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伯生前系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室教授,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马老经验丰富,惜笔者随师时间较短,所学甚少,在此仅介绍马老妇科临床经验之点滴,以飨同道。
一般来说,妇科疾病的发生与五脏六腑、经脉、气血均有关系,且以气血为病者居多,但马老强调脾肾在妇科临床的重要性。
一、脾虚证治
1.崩漏
脾虚不复,气血大伤,必致成漏。漏久不止,病势日进,正气日衰,虚不能摄,亦足成崩。故对脾虚之崩漏证,以归脾汤(人参6克、炙黄芪10克、焦白术10克、炙甘草6克、全当归8克、朱茯神12克、龙眼肉12克、炙远志6克、熟枣仁15克、广木香3克、大红枣6枚、生姜3片)加味扶脾补血,取得满意效果。若暴崩大下,患者心慌气短,须注意防止虚脱,当以独参汤或大剂当归补血汤(黄芪45克、全当归10克)急救之。
2.月经涩少
若因脾虚,血之化源不足者,治宜健脾养血,常宗四君子汤加归芎汤主之。
3.月经过多或过期不止
气虚证治宜补气以固摄下趋之血,拟景岳举元煎(人参、黄芪各15克,炙甘草6克,升麻2克)加煅龙骨15克、棕榈炭10克,升举中气,固摄血海。血归经隧,何以外流。
4.月经后期
属气血两虚而偏于气虚者,多以《产宝百问》的人参滋血汤(人参3克、怀山药10克、炙黄芪10克、云茯苓10克、小川芎3克、酒白芍10克、大熟地6克)加味以补养气血,或用《医宗金鉴》的圣愈汤(大熟地10克、酒白芍10克、小川芎4.5克、酒炒当归10克、人参3克、炙黄芪12克)加味治之。
5.闭经
对于妇人经闭,马老认为,古人对本证分血枯和血隔,枯为枯竭,隔为阻隔,实际上就是指虚性经闭与实性经闭两大类而言。实性者,多有腰痛及少腹胀痛;虚性者,多见腰酸而腹无胀痛,即使有之亦很轻微。对虚性经闭,马老认为,主要由于血分热涸,脾虚肾弱所致,其中血虚者,治宜养血益气,稍佐宣通,轻者用《东垣十书》之卫生汤(当归、白芍各60克,黄芪90克,甘草30克,共为粗末,每服15克,煎服之),重者用景岳之大补元煎(人参3克、炒山药6克、大熟地12克、炒杜仲6克、全当归6克、山萸肉3克、枸杞子10克、炙甘草3克)。如久病虚弱明显者,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人参养荣汤。脾虚者,宜健脾养胃,资其化源,用《叶氏女科》之加味补中益气汤(人参6克,炙黄芪10克,炙白术10克,酒白芍6克,酒当归10克,小川芎、陈皮各3克,软柴胡2克,炙甘草6克,焦神曲、焦麦芽各10克),大便溏薄者,减当归用量或去当归,加重白术、白芍用量。马老治室女闭经,常以人参健脾丸、人参养荣丸或十全大补丸早晚服,1~3周而取效。笔者经多年体验,渐悟奥理,盖少女娇弱,偏食纳少者多,经久而致后天不足,只有调补中焦,启发脾胃,使化源渐旺,血海充盈,经血自下。此外,对各种经闭均可外贴十香暖脐膏或养血调经膏。
6.产后血晕
产后血晕不外虚实两端。虚证者,即是脱证,为产科临床急症之一,由于产时出血过多,神不守舍,脑部贫血所致。表现为面色苍白,忽然昏晕,不省人事,汗出多,脉息虚细无根。治宜补血益气,先以真阿胶15克烊化,送下,再入独参汤或傅青主之神气解晕汤(人参、黄芪各30克,酒当归45克,黑芥穗10克,急煎顿服),首固其气,即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7.产后小便频数不禁、子宫下垂
产后小便频数不禁、子宫下垂等属中气下陷者居多,治宜补气升提,佐以固涩,主方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加怀山药20克、金樱子12克、益智仁10克,或加炒枳壳20克,或傅氏收膜汤(生黄芪、人参、土白术、焦白芍各15克,酒当归10克,升麻3克)加味亦可。
二、肾虚证治
肾虚证,不外偏于阴虚、偏于阳虚或阴阳俱虚之类。
1.临床上,马老对崩漏等月经病之属于肾虚者,除阴虚用六味,阳虚用八味外,还常用张景岳的固阴煎(人参6克、熟地10克、怀山药10克、山萸肉6克、炙远志4.5克、五味子14粒、菟丝子10克)加味,以固肾培元,调和冲任。如肾虚有热者,人参改为沙参10克,再加生地10克、麦冬10克。如腰背酸痛明显者,加白芍15克、川楝子6克。
2.对经断复来属于肾火旺者,治宜滋阴养血,常拟龟板地黄汤(出自蒋玉伯《妇科学讲义》。组成:败龟板15克、干地黄15克、粉丹皮6克、杭白芍6克、秦当归6克、阿胶珠6克、盐黄柏15克、血余炭1.5克、甘草3克)加味。
3.白带之属于肾虚者,常用《女科切要》之内补丸(鹿茸、菟丝子、沙蒺藜、紫菀茸、黄芪、肉桂、桑螵蛸、肉苁蓉、制香附、白蒺藜各等份,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30丸,食前温水或酒送下)加减。由于鹿茸价格昂贵,常以鹿角霜或鹿角胶代之。如合并五更泻者,配合四神丸,每次6克,睡前服。如腰痛极甚者,加桑寄生20克、杜仲炭10克、金狗脊10克。如腹无冷痛而小便清长、耳鸣耳聋者,则用六味地黄丸,以鸡冠花15克煎水送下,每日两次。
4.对妊娠浮肿之属于脾肾阳虚者,多以《全生指迷方》的全生白术散(炙白术、生姜皮、大腹皮、陈皮、茯苓皮各10克)与仲景真武汤(云茯苓10克、焦白术10克、杭白芍10克、生姜10克、制附子3克)合用。
5.对产后小便频数与不禁之属肾虚、肾气不摄者,治宜温补肾阳及固摄之法,拟桂附地黄丸合桑螵蛸散(出自《女科指要》。组成:桑螵蛸、鹿茸、人参、黄芪、炒川朴、煅牡蛎、赤石脂)
6.对肾虚不孕证,常拟张景岳的毓麟珠,以温养肾气,调补冲任为法,本方由土炒白术、茯苓、酒白芍、酒炒杜仲、鹿角霜、川椒各60克,川芎、炙甘草各30克,当归、熟地、菟丝子各克组成,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两丸,空腹白饮或黄酒送服。(王宝书)
附:治验方
1.月经过多肾阳不足证
经色黑如药汁,清稀过多,或逾期不止,足胫冷,腰酸无力,脉息虚细,尺力更微。治宜补肾益气温阳。方用补肾温阳汤。
桑寄生30克、川断15克、鹿角胶10克、炮姜4.5克、蕲艾叶10克、土炒当归10克、人参3克、酒白芍10克、炙甘草6克
肾阳虚甚者,加龟龄集3克,冲服。
2.月经过多脾阳不足证
月经过多或长时间不止,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面红虚浮,四肢无力,脉虚细怠缓。治宜益气扶脾。方用保元扶脾汤。
野台参10克、生黄芪12克、白茯苓10克、焦白术10克、当归身10克、炙远志4.5克、生地炭10克、蒲黄炭10克、制附子3克,加姜枣。
3.经行无定期血虚证
“凡妇人血虚者,或迟或早,经多不调”,这是因为血虚不能守气而气乱,血必赖气以行,气乱而血必因之而乱,所以就造成月经或先或后而无定期。血虚者,必月经量少色淡,面色萎黄,精神倦怠,食欲不振,腰膝酸软且多合并经后腹痛而喜暖喜按,脉细而无力,舌淡苔薄白。治宜养血之虚,安血之乱。方用养血定经汤。
秦当归10克、酒白芍12克、熟地黄10克、焦白术10克、云茯苓10克、甘枸杞12克、山萸肉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法:如血虚不能濡肾而出现腰痛者,加桑寄生10克、杜仲炭12克。如血虚不能养心,而心悸怔忡,少寐多汗者,加熟枣仁15克、浮小麦30克。如血虚兼寒者加淡干姜3克,兼气滞者加制香附6克。如大便溏者减当归用量或去当归,加鸡血藤6克。
4.经行无定期脾虚证
经行无定期属于脾虚的,多由脾胃虚弱,冲任损伤,气血失调而致气乱,必然经量减少,经色浅淡且每淋漓而下,面黄虚浮,四肢浮肿,手足不温,头晕且胀,口淡无味,食欲不振,腹胀嗜卧,大便溏泄,脉息虚缓,舌淡苔薄白。治当扶脾胃以促进统血之力,调冲任以加强固摄之能。用扶脾定期汤。
人参6克、炙黄芪10克、云茯苓12克、焦白术10克、酒当归10克、龙眼肉10克、大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炙甘草6克,加姜枣。
加减法:如脾虚气结而出现脘闷腹痛者,大熟地减去6克,并加砂仁3克研拌,如久病及肾,出现腰骶酸痛,加桑寄生20克、川断12克,如化源不足,血虚于上,寐少梦多者,加首乌藤20克。
5.经前便血血热证
经前一两日大便下血量多,大便干燥,小便色黄,面红唇赤,心烦易怒,口燥咽干,身觉微热,手足心热甚,脉数,轻取有余,重按不足,舌红,苔多黄。治宜清热凉血止血法。以侧柏八味汤主之。
侧柏炭10克、地榆炭6克、槐花10克、枯芩10克、当归6克、生地黄15克,杭白芍10克、生甘草6克。
6.子痫血虚风热证
孕妇平素血虚,怀孕后期需要较多血液以养胎元,阴血益虚则阳扰于上,内风暴起,发为子痫。未发之前,面色萎黄,时有颧赤,头目眩晕,心悸气短,下肢及面目微肿,发则神昏猝倒,四肢挛急,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口吐涎沫,脉息弦细而滑。治宜养血息风,潜阳镇痉。方用养血潜阳息风汤。
桑寄生20克、夏枯草10克、秦当归10克、大生地15克、小川芎4.5克、生白芍12克、双钩藤10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生甘草3克、七爪红10克、朱茯神12克、生龙牡各20克、犀角末1克(冲)。
加减法:内热甚者,加生石膏15克,研,先煎;有发热者,加柴胡4.5克;身畏冷者,生地改用熟地12克;痉挛甚者,加羚羊角末0.6克,冲服,或以玳瑁代之;痰盛者,加天竺黄4.5克,竹沥水30克,神昏过久者,再加九节菖蒲6克。
7.妊娠腹痛属外伤者
妊娠因跌闪触坠,痛连腰腹,有时感觉胎上逆抢心。治宜安抚冲任,止痛安胎,方用寄生胶艾汤。如身体素弱者,则用寄生八物汤。
寄生胶艾汤:桑寄生20克、酒川断12克、金狗脊10克、大生地10克、当归10克、酒白芍20克、生艾叶12克、阿胶15克(分两次烊化兑入)、川芎4.5克、炙甘草6克、制乳香3克、麒麟竭粉1克(分冲)。
注:恶露不绝属于冲任虚损证而腰腹酸痛明显者,马老也常用寄生胶艾汤取效。
寄生八物汤:桑寄生20克、酒川断12克、人参3克、云茯苓10克、生地10克、炙甘草4.5克、生艾叶6克、麒麟竭粉0.6克(分冲)。(王宝书)
本文摘自石国壁主编《名医真传四十四位京城名医“口传心授”金记录》,特表致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请勿以身试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