主升、主开功能失常,导致心主藏神的主降、主合功能亦失常。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使瘀血得行又不伤血;更用柴胡、桔梗配合牛膝,一升一降,使气血上下流畅,疏肝解郁又不耗气,瘀血得行,而心主血脉功能恢复,即主升、主开功能恢复,其主藏神的主降、主合功能亦能恢复,心悸征忡能除,夜寝自安。
10、水火既济法:主治心肾水火失调之失眠。
代表方剂:黄连阿胶汤、交泰丸
(《伤寒论》):主治水亏火旺之心中烦、不得卧等证。
(1)药物组成: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2)病机分析: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而致心火亢盛,此即张元素五脏升降说中所说的心肾水火升降失调。
(3)升降理论运用:方用黄连、黄芩苦寒泻热使心火下行;以阿胶、芍药、鸡子黄补肾水使肾水上济,一降一升,从而交通少阴心肾,阳入于阴,水火既济,则心火上炎、肾水不足之心中烦、不得卧自愈。
(明?韩愗《韩氏医通》):主治心肾不交之心悸怔忡、失眠。
(1)药物组成:黄连、肉桂。
(2)病机分析:肾阳虚而心火盛之下虚上盛。
(3)升降理论运用:黄连清心火而下接肾水,使心之热者不热;以肉桂温肾寒而上承于心,使肾之寒者不寒。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诸症自除。
11、清心利水法:主治心经热盛移于小肠,而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刺痛之证。
(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1)药物组成:生地、木通、竹叶、甘草。
(2)病机分析:心经热盛移于小肠。
(3)升降理论运用: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木通上清心经之热,下则清利小肠以利水通淋,心火得降,从小便而去,清心与养阴两顾,利水并导热下行,共收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效。这是从清心利水以治心火上炎的方法,其治疗思想不离出入升降理论。
12、阴阳相济法:主治真阴、真阳不足之阴阳虚损证。
代表方剂:张介宾创制的左归丸、右归丸
(《景岳全书》):主治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咽干,渴欲饮水等症。
(1)药物组成:大熟地、山药、枸杞、萸肉、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
(2)病机分析:真阴不足、精髓内亏,而致阳气易动,肾失封藏,不能外卫,升降失常。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熟地、枸杞子、山茱萸、龟板胶补肾之阴,为降,为藏(合);鹿角胶、菟丝子补肾中之阳,为升,为开,此为“阳中求阴”,正是“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谓。使阴精得补,阳气得温,一降一升,而有入出开合之意。
(《景岳全书》):主治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或阳萎遗精,或阳衰无子;或大便不实,甚则完谷不化,或小便自遗;或腰膝软弱,下肢浮肿。
(1)药物组成: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鹿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
(2)病机分析:真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现脾肾虚寒诸证。
(3)升降理论运用:培补肾阳者有附子、肉桂、杜仲、菟丝子、鹿胶、当归为升,为开;而用熟地、山茱萸、山药,俱为滋阴益肾之品,为降,为藏(合),此为“阴中求阳”,正是“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谓。如此,阴精得藏,阳气得行,阴中求阳,一合一开,肾之元阳即可恢复。
(续完)
(本文是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术讲座讲稿)
校核
徐利亚
回复“1”查阅
创刊词、征稿启事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