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镛(~)字秋亭,号御翼,江苏无锡人。年4月,经李鸿章举荐,筹建黑龙江省漠河金矿,踏勘矿区,采集样品,拟定办厂章程,筹建建厂资金。使漠河金矿成为近代最成功的矿业而名扬天下。清光绪年8月4日,因矿业外事日理万机,呕心沥血,百般辛劳,积劳成疾病故于漠河,时年56岁。朝廷为表彰其功德,追赠他为内阁学士,恤加二品顶戴,世称“李阁学”。
李金铺《清史稿》记载,根据本人生前“活着镇守边关,死后陪伴双忠”的遗愿,当年他的灵柩从漠河运扺无锡,其墓是谕葬的,墓地选在洛社之西五牧附近的志公港畔。与此同时,还在无锡城西惠山浜北岸为他建造了祠堂,称“李阁学祠”,以供祭祀。年,公社为了“以粮为纲”,扩大耕地,将这座大坟平整掉了。平墓时由于都知道是清未二品大员之墓,引来四村八乡民众观看,皆以为棺内藏有奇异珍宝。当时撬开坟地,铁耙坌弯等好几把,大坟原是用生矾加糯米浆拌和生石灰砌成。棺木打开时,李金镛尸体完好,脸色蜡黄,身穿蓝色朝袍官服,头戴一顶黑呢红顶子官帽,胸佩朝珠一串,依然如生前一般,十分安祥。(距下葬以近80年)经挖墓人翻动后,衣袍顷刻变色成纸灰,脸色渐渐发暗发黑,棺木中一无所有。
无锡李金镛故居不妨看一下,李金镛死之前的一些症状,和他身边近几年发生的事,知微见著,从今天的医学临床角度相对照那些病症,就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据《漠矿录》记载,漠河金矿到光绪十九年(),因出金山润,阴寒水毒,死亡枕藉,计四年之中,矿丁死于工者三千余人之多。其办矿随员先后死亡多名。光绪十五年年夏,具体记载李金镛的病状:有脾泄心悸、患咳便血、怔忡吐血之症,到七月,己病入膏盲,几经调治,总不见效,八月四日清晨4时,吐血数升,溘然长辞。书著劳累致死,固然是对他的褒奖,那么为什么会每年这里死去近千人,所述病理症状及发病地区,用今天的医学来看,极有可能就是地方病“克山病”,当然,也不排除其它别的疾病。
缺晒地方病分布图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始见于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故命名为克山病。早最发现是在年。20世纪50、60年代才定名为克山病,病死率达百分之九十八。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可能跟人体缺少某些微量生素,如晒等元素所致,也跟饮食结构有关,如长期缺少蔬菜、水果等。那么,在漠河县金沟林场的老沟金矿时隔百年的时光,现在怎么看不到死去矿工大片的坟地呢?这极有可能是当时人,认为这是一种传染病,死后不是火化就是深埋,正巧有废弃的深井,藏于深井里。这也就是八十年代,老沟淘金者时不时挖出人骨的原因。
年漠河县在原废墟上重建了祠堂,尊称“金圣”。有人说原祠堂毁于年的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之手,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漠河县年才通火车,林海茫茫的原始森林,怎不能为了一个祠堂,千里之外的红卫兵走古驿道去捣毁吧!再说漠河乡那时没有几户人家,哪有什么红卫兵。翻查资料得知,祠堂毁于年,是有人说他品行不好行贿官员,不应建祠立碑。无论怎么说,李金镛兴边开矿,固边驱寇,赈灾济民,非常人所能极,对国家也是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其一生也是令人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