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月
之
旅
书本链接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温馨提醒:全文共计字,阅读约需18分钟。
小编说
泱泱文化,千年流转,每一项文化遗产都被珍藏在历史宝盒之中,静待后人将它开启。
今天,名为“中秋”的月光宝盒正被悄悄打开。四时轮转,这个代代相传的节日宝盒却从未蒙尘,甚至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什么是中秋节?它来源于何?又是怎样发展变迁的?古人是如何过中秋的?我们喜爱的月饼又是怎么来的?带着这些疑惑,让我们开启月光宝盒,共赴一场“追月”之旅!
第
壹
站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礼记》中就有记载:“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年间。大唐战神李靖统兵征伐突厥得胜回师,恰逢这天八月十五,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皇帝龙颜大悦,举头望月,随口说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他把这饼分赐给重臣及将士们,也就有了中秋节吃饼食这一说法。
到了唐玄宗年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而一些神话故事也与唐玄宗有关。相传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玄宗便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后,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宋朝时,熬夜是中秋的标配,那时候的说法是:中秋当晚,越晚睡,越长寿。这个活动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玩月”。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南宋,放水灯成了中秋的一大绝景。江浙一带的百姓,到了中秋这晚,都会手捧一盏由羊皮制成的、莲花状的水灯,来到江边放进水里。闭眼祈福后,轻轻拨动水面,看它飘向远方。这时,江湖之上,漂浮的水灯足有几十万盏,铺满江面,璨如繁星。
晚上的行程满满当当,那白天可以干嘛呢?观潮,可是宋代中秋节最火爆的活动。但比起看汹涌壮阔的潮水,更吸引人的还是“弄潮儿”的表演。周密在《武侠旧事》记载:“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为了迎接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百姓们都要盛装出席,正如苏东坡那句:“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在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他们还琢磨出了新的形式:中秋节送月饼。自明代开始,月饼就成为了送给亲朋好友的贵重礼物。据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
清朝,人们的中秋节过得更加丰富多彩。第一件大事,便是供奉“兔儿爷”。
每年中秋,街头巷尾都是卖兔儿爷的小摊,孩子们总要缠着父母买上一个。这些“兔儿爷”各式各样,粉白可爱的兔脸上,戴着头盔,背后插上令旗或伞盖,坐骑有狮、虎、鹿、象……
此外,中秋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习俗:姑娘们这么晚得溜到别人家里去偷菜!中秋这天,主人们不但不防,还很欢迎陌生人组团来偷菜。于是,大家吃完中秋晚饭,便开始蠢蠢欲动,叫上三两好友,结伴踏着月光下地去偷菜。人们还给这种光明正大“偷菜”的行为,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摸秋”。
自周代至清朝,中秋节日的氛围一步步变得浓厚,赏月、拜月、玩月、食月,“月”成了中秋的代名词,也成了诗人笔下中秋的常客。而这些由月光酿成的诗词,凝聚着“中秋”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醉了千年。
第
贰
站
.
01
最雄浑的中秋诗词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点评
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挤,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02
最寂寥的中秋诗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评
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图景。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03
最旷达的中秋诗词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
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它构思奇拔,独辟蹊径,将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通观全篇,皆是佳句,充分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04
最科幻的中秋诗词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点评
月亮为什么能在空中不会掉下来?沉到海里,不会被碰坏吗?为什么圆月渐渐变成一道弯月?是不是这边沉下去,那边就升起来?一连串的发问,使得这首词几乎是中国古代最有科学色彩的一首词。八百年前的辛弃疾,竟然在词中提及月亮绕地球公转这一科学现象。王国维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
此外,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也是一首吟咏中秋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唐诗宋词中孕育的中秋月意,也在明清小说家和现当代散文家的笔下得到了传承,彰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人文价值。
第
叁
站
.
part1名著里的中秋
01
《水浒传》
中秋节英雄欢会
梁山好汉将出世
第2回:
史进和少华山的朱武、陈达、杨春交好,中秋节当日邀请三人来史家庄喝酒叙聊——不觉中秋节至,是日晴明得好。史进当日分付家中庄客,宰了一腔大羊,杀了百十个鸡鹅,准备下酒食筵宴。看看天色晚来,怎见得好个中秋,但见:午夜初长,黄昏已半,一轮月挂如银。冰盘如昼,赏玩正宜人。清影十分圆满,桂花玉兔交馨。帘栊高卷,金杯频劝酒,欢笑贺升平。年年当此节,酩酊醉醺醺。莫辞终夕饮,银汉露华新。
史进和朱武、陈达、杨春,是出场最早的几位梁山好汉。他们在中秋节的聚会,似乎也预示着未来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大团圆。小聚影射大聚,小醉微醺暗涵大醉酩酊。
02
《三国演义》
中秋回首
知遇之恩慰平生
第回:
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姜维在帐外引四十九人守护。孔明自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
孔明拜祝曰:“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谨书尺素,上告穹苍:伏望天慈,俯垂鉴听,曲延臣算,使得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非敢妄祈,实由情切。”
拜祝毕,就帐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回首一生,诸葛亮虽有遗憾,未完成夙愿,但也算功成名就:早年承蒙刘备的知遇之恩,为建立蜀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奇谋良策,功勋卓著。他对刘备的知遇之恩的感念,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03
《红楼梦》
以乐写悲,命运暗藏
第75回:
宁国府送月饼、西瓜的描述:
次日起来,就有人回西瓜月饼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贾珍吩咐佩凤道:“你请你奶奶看着送罢,我还有别的事呢。”佩凤答应去了,回了尤氏,尤氏只得一一分派遣人送去。
荣国府在大观园祭月的描述:
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
中秋上山赏月、击鼓传花的描述:
贾母便说:“赏月在山上最好。”因命在那山脊上的大厅上去。众人听说,就忙着在那里去铺设。……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垂首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垂首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命一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到谁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
《红楼梦》第75回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中秋之夜,让我们领略到了明清时期的中秋节的习俗,感受贵族大家庭中秋之夜浓烈的节日氛围。同时,以乐写悲,以眼前的繁华预示着贾府即将的没落,将人物令人叹惋的悲剧命运隐藏在表面的繁华和皎洁的月光之下。
part2美文里的中秋
中秋的月亮
周作人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祝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凋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账要紧,月饼尚在其次。
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断开,乃能取出宝物也。
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曰月光病,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这说法现代医家当然是不承认了,但是我还有点相信,不是说其间隔发作的类似,实在觉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见了会生影响,正是可能的事罢。
好多年前夜间从东城口家来,路上望见在昏黑的天上,挂着一钩深黄的残月,看去很是凄惨,我想我们现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觉,古时原始生活的人当更如何?住在岩窟之下,遇见这种情景,听着豺狼曝叫,夜鸟飞鸣,大约没有什么好的心情,——不,即使并无这些禽兽骚扰,单是那月亮的威吓也就够了,它简直是一个妖怪,别的种种异物喜欢在月夜出现,这也只是风云之会,不过跑龙套罢了。等到月亮渐渐地圆了起来,它的形相也渐和善了,望前后的三天光景几乎是一位富翁的脸,难怪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喜悦,可是总是有一股冷气,无论如何还是去不掉的。“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东坡这句词很能写出明月的精神来,向来传说的忠爱之意究竟是否寄托在内,现在不关重要,可以姑且不谈。
总之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
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账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女子。”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缓缓合上宝盒,这场有关中秋文化遗产的“追月”之旅即将结束,也正如曹勋饮酒所言:“虽桂华飘下,玉轮移影,归兴犹未”。
“中秋”二字中酿着的是千百年来国人厚重的情愫,这情愈久愈醇,在往后的时光里也将愈发显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时此刻,在中华历史之库中还有千千万万个文化遗产的宝盒在静静等候开启,迎接下一位传承者的到来。
最后,敬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幸福!
小编有约
“温州市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