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始于《周易》。五行最早见自《尚书.洪范》。
此两种学说,都近似于哲学的本体论,也是古人在观察自然现象和自身中归纳之所得,用以解释万事万物之内外联系。
中医教材上说:阴阳学说为朴素之辩证唯物论,用以说明一切事物俱有相对的两面,是统一又是斗争,所以才能不断变化,不断发展。
如果从大道至简的这个角度来讲,确实很朴素。比如电脑的二进制数据是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示的数。
0和1就代表一阴一阳,变化往复以至于无穷,电脑可以演绎出千变万化的事事物物。
所以五行说是更进一步对于复杂事物之分析方法,用金、木、水、火、土之五种代名词,推演相生相克、相侮制化等平衡与失衡的变化规律。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思想上之一种哲学体系,在古代中国是普遍存在于一般学术中,并非医家所独有,
古代有专门的阴阳家,还有比如道家,儒家没有不讲阴阳的,上溯到河图洛书周易八卦,同时配合方位经纬,年月日时干支五行。
在中医方面,阴阳五行学说贯串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各个方面,如果不熟悉其内容规律,则对中医之基本理论,根本无法认识运用。
先说阴阳:
—阴一阳,即是一正一反的矛盾的对立面。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等。
总而言之,世间万事万物,无有不具阴阳,也没有不在阴阳范围内的。简言之叫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从中医而言:
在生理方面,以体表为阳(皮毛、肌肉、筋骨等),体内为阴(脏腑);六腑为阳(主消化传导),五脏为阴(主藏精气);背为阳,腹为阴;上焦为阳,下焦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用为阳,体为阴。
人之初,精卵也是一阴一阳,得天地之中气而为人。阴阳平衡,一有偏胜,即呈病征,发为寒热,所以中医辨证之所以必须首辨阴阳。
在病理方面:
表证属阳,里证属阴;热证属阳,寒证属阴;形寒倦怠,少气懶言为阳虚(机能衰弱);贫血萎黄,遗精消瘦为阴虚(物质损失);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凡一切睁着眼睛睡不着觉的、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怕热等亢奋倾向者为阳证。凡一切睁不开眼睛经常喜欢睡不够的、声音低微,气息短的,不爱说话的、身重怕冷的等衰退倾向者为阴证。
在诊断方面:
舌质红绛属阳,清淡属阴;舌苔黄燥属于阳,白腻属阴。脉象浮大滑动数为阳,沉弱涩弦迟为阴;面颜红黄明艳为阳,青灰暗淡为阴。
再说五行: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为五种物质之表象,是五个代名词,亦等于一种符号。
古人创此学说,意谓五种物质,为宇宙万物构成之基本元素,与佛氏“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之说略同。
人身自具一阴阳,自具一天地。此即天人相关,三才一贯之说所由来。有阴阳,即有五行,故内而五脏六腑,外而七窍体态,都有五行的区分。
阴阳互根,五行也是互成,所以有相生、相克、相侮、制化之关系。
凡相生、相克、相侮,均须本身气盛方能发生作用。否则生者不生,克侮无权,这也是规律。
由此可知方位、季节、气候、动、植、气、味、色、音、数、脏、窍、形、志、病所、病态等,都有五行的属性,他们互相关联而成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体。
阴阳五行在中医的辨证论治上的运用,可以用五行学说来指导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病变的转变规律,从而达到治疗与预防的正确措施。
也就是《内经.难经》说的:相乘、反侮、母病及子、子病犯母、虚邪、实邪、贼邪、微邪、正邪这些学说的根本。
其中,正邪为自病;虚邪从后来,即母病及子,如肝病传心,心病传脾之类。
实邪从前来即子病犯母,如肾病传肺,肝病传肾之类;贼邪从所不胜来,如肺病传肝,肝病传脾之类,即是相乘;微邪从所胜来,如肺病传心,肝病传肺之类,即是反侮。
以调肾为例:
如遗精,症状见腰痛、头晕、耳鸣,滑精的人,是因为精关不固,治以补肾固精为主用五藏肾调养;
如思虑很多,所想的总是得不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致遗者,这种人就应该宜清火宁水,心火得平用五藏肝和水木,肾水自安,遗精渐止;
如悲愤抑郁,肝火偏盛,肝主疏泄,肝火旺则疏泄太过,肾失闭藏而遗,则宜暂时清泄肝火用五藏肝,使肾复其常,此实则泻其子也;
如素体虚弱,常有腰酸脚软,梦寐惊惕,是心肾两亏,兼见盗汗梦遗者,则为肾水下虚,心火不宁,水火未济,治宜水火相济,心肾互交为主用五藏心或保元或黄太利德调理。
以调肝为例:
如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脉弦而有力,是肝阳上升,木火偏亢,直用五藏肝泻肝木实火;
如眩晕而见肌肤憔悴,时有虚热,则是水不涵木,应该大补肾水为主(滋肾水以涵肝木,亦即虚则补其母);辩证用水木滋肾水。如果有颈椎兼备腰酸痛,尿频可用督阳和阳通调理。
又比如头晕,眼睛发黑,视物不清,同时又咳嗽白痰,胸膈痞闷,不思饮食等症,则是肺阳不足,气不宣通,津液不能布化所致,此肝木太旺,肺金衰弱,不能制肝木,治以五藏脾培土生金主,同时兼宣肺气用五藏肺,以制肝木。
以调心为例:
如心悸怔忡(心脏剧烈跳动,感到很不舒服),神烦不寐症,大便秘结,口舌生疮诸象,此心经自病,当泻心火,补心血用五藏肝火阴;
若症见食量减少,大便溏,倦怠无力,此脾虚累心,子夺母气,则当培土为主用五藏脾,兼养心神五藏心。
如果睡不着觉,同时有潮热盗汗、尿黄,咳嗽吐血,则是肾阴不足,是虚火上炎之虚劳证,则当以滋阴制阳为水木调养。
以调脾为例:
如泄泻(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一症,见不思饮食,食即欲泻,胸腹痞闷,四肢无力,此脾陷亏虚,健运无权,当以补脾用五藏脾调理;
如兼湿困,比如女性的月经带下量多粘稠,臭秽,则当兼燥其湿,妇科用通养;
如五更泄泻(肾泻),胃呆食少,隐隐作痛,此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当补火生土用保元养道;
如痛泻兼见,痛因木旺克土,泻为脾阳亏虚,则当培土用五藏脾,抑木五藏肝。
以调肺为例:
如咳喘而见呕哕,小便不利,兼见恶寒发热等症,此外寒侵入肺内,正邪相搏于肺之本脏,当以宣肺散寒而从肺治用五藏肺。
如久咳肺虚,吃的越来越少,大便稀薄,不成形,这是是肺病传脾;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脾为母,肺为子,这是金病及土,是为子病犯母;咳虽肺病,此时则不能专从肺治,而尤当以健脾和胃加五藏肺调理;
又如咳喘少痰,气息短促,声音低微,腰酸尿频,一运动就喘的厉害,此肾虚不能摄纳肺气所致;金本生水,但肾水不足,则亦影响肺金的化源,此子盗母气之说;故治宜补肾纳气为主用五藏肺和五藏肾,是为子能令母实之法。
又如喉痹(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咽痒不适等)作咳,两胁掣痛,此木亢火炎,肺失清肃所致,是谓反侮,木火刑金。则治宜淸金制木用五藏肝。肝火平了,咳嗽自然好了。
总上阴阳五行学说,二者常交互为用,阴阳之中有五行,五行之中有阴阳,如五脏本应五行,然心肝脾肺肾亦各有其阴阳。
疾病之最后确定,不外阴阳偏胜,然详推其病变所在,与传变情况,则又涉及五脏五行。所以两者都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绝对不可割裂。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