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二)辨证论治
1.寒疑心脉证
主要证候:卒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方药:当归四逆汤。疼痛较著者,可加延胡索、郁金。若疼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阴寒极盛、胸痹心痛重证,治以温阳逐寒止痛,方用乌头赤石脂丸。
2.气滞心胸证
主要证候: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胱腹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通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气滞心胸之胸痹心痛,可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木香、檀香、延胡索、厚朴、枳实等芳香理气及破气之品,但不宜久用,以免耗散正气。
3.痰浊闭阻
主要证候: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澹,恶心,咳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萎莲白半夏汤加味。胸痹心痛,痰浊闭阻可酌情选用天竺黄、天南星、半夏、瓜萎、竹茹、莱服子、浙贝母等化痰散结之品,但由于脾为生痰之源,临床应适当配合健脾化湿之品。
4.瘀血痹阻证
主要证候: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兼寒者,可加细辛、桂枝等;兼气滞者,可加沉香、檀香等;兼气虚者,加黄芷、党参、白术等。
5.心阳不振证
主要证候:胸闷或心痛较著,气短,心悸怔忡,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跳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迟。
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若心肾阳虚,虚阳欲脱厥逆者,用四逆加人参汤,温阳益气,回阳救逆。若见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亡阳证,应用参附龙牡汤,并加用大剂量山茱萸,以温阳益气,回阳固脱。
(三)中成药治疗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